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 行路难 这首诗你想对自己和身边的人说些什么?

如题所述

读了行路难你想说什么呢

篇一:读《行路难》有感
读《行路难》有感
前天,妈妈向我推荐她正在看的《唐诗鉴赏辞典》,其中有一首李白的《行路难》乐观高昂的情怀深深地心音了我,让我不由自主地陶醉其中。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描写的是使人感叹人生道路的艰难,展望前程只觉得前路崎岖,歧途甚多需要走的路究竟在那里呢?诗人的复杂情志在矛盾中再一次回旋,然而生性倔强又自信的李白是一位不气馁,不放弃的强者,他笔锋一转:“长风破浪终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写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豪句。他相信尽管前面的人生之路障碍重重,但是相信自己有一天会像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绕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从这短短的两句词里,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这首七言行虽然算是短篇,但他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馐”让人感就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薄涛的强烈冲击。使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速变化与交替。境界顿开写出了高昂乐观的曲调,使人相信,至极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通过这样层层叠叠的感情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世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截,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与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
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从这首诗中我学习了一种永不放弃积极追求自己的理想与抱负的乐观主义精神。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中我会以李白榜样,积极进取,永不言败。
篇二:《行路难》读后感
《行路难》读后感
李白的诗,多是含有浪漫主义的诗风。可这篇行路难,却是描写了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这篇诗,乃是诗人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中的篇三:以《行路难》为例谈古诗教学的几点思考
艾略特说:诗歌代表着一个民族最精细的感受和智慧。古诗是中华浩瀚文化星空中璀璨夺目的一颗明珠,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汉语言特点最完善美的结合,是中华民族精神气质最精彩的呈现。中国历来就有“诗教”的传统,但不可否认,古诗词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那么,其有效教学的“路径”到底何在呢?听完王老师的《行路难》,结合平时古诗教学的感悟,我来谈谈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兴趣,方法 古诗词教学首先在于激发兴趣,授予方法。听到王老师说带领学生读唐诗诵唐诗,并有唐诗研读的兴趣课堂时,不禁感到敬佩。孔子说:不读诗,无以言。王老师该是实践“诗教”传统的守望者。
诗歌的特点是高度简洁凝练,因而它的语言更是高度个性化。在诗词的品味中,要善于寻找最明亮的那颗珍珠。或是精炼传神的精彩处,或是揭示主旨的关键处。“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此即诗眼也。它是诗中最凝练、最精神、最准确地传达主旨的字句,最理清诗词脉络的盘节,是掌握诗歌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如王老师破题解析《行路难》中的“难”,以此成为解析诗歌的出发点,解读出“不难――难――更难――不难”四个层次。可谓高屋建瓴,理解深刻。学生抓住诗眼或是文章的关键字句,就可以带动全篇,完成对诗作的欣赏。因此抓住诗眼解读古诗词,是带领学生走出诗词“精神迷宫”的重要方法。
我在教学中带学生学陈与义的《登岳阳楼》,抓一个“悲”字;学杜甫《春望》,抓一个“望”字;学柳宗元的《江雪》,抓一个“独”字。由关键字词形成教学主题,抓一字而击中诗歌的要害。教师倘能长期坚持下来,学生解读诗歌能力便能更上一层楼了。
此外,该课还运用了比较、换字、想象等方法解读诗歌。可谓精彩。
二、勾连,积累 勾连,就是对于相关诗句、篇目的联想和类比。其目的就是积累。使得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教师引用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非常形象地展现了李白离开家乡远赴长安的情景。为理解诗歌的
“那句诗最有感觉,最有自信?”这一处的朗读解决的是诗歌的字音和节奏。它是全诗教学的铺垫。同时,又在课堂伊始给学生于暗示,展示自己最自信的朗读,给学生带来学习上的成就感。
“黄河之水天上来,
太行之山八百里,前路尽是阻碍,诗歌用什么词语来表现?” 学生说:“冰、雪。” “给人什么感觉?” 学生说:“严酷的感觉。”“李白很孤独,很凄凉。”“不被人了解的孤独?? ”
由此,请学生朗读李白的艰难,可谓水到渠成。我曾经在教学《登岳阳楼》时,让学生分三个层次的品读感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画面,读出情感。读着读着,诗歌的画面出来。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一位落寞的诗人。”读着读着,情感出来了。
诵读和品味是相辅相成的。诵读推进品味的深度,品味提升诵读的水平。诵读显性在外,品味隐形在内。可以说语文教学就是在诵读和品味之间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
四、再现,感悟 人们常说:诗歌是诗人个人情绪的瞬间爆发,这个爆发可能有一个具体的时间地点。因此,学会将心比心,学会经验对接,再现生活中的情感经验,与诗歌中的情感经验进行比较,形成共鸣,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内存。这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
有再现,才有对比;有对比,才有感悟。
“如果你是李白,你想走一条怎样的路?”
学生说:投靠高力士??
学生说:坚持正义?? 学生说:回到家乡,坚持走自己的路??
我觉得这一个环节设计的特别好,它呈现了学生的想法,对比了李白的选择。最后才能让学生感悟到李白对理想追求的坚定。由文及人,由人及己。正是其巧妙之处啊!至于很多人谈论到的对诗歌中李白形象的理解未免“高大全”了。说学生理解的“坚强勇敢的”、“追求梦想的”、“信心十足的”等等,未免有贴标签的嫌疑。那么,我们要问:不这样贴,你又想怎么贴呢?难道学习李白的“借酒消愁”、“散发弄扁舟”?关键在于,课堂是否呈现了读悟的过程。既然充分考虑了这个过程,何必为是否贴上了一个“高大全”的标签而耿耿于怀呢?教学还是正面引导的好,至于说学生长大后,对诗歌又有怎样的解读,只能按他们以后的个人人生经历的不同而定了。
兴趣与方法,勾连与积累,诵读与品味,再现与感悟,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方法。四者紧密相连,兴趣是前提,方法是保障,勾连积累诵读品味再现感悟,则是带领学生品读诗歌,走进诗人内心的途径。总的说来,这是一堂好课。至于课上存在着的些许问题:如阙银杏老师提到的“慢一点”,“味道不够”等等的问题。我们倒可以抱着“慢慢看,欣赏啊”的态度,且看王老师“诗教”的效果,且看中学语文更加关注“诗教”的效果。
篇四:行路难赏析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解
1、珍馐:名贵的菜肴。
2、垂钓坐溪上:传说吕尚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溪(今陕西宝鸡市东南)垂钓。
3、乘舟梦日边:传说伊尹见汤以前,梦乘舟过日月之边。合用这两句典故,是比喻人生遇合无常,多出于偶然。 译文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
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
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
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赏析
行路难”多写世道艰难,表达离情别意。李白《行路难》共三首,蘅塘退士辑选其一。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
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诗开头写“金樽美酒”、“玉盘珍馐”,给人一个欢乐的宴会场面。接着写“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又向读者展现了作者感情波涛的冲击。中间四句,既感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看到了吕尚、伊尹忽然得到重用。“行路难”四个短句,又表现了进退两难和继续追求的心理。最后两句,写自己理想总有一天能够实现。
全诗在高度傍徨与大量感叹之后,以“长风破浪会有时”忽开异境,并且坚信美好前景,终会到来,因而“直挂云帆济沧海”,激流勇进。蕴意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1
冷冷清风呼啸在耳边,天际云涛翻滚,汹涌心思辗转.金壶里有价值千文的美酒,玉盘中有价值万文的美食,这些都曾经是我最喜爱的啊,可是今天,杯子被举起,却也只是停在半空,筷子被拿起,却也只是悬在盘外,起身拔剑,四顾茫然,舞尽剑落,铿锵声中,是久远的斗志,也是深深的寥落,两行清泪,满心踌躇,是否一切都如梦幻?

波浪滔天的黄河水,如同战场上视死如归的勇士,是那么明确目标与方向,我多想渡江而过,在另一方天地一展我的宏图,可脚步却只能于巍巍冰川前踯躅;俯视大地的太行山,巍峨耸立,不经意间勾起我那么多的回忆与向往,仰望流云,青衣在寒风中坼裂,我竟找不到自己的归属.

河边垂钓的老翁,神情泰然,似乎并不介意有没有收获,或许,他本就志不再渔,当年姜太公吕尚就该是在此番情景下遇到了周文王才被重用的吧?迎着朝阳远航的帆船,使我想到伊尹在受重用前的梦境,不禁猜度,他当时又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行路难啊,行路难啊,不仅是这眼前的路艰辛难行,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处处岔路呢?前尘往事都已随风,来日永远未知,回头能如何?前行又能如何?如今我甚至都无法对自己有个明晰的定位,又该以何样的姿态面对人生?
世事无常,顺天命,逆天行,究竟哪种方式更适合我?拼命的寻求出路,却处处受到阻隔,千里马难寻,伯乐更难寻,在这茫茫原野,孑然一身,朝野的纷乱似乎已经远离,可为何还会叹息,终究还是牵挂着的,昔日理想,未曾实现,毕竟是不甘心的,空又凌云壮志,可何时何日方可展我抱负?迎风前行,透心的冷,穿髓的志,凛冽中是我铮铮铁骨,我相信,强风定能刺破万重浪,我也一定可以挂帆启航,向着我期待的地方勇往直前,哪怕它浪遏飞舟,哪怕它前途再凶险,一颗雄心定能带我战胜一切困难,到达我心中的彼岸!
第2个回答  2020-10-21
您好。
行路难·其一
唐代: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羞 同:馐;直 同:值)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雪满山 一作:雪暗天)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碧 一作:坐)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姜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的心理,急遽变化交替。最后一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他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

  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没有啥想说的,成年人没事不聊这些。

希望能够帮到您,谢谢,望采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10-21
人生没有一帆风顺,前面布满荆棘,但是我们不能退缩,要勇往直前,披荆斩棘,所向披靡,成功最终属于自己。
第4个回答  2020-10-21
任何人都不容易。所以大家都努力加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