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做到立德树人

如题所述

立德树人,入心为要。多元的价值观,海量信息的包围,让德育教育面临挑战。一般来说,德育内容应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德育内容更应该是生动活泼、贴近生活实际的。如果德育教育只是从书本出发,照本宣科,不顾及学生自身的情感性,就会脱离学生的发展要求。


恪守德育为先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正确认识和看待德才之间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首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以德励才、以德成才,促进德与才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创新教育方式

  当前在校大学生大多为 “网络新生代”,生活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成长于多元思潮冲击和博弈的时代背景下,他们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可塑性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创新方式,深挖时代感强的鲜活内容,用身边人身边事把事实讲清、把道理讲实、把理论讲活,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要善于运用“互联网+”创新教育载体,解决网络缺思想、思想难入网等问题,帮助大学生在网络空间里辨明方向、廓清迷雾,找到真知、自信前行。


一、爱岗敬业

乐于奉献+爱岗敬业,这是师德的基础,爱岗敬业是使所有其它素质成为可能的特征。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的。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要甘于寂寞,甘于辛劳,乐于奉献。

二、热爱学生

以情育人+爱心是师德素养的重要表现。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他们在品德、智力、体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爱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关注。爱使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中取得心灵达到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分担挫折的烦恼。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要做到能爱、善爱。要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微小“闪光点”,要爱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要爱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3B要爱他们成长过程中孕育出来才一串串教育劳动成果。“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3B“爱”要面向全体学生。“金凤凰”固然可爱,而“丑小鸭”更需要阳光,多给他们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少一些说教。要多和他们谈心,帮助他们查找“后进”的原因,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在学习上和生活细节上关心他们。

三、率先垂范

为人师表+人们常说: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一个个多么神圣的字眼,老师职责不单是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的职责,并能从中享受到人生的乐趣。以自己的真诚去换取学生的真诚,以自己的正直去构筑学生的正直,以自己的纯洁去塑造学生的纯洁,以自己人性的美好去描绘学生人性的美好,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去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教师应是最能以身作则的人。教师的思想感情,处事哲理、人生观点、道德境界、品德修养甚至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有着熏陶诱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言教、身教,并且做到身教重于言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3B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往往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模仿在行动上。所以,我们教师需要处处为人师表,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作出表率。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要学生刻苦学习,自己就必须学而不厌,手不释卷%3B要学生认真劳动,自己必须热爱劳动%3B要学生讲文明礼貌,自己必须谈吐文雅,远离粗俗。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四、积极进取

不断学习+作为一名教师终身学习,不断进取,这是时代呼唤,也是新一论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程的开放性、研究性、多元性等等特性使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在读书学习中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这是我们的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要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把教育理论最新研究成果,导引学科的发展。+陶行知也说过“道德性是教师职业的灵魂,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前提,教师个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无愧人师的地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做到以德育人、以德立身,做身教重于言教的楷模。+爱在继续,责任在继续,多一点耐心,多一份爱心,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才能促进学生发展,让爱走得更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5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指大学生群体或个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为建立和谐社会而主动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觉意识和人格素质。它是“所有品德中影响力最大,也是最基本、最必备的品质,是德育的核心要求”[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强调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并把它纳入教育工作的战略主题。由于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多元化的冲击、家庭责任教育的缺失、学校责任教育的不力以及大学生自身社会角色缺位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和功利化倾向明显,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增强三个意识是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实效的关键
  纵观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普遍重视知识教育和科技教育,忽视德性教育和人文教育,导致社会责任感教育流于形式化、教条化、简单化,不能真正触动大学生的内心。因此,要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社会责任感教育实效,首先要求教育者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在尊重、信任学生的基础上,“改变那种理性太多而感性太少、我说你听、居高临下的做法,更多采用平等沟通、开放友善、尊重聆听、引导解释、激励提升、多元化、多选择、不强迫、与学生为友”[2]的方式,激发大学生担当社会责任的勇气和胸怀天下的责任意识。
  (一)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完善大学生的责任主体意识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能否真正得到提高,归根结底还有赖于自身主体作用的发挥。因此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完善大学生的责任主体意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核心内容,它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不断提高人的主体地位为价值取向。人的主体意识是主体的自我意识,它是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觉醒,注重自我感受,希望受尊重、受重视,追求平等独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由最基本的对自己负责,推广到对他人、对社会负责。因此,我们应从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和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大学生逐步完善主体意识,从爱自己、对自己负责做起,逐渐增强社会责任感。把强化主体意识作为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逻辑起点,“在情感上尊重学生、在精神上激励学生、在心理上疏导学生、在生活中关心学生,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3],从而产生责任动机。
  (二)坚持“三自”教育理念,增强大学生的责任自觉意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育在本质上是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我教育。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要通过外部教化,使大学生把外在的责任要求内化为自身的人格素质,使践行社会责任成为自觉。通过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提高他们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并自觉抵制各种不利于履行社会责任的思想观念,这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的关键。
  (三)坚持知行合一理念,增强大学生的责任实践意识
  社会责任感是主观范畴也是实践范畴,它不能只停留在责任认知的层面,更要体现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行动中,它是责任认识和责任实践的完美统一。而许多调查数据表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参与意识明显增强,他们更加关注自己在社会变革中的地位、作用和受益程度、关注自身发展与社会未来发展的适应性。但是他们对个人责任,特别是如何实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知行分离特征,即能认识到但往往做不到,产生知行脱节、学而不思、述而不作、知而不行等,责任意识不强,个人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没有达到和谐与统一[4]。因此,我们在开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过程中,要给大学生提供各种角色体验和情境体验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来学习社会责任,通过社会历练理解责任感对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重要价值,通过复杂的社会交往、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3-12
立德,就是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大学生要有基本的思想道德修养,学习思想知识,友善待人。树人就是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做一个能够受尊重的人。
第3个回答  2020-11-06
我觉得大学生要做的立德树人的话,首先自己要做的好吧,应该要接受一些先进的这个思想,同时明确自己的言行举止的这个正确性,然后给别人带好榜样去
第4个回答  2020-11-06
首先,大学生要树立一个良好的道德品质,然后把良好的道德品质作为自己的品质,然后进一步的得书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