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天的农谚,说一说春水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谢谢哦!

关于春天的农谚:

1、立春打雷,十处猪栏九处空。

谚语的解释:表示六畜不安。

2、正月展春流。

谚语的解释:立春以后,潮汐海流加大。

3、春曝死鬼,夏雾做大水。

谚语的解释:春天降雾会放晴,夏天降雾会雨涝成灾。

4、雨浇上元灯,日晒清明日。

谚语的解释:上元日下雨,清明定放晴。

5、春分,日暝封分。

谚语的解释:春分日昼夜各为十二小时。

6、春分种芍药,到老不开花。

谚语的解释:芍药夏日开花,春分种太慢了。

7、春分有雨病人稀。

谚语的解释:春分日若下雨,则病人少。

8、谷雨补老母。

谚语的解释:谷雨日要为母亲进补。

9、谷雨鸟儿做母。

谚语的解释:形容鸟儿此时大量交配、繁殖。

10、正月展春流。

谚语的解释:立春以后,潮汐海流加大。

11、春到三分暖。

谚语的解释:一到春天气温就开始回升转暖。

12、春无三日晴,夏无三日雨。

谚语的解释:春夏的天气反复无常。

13、春寒雨若泉,冬寒雨四散。

谚语的解释:春天气温低则多雨,冬天气温低雨反而少。

14、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

谚语的解释:春天人们要早起准备播种,过了播种季节就无法有好收成。

15、一年四季春为首。

谚语的解释:做什么事春天是开始的时候,就是一年之际在于春。

16、清明风若从南起,定主田禾十有收。

谚语的解释:清明日若有南风吹,可卜有大丰收之年。

17、春分前好布田,春分后好种豆。

谚语的解释:这是台湾北部的农业现象,南部则比较早。

18、一落初二散,初三落月半。

谚语的解释:初一如下雨,初二则会放晴,初三若下雨则会落到十五,难估计。

19、立春落雨至清明。

谚语的解释:立春日若下雨,直到清明前都会多雨。春喜晴不喜雨,尤忌打雷。

20、惊蛰闻雷米似泥。

谚语的解释:惊蛰日打雷,表示节气无误,风调雨顺,稻丰收,米价便宜。

21、立春赶春气。

谚语的解释:立春之后万象回春,稻田、池塘等水面开始蒸发,明示世人春天已降临。

22、早春晚播田。

谚语的解释:立春日如在上年十二月内谓之早春,若播种莫过早也不过迟,按季节行事。

23、二月二打雷,稻米较重捶。

谚语的解释:表示节气无误,风调雨顺,稻丰收,米价便宜。当天,如果春雷乍响,这一年收成很好。

24、三月初,寒死少年家。

谚语的解释:少年爱美,才春天便急急穿单衣,常被突如其来的寒冷冻坏。

25、立春三场雨,遍地都是米。

谚语的解释:意思是春雨很珍贵,对农业生产很有好处。

26、春雷响,万物长。

谚语的解释:春雷来到,春天就到了,万物复苏。

27、清明谷雨,冻死老鼠。

谚语的解释:在清明谷雨的节气,天气还是很冷的,这是北方寒潮南下的结果。

28、正月寒死猪,二月寒死牛,三月寒着播田夫。

谚语的解释:一二三月的天气都很冷。

29、春天南,夏天北,无水通磨墨。

谚语的解释:春天刮南风,夏天刮北风,可能大旱。

30、二月踏草青,二八三九乱穿衣。

谚语的解释:二三月冷暖不定,八九月时寒时热。

春水是一切农作物生长的基础,这是促进万物生长的,有了春水农作物才能更快更健康的生长,以及吸收足够的水分去抵抗夏天高温带来的水分流失,对农作影响非常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0-24

1、节气不等人,春日胜黄金。

2、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

3、不种百亩田,难打万石粮。

4、种稻早插秧,儿女一大帮。

5、无雨莫种麦,麦怕胎里旱。

6、庄稼勤除草,颗粒肥又饱。

7、中耕多几遍,抗涝又抗旱。

8、黄土压沙土,一亩顶两亩。

9、春雨贵如油。

10、立夏东风到,麦子水里涝、立夏到小满,种啥也不晚。

春水的影响:多数作物的发芽需要水分:种子播种入土前,是干燥的,此时的凝胶状态具有较好的抗逆力,耐储存;入土后,只有接受了水分成为溶胶状态,各种酶活化,才能萌动、发芽和破土生长。当然,有些时候我们浸种处理可以满足种子对水分的需要,但发芽出土后的小苗也需要水分,尤其是小苗抗逆力低,更是不可缺少。

还有就是:有比较权威的研究显示春水所含细菌病毒数量大大地高于夏秋冬的雨水,对人的危害也是最大的,所以大家不要被诗中春雨浪漫温和的形象而去拥抱它哦,毛毛细雨也要打伞,春天万物复苏-也包括各种病菌。

扩展资料:

春天孩子面:春季是介于寒冬与盛夏之交,这时南方气候开始暖和,而北方还在寒冷中,南北温差很大,所以春天的天气变化无常。此时,北方的冷空气和南方的暖流常常交汇冲突,发生了气旋,天气便转为阴雨。气旋过后,天又转晴,这好像小孩子破涕为笑,故言“春天孩子面”。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0-23

春天雨水:促进万物生长、春水可以浇灌庄稼、滋润农田、让花草焕然一新。

有关春天雨水的农谚

1.立春打雷,十处猪栏九处空:表示六畜不安。

2.正月展春流:立春以后,潮汐海流加大。

3.春天后母面:入春以后,气候会阴晴冷暖无常。

4.雨浇上元灯,日晒清明日:上元日下雨,清明定放晴。

5.立春天气晴,百事好收成。

6.立春晴,雨水均。

7.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

8.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

9.雨淋春牛头,七七四十九天愁。

10.水淋春牛头,农夫百日忧。

11.立春打了霜,当春会烂秧。

12.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

13.腊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迟。

14.年逢双春雨水多,年逢双春好种田。

15.雨水连绵是丰年,农民不用力耕田。

16.雨水日下雨,预兆成丰收。

扩展资料

到了春天雨量渐增,桃李含苞,樱桃花开,确以进入气候上的春天。除了个别年份外,霜期至此也告终止。嫁接果木,植树造林,正是时候。华南继冬干之后,常年多春旱,特别是华南西部更是"春雨贵如油"。农业上要注意保墒,及时浇灌,以满足小麦拔节孕穗、油菜抽苔开花需水关键期的水分供应。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10-11

春天是一年四级的开始,新春伊始,贵如油的春水也让人们感到新的希望。

关于春天的农谚有:

1.春到三分暖. 春天三日晴。

2.春雨贵如油. 一年四季春为首。

3.一年之计在于春. 春风不刮,草芽不发。

4.春天孩子面,一日三变脸。

5.肥不过春雨,苦不过秋霜。

6.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

7.春天人们起得早,秋后人马吃得饱。

8.春天深耕一寸土,秋天多打万石谷。

9.春曝死鬼,夏雾做大水 春天降雾会放晴,夏天降雾会雨涝成灾。

10.立春赶春气 立春之后万象回春,稻田、池塘等水面开始蒸发,明示世人春天已降临。

11.雨浇上元灯,日晒清明日 上元日下雨,清明定放晴。

12.早春晚播田 立春日如在上年十二月内谓之早春,若播种莫过早也不过迟,按季节行事。

扩展材料:

春天,又称春季,是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指立春至立夏期间,含节气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是万物复苏的季节。

踏青:又叫春游、探春等。中国的踏青习俗由来已久,传说远在先秦时已形成,也有说始于魏晋。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至唐宋尤盛。唐代诗人杜甫就曾记载皇家游春踏青的盛景,“三月三日天地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千百年来,踏青渐成了一种仪式,仿佛只有行了这种仪式,才真正拥有了春天。“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白居易的《春游》诗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

春水。诗曰:“南湿北冷两交锋,乍暖还寒斗雨风。一夜返青千里麦,万山润遍动无声。”左河水《雨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春天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07-03-21
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

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虽然立了春,但是华南大部分地区仍是很冷"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这些气候特点,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是应该考虑到的。

人们常爱寻觅春的信息在哪里呢?那柳条上探出头来的芽苞,"嫩于金色软于丝";那泥土中跃跃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风吹又生";而为着夺取新丰收在田野中辛勤劳动的人们,正在用双手创造真正的春天。

立春

今天是24节气的立春,我们将在一个晴朗少云的天气里开始对又一个万物复苏的春天的期盼:从今天起,春天的脚步开始在中华大地上踏响,白天逐渐增长,气温慢慢回升。

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有开始之意,立春也就揭开了春天的序幕,意味着冬季结束,万物复苏的春季开始了。所谓“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就形象地反映出了立春起大自然的变化。在立春后,我们会明显地感觉到白天渐长,天气变暖,气温、日照、降水也将上升和增多。农谚说得好: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立春以后,土壤开始化冻,不过这期间仍有寒流侵袭,天气干旱,还常有大风和降雪。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各地气候差异很大,因此各地春季开始的时间很不一致,北京春季始于4月。

据了解,旧俗的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历代封建统治者这一天也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

立春节气谚语多

新千年第一个“立春”节气恰逢龙年除夕,由于“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表明春季从这一天开始,故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关于“立春”与天气、农事之间关系的民谚较多。请看:

立春晴,雨水匀。
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
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
雨淋春牛头,七七四十九天愁。
水淋春牛头,农夫百日忧。
立春打了霜,当春会烂秧。
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
腊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迟。
年逢双春雨水多,年逢无春好种田。
......

这些是各地流传已久的民谚,其中有些较灵验,有的则不然,或者在甲地灵验,但到乙地就相反,因此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

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史话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是一个反映季节和物候的节令。物候也叫候应,是指植物的生长荣枯和动物的活动和生育随季节和气候变化而产生的各种现象。

立春一般在2月4日或5日。立春之日,太阳位于黄经315度。立春这天晚七点,仰望星空,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北,即方位角45度处,古人称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立”表示开始,“春”表示季节。所以,立春是春季开始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解》说:“立,始建也……春夏秋冬同。”这一句话把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的意义全解释清楚了。

俗话说:春打六九头。冬至开始入九。5个九共45天,因而立春时正好六九开始。所谓“几时霜降几时冬,四十五天就打春”。当然有的年份,五九最后一天就立春了,那就是“春打五九尾”了。这是因为,节气的开始时间准确到几点几分,因此立春有时看起来和冬至就只隔44天了。

《红楼梦》第七回里,周瑞家的问薛宝钗吃的冷香丸是怎么配制的,薛宝钗细声细气地说了一大篇。大意是:要春天的白牡丹蕊十二两,夏天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在次年春分这一天晒干研好,再要雨水这天的落水十二钱,白露这天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天的霜十二钱,小雪这天的雪十二钱,把这四样水调匀了,丸成龙眼大的丸子。薛宝钗在这里提到的春分、雨水、白露、霜降、小雪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五个节气。这说明二十四节气不仅用于农事活动,而且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了。

二十四节气在我国的发祥极为久远。据《易·系辞》记载,伏羲氏仰观府察,观河图、洛书而画卦。河图、洛书中已明确提出四时五方、八卦九宫概念,内含二至(冬至、夏至),二分(春分、秋分)及八节(二至、二分、再加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内容。

我国三千年前殷代的甲骨文上已有十三月的名称。《尚书·尧典》说:“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所谓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就是阳历年,以闰月定四时成岁乃阴阳历并用。

在春秋时代,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气。到了《礼记·月令》和西汉刘安所编著《淮南子·天文训》里,就已有二十四节气了。西洋到如今只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不像我们中国有立春、雨水、惊蛰等名称。

节气的规定方法有两种。一种叫“恒气”,一种叫“定气”。“恒气”以一年的1/24为准。“定气”以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为准,每隔黄经15度一个节气。古代用“恒气”定节气。北齐(公元550至577年)张子信发现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速度不均匀。隋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刘焯创造了推算“定气”的方法,可惜当时未能实行。唐代僧一行采用“恒气”来注历,而用“定气”来推算日月交食。到清代时完全改用“定气”,并流行至今。

明顾炎武《日知录》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器乐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者矣”。春秋以前没有二十四节气,所以人们的衣食住行统要看星宿的出没来决定,天文常识就很普遍。秦汉以后,有了节气、月令,像“清明下种,谷雨下秧”,这类谚语和九九歌流行以后,一般老百姓就无需仰观天文了。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创。西洋在巴比伦时代和希腊罗马时代,也用阴阳历,和中国是一样的。不过同一时代我们的历法要比希腊罗马时代来得进步。在战国时代我们测定阳历年的长短,已极有把握。西洋到了我国西汉末年的时候,历法还非常混乱。到罗马凯撒皇帝定了儒略历,历法才入了轨道。

二十四节气在几千年历史的长河中,有了长足的发展。它不光是一种历法,而且和气象学、物候学、农学、民俗学、文学艺术和民俗相结合,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节气文化。因此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堪称一部宏大的百科全书。用辉煌二字来形容二十四节气的历史发展是再恰当不过了。(北京晚报 周家斌)

立春是大年夜里的事。河流即将解冻,而万物即将复苏过来,这是不可泄露的天机,所以你要蒙上被子。这就是躲春。

我看见了。因为我在二十年前定了个春天的约会,这不能错过呀!

寒雪慢慢升起,万物露出了面孔来。蕴蓄了一冬的激情尽情绽放,花朵是一场舞蹈,是一种欢呼,植物都从袋子里伸出手来鼓掌。很多的人提着红色的爆竹在天街上走过,连成一片,滚滚而来。我的新娘提着花篮,一路播撒着青春的种子和青春的水,最后,在我们的家门口久久停留。

每年都要出嫁一个春的女儿,如果你不怕看见天机,你就会找到真正的爱情。

气候特点

“立春”时值阳(公)历2月上半月,农(阴阳)历常为一月上半月(逢闰月年则时令不正),按农历标准是春季的开始。“立春”是反映季节和物候的一个节气,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季开始了,天气将逐渐回暖,广阔的大地将呈现出一片富有生机的景象。俗话说:“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我国民间习惯把农历一、二、三月作为春季。天文学上则把“春分”作为春季的开始。气候学上则以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作为统一的标准来划分各地的季节,当候平均气温上升到10℃时,即为冬季结束,春季开始。按照这个标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春季多始于3月下旬到4月上旬,即“清明”节前后,“立春”、“雨水”、“惊蛰”、“春分”四个节气仍属冬季范畴。

俗话说:“春打五九尾,春打六九头。”即“立春”之日不在“五九尾”便在“六九头”。立春以后,白天逐渐增长,气温慢慢回升,土壤由下层开始化冻,冻土变浅。这期间仍有强寒潮侵袭,天气干旱,常有大风和降雪。

参考资料:http://www.dbxk.com/article/article/121/2006-01/20060121161617.html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