老子四章翻译及原文其安易持

如题所述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
局面安定时容易维持,情势未明朗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微小时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开始时就有所打算,要在祸乱未发作之前就早作预防。
合抱的大树,长成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堆垒于土坯;千里的远行,开始于脚下。对于这些渐进的过程,如果妄逞权能而揠苗助长,就会导致失败;如果执意于某一情态而加抗拒,就会反而使局面失去控制。因此,圣人不妄逞权能,所以不会失败;不抗拒渐进的演变,所以不会使局面失控。人们做事,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慎终如慎始,就不会有败事。因此,圣人要别人之所不要,不使稀贵资源的供应更形紧张;学别人之所不学,以便牵正人们的偏激过失。借此以辅导万物行于其自然而不强加干涉。
【评析】
本章紧承前章,是对如何保持系统化工程的合意稳态的论述。老子认为系统在稳态时容易维持,异变在微弱时容易散失,所以,他认为要以预防先于治疗的原则来保证系统合意稳态的维持,并通过这种稳态的保持来求得工程目标的渐进实现。对渐进的演变过程,老子既主张保持警惕以防微杜渐,加以利用以求事业的成功,又主张加以因顺以保持平稳的演变,并要求圣人充分发挥他的调节指向作用以保证事态的匀称自然发展。
在现代系统理论角度看,一些渐进的量变因素,特别是那些处于系统反馈盲区之中的细小量的积累,往往造成最难以避免的突变。对这种渐进的演变,如果执意于原先的稳态而人为地加以抗拒,就会导致系统势能的蓄积,把系统推向高势位使突变前景更不确定而增长了局面失控的危险。所以,老子的“执者失之”、“无执故无失”的说法是非常有道理的。老子所提出的或防微以杜渐、或积少以求成、或顺变以自保的处置方略不失为对渐变过程所可能施行的正确方略。
本章提出的“慎终如始”地“辅万物之自然”说是老子一系列思想的高度概括。通过见微知著的“味无味”,并通过投身介入的“辅万物”,使之“之自然”而退步抽身,构成了“为无为”的入世、在世、出世三步曲。通过审慎的介入以求得悠闲的退出是道者的一大理想;不求独揽大权,但求天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6
原文:

道冲,而用之bai有弗盈也du。渊呵!似万物之宗。锉其兑,zhi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dao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深远啊!它好像万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隐没不见啊,又好像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扩展资料:

本章为老子“道”之续篇。老子认定似无或存、渊深澄寂的“道”是万物之宗。用于人事,其能挫人之锐气,解人之纠纷,和众之光明,同众之尘垢,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作为老子之“道”的续篇,本章被近人张松如称为是老子对“道”的一种“写状”;张松如还进一步指出:“在以后,(老子)还会一续再续,反来复去续下去。”

然而,这种本体之“道”光续于“写状”,还总归是“道”之本体;翻来覆去“道”说本体之“道”,似乎不是老子之本意;述说“道”之本体,是为了“道”之用,所以老子于本章一开始就讲到“道冲而用之”。

如将“挫其锐”用于人事,就要明白锋芒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