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整本书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如题所述

第一,“连滚带爬地读”。这是温儒敏先生的用语,我借用一下。人在童年时代,开心的时候是不是手舞足蹈,是不是连滚带爬?连滚带爬有两层含义,一是读得开心,二是不必苛求字字落实,句句较真,借用陶渊明的话,那就是“好读书,不求甚解”。 包括浏览、快读、猜读、跳读,学生可以无师自通,但有老师指导一下,甚至纳入教学,就事半功倍了。这可能是激发阅读兴趣的好办法。记得小学四五年级读《西游记》,很多字都不认识,按照现代的语文教学的要求,不认识的字就要查字典,可是如果每隔几行就查字典,大概也就读不下去、趣味索然了。所以我那时的读法就是跳着读,猜着读,大致能懂就一气呵成读下去。小孩子嘛,看到写风景的跳过去,看到诗词也不去管,遇到写妖怪的就多看两眼,很快读完一本,就有信心了。后来又读三侠五艺、七侠五艺、包龙图什么的,阅读面就上去了,读书的兴趣也有了。对学生来说,课外阅读很重要,但不能都是精读,在很多时候,应当是“连滚带爬”地读。语文老师应当鼓励,而且给方法。

第二,“绞尽脑汁地想”。这个表达有点青面撩牙的感觉,但我的本意是要强调思考的价值。如果是泛读,“连滚带爬”当然就够了;但若要让一本书进入我们的精神世界,那就需要深度的思考。没有思考的阅读,其效益是值得怀疑的。这就需要批判性阅读。“绞尽脑汁地想”首先要精读,精读不是简单的物理堆砌,将书本上的知识照搬到头脑里,如果那样只是占用了脑容量而已,对学生的改变并没有多大意义;精读应该是化学的吸收,消化,就像我们吃东西一样,有用的东西吸引进学生的体内,进入学生语言的循环系统,没用的东西当成排泄物及时排泄出去,不要想着什么垃圾都存放在我们体内,这样是会生病的。读书也一样,有用的东西融合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成为我们精神的一部分,没多大意义的东西及时淘汰掉,有时候适当清空是为了更好的吸收。另外,在精读的时候,要在书上划线,将重点划出来,这样重读的时候就容易抓住重点,当然,重点可以是书中原本的重点,也可以是你自己觉得重要或有意思的地方。在重点划线,还 可以节省时间,提升阅读的效率。

第三,“挖空心思地用”。温儒敏先生曾说过,“处处扣着写作来阅读是很累的”,对于泛读而言,确乎如此;但若是精读,尝试着将阅读转化为自己的表达资源,“读以致用”还是非常必要的。“用”可以反作用于“读”,阅读可由此走向深入。“用”不局限于写作,日常说话、交际和生活中都可以有意识地、创造性地使用。“挖空心思”所强调的就是有意识地、主动地、尝试性地“转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