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功赫赫的“飞将军”李广,为何一生未被封侯?

如题所述

李广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在与匈奴斗争的过程当中,因作战勇猛,所以也有飞将军之称,但是对于李广而言,回顾一生,比较遗憾的事情之一,就是一生都未封侯,虽然比起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大将军而言,李广的功绩并不如他们,但是李广骁勇作战的英雄事迹,也是让匈奴望而生畏的,所以才有了”飞将军”这个称号。

在中国历史上,作为飞将军的李广,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也是跌宕起伏的,但是也是有非常多谜团留了下来,其中,让后人研究比较多的一个就是李广为何始终无法封侯,李广与匈奴的作战功绩也是非常突出的,甚至司马迁还评价李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这样一位将军,为何一直没有被封侯呢?

在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委派卫青,公孙敖与飞将军李广几人,应对匈奴的入侵,而这一次,汉武帝将行兵策略改变,兵分四路,卫青一队,公孙敖从代地出,公孙贺一队,另外就是素来有飞将军之称的李广,自带一队从雁门出兵,四人手中各一队精兵强将,从四面包围匈奴军队,但是这场战斗的结果却是不如人意,除了卫青斩敌700余人,获得胜利之外,其他三路军马皆无功而返。

在这当中一定要提的一个人就是飞将军李广,李广不管在民间还是朝堂对抗匈奴的勇猛都声名显赫,但这一次不仅败的一塌糊涂,还被匈奴活捉,而曾经把匈奴打得落花流水的李广,这一次居然被匈奴人搞得灰头土脸,最后还是靠装死才骗过了匈奴,逃过一劫,跑回了汉国,实在是狼狈,而这一次的失败实际上也是给李广封侯路上的拦路虎之一,因为毕竟是败将。

随心所欲的治军模式

其实李广作为一代武将,在行兵打仗上还是非常勇猛的,尤其是受到士兵的爱戴,但相对于正统军而言,李广出身农民和官兵平起平坐,几乎是没有治军的才干,与此同时,李广带领的军队几乎没有纪律性可言,大家非常随心所欲,其乐融融,而李广一生与匈奴战斗超过70次,战绩斐然,但依旧无法封侯,最后才以自杀退场,可谓是十分的悲壮,其实这一个结局也和李广的治军方式有关。

资治通鉴中有两有记载,就在马邑之战的前一年,助手云中郡的李广遭受了免职,这大概和他带兵是的标新立异是有关系的,而当时被解除军职的还有另外一位官兵叫做程不识,这俩人带兵是截然不同的,李广行军布阵是没有军事规划和固定编制的,总是临场发挥,随机应变,大多数还是有一些效果儿,李广这个人用兵在奇和新,总是选择放羊式的管理方式,而且夜间不设岗,军中文书也极为简陋,形同虚设,而另外一位被罢免军职的程不识,则恰好相反,他十分重视军队纪律和程序防备也是无懈可击,这样基本上也是没有什么事情发生的,而当时程不识评价这两种方法的利弊,最终的结果就是,匈奴人反倒更害怕李广,而士兵们也愿意跟随更加自由的李广。

就因为这件事情,司马光也曾经评价李广的战斗方法是非常凶多吉少的。李广在用兵作战时,战略飘忽不定,经常以其制胜,但也正是因为这种飘忽不定,所以经常出状况,曾经在漠北之战当中就是由于李广的随性,导致迷了路,而未能及时参战,这引发了非常严重的后果,这一次的后果就是直接导致李广羞愧自杀,实在让人扼腕长叹了。对于李广这种不合常规的用兵方法,司马光曾经在《易》当中讲到:“师出以律,否臧凶”。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旦军队出去行,那么一定是需要有严格的军队纪律进行约束的,否则不论是成败都很有可能出意外状况。而李广这个人领兵作战,总是毫无纪律,对军队内的人员管理格外放松,经常会出现偏差,甚至是导致战斗失败的情况。

如果在作战的过程当中,仅仅依靠李广的奇思妙想单打独斗,那还是有可能获胜的,但是如果以军队管理的方式,以此种随心所欲的方式管理军队,那反倒会贻害无穷,因为如果没有严格的军队纪律,无法镇得住场子,那么势必会因为无纪律性而遭到失败,虽然李广打仗的方式十分灵活,但是由于过于飘忽,没有什么章法。所以成也李广,败也李广,这种方法不利于军队长期存在,而在公元前129年对战匈奴的这一场战役,结果就是作为主帅的李广被匈奴活捉逃回还差点遭受军阀处置,就足以证明这种方法并不适合领兵作战。

缺乏大规模作战军功

其实除此之外,李广并不适合大规模的作战,关于李广的官职生涯,其实在边郡上做过一段时间的太守,在史书上有一段奇怪的记载,李广在北方边郡经常会来回调职,在哪一个地区做太守,那么匈奴就会离避开那个地方,会去其他地方烧杀抢掠,但是过了一阵子,汉武帝就会将他调入匈奴抢夺重灾区。

所以李广在边郡生涯当中,也是在北方边郡来回转职,由此可以判断,李广比较适合,应对小规模的战斗,李广的奇思妙想在这种小规模战斗当中,是发挥的淋漓尽致,但是并不适合大规模作战,曾经汉朝皇帝也给过李广统领军队进行大规模作战的机会,但均以失败告终,这就导致李广的军功有限,而汉朝本身的封侯制度,就是以军功加官进爵,所以李广难以加官进爵也是情理之中。

生不逢时

生不逢时也是李广未能封侯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汉文帝时代皇帝比较信任忠厚的老臣,而当时的李广正值青年,而到了汉景帝时期,又重文轻武,而李广是武将出身,而且又大字不识几个,自然难以得到重视,等到了武帝的时代,皇帝偏爱年轻的武将,但此时的李广就已经白发苍苍,步入古稀之年了。

缺乏政治敏感

到了汉景帝的时候,恰逢吴楚叛乱,而此时李广跟随着太尉去攻打吴楚叛军,截获了吴楚的军旗,李广此时,居然接受了叛军吴楚将帅,私下授予的将帅印,当时的汉天子,明显对各个诸王具有超强的戒心和戒备,李广这个举动无疑在政治上就是犯了大错。

所以在这场战役当中,即使是李广有军功,也没有得到赏赐,这是因为李广缺乏一定的敏感性,除此之外,李广本人的心胸也比较狭隘,有一次霸陵尉喝醉了酒,迷迷糊糊之间并没有让李广进府歇息,而记仇的李广,在升职之后,就直接杀掉了霸陵尉。

虽然李广官职并不高,一直驻守在北方边郡抗击匈奴的前线,在文帝和景帝时代,李广多次率领军队,成功抵御了匈奴的骚扰,而且作战经验也颇为丰富,为当时的汉朝,大规模抵抗匈奴的进击,也是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财富,正是如此,李广在匈奴当中的威名远播,而后在汉朝与匈奴开战的过程当中,匈奴几乎是投入了所有精锐的部队去对抗李广的部队。

所以,这对于李广而言,也是为什么每次遇上大型战斗,都没办法获得成功的一个客观原因之一,而且与其他将领不同的在于,李广是一个非常了解匈奴作战文化的将领,李广不管是从带兵方法上,还是从作战方式上都比较符合匈奴特色,作战勇猛,但是与汉朝军队独有的纪律性是不相匹配的,汉朝军队在多次战斗当中能够抗击匈奴,就是在于汉朝的军队有比较严格的军队纪律性和作战的协同性,而这也是李广在抗战匈奴过程当中无法取得重要战功的原因之一。

曾经有人总结过李广一生,未被封侯的深层原因,总的来说就是生不逢时,缺乏好运,个人性格缺陷以及能力不足等,同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常常在战斗当中追求随心所欲毫无纪律章法,其实平心而论,李广在行军打仗过程当中,确实是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但是李广不仅仅是一个将军,也是一个领帅,如果仅仅只是单打独斗,那其还是非常勇猛的,但是作为一个将军,还需要有统领全局的能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位战功赫赫的飞将军,终其一生无法封侯,是有非常多的原因夹杂其中。

在历史的最后,一场沙暴让李广迷失了方向,贻误战斗,失去了其最后的机会,最终也导致了李广拔刀自刎的悲惨结局,但是李广作为一代将领,在抗击匈奴的过程当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也将永远被历史铭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07
小编说说李广战功在哪?司马太监都没脸吹李广战功,我看看小编你编李广战功
第2个回答  2021-01-23
这是因为他的一生中并没有做出很大的功劳,而且他一生在和匈奴做斗争,对权力看得不是太重。
第3个回答  2021-01-22
因为他对当官和封侯这些并不是特别的敏感。而且他带兵作战的方式也比较特别,没有规律,经常会出现重大的失误。所以他的功劳经常被他的过失所顶替。
第4个回答  2021-01-21
因为李广得罪了汉武帝,曾经接受过汉武帝政敌的加封,由此惹怒了汉武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