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药三分毒如何理解

如题所述

一、真正了解中药的是药三分毒

《内经》中说“毒药攻邪”,就已经对药物下了定义。药物进到身体,能够祛除病邪,就是利用它所谓的毒性。中药的毒性,广义是指一切中药的作用或偏性;狭义是指中药进入机体后能损害机体,扰乱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使机体产生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毒副作用。明代大医家张景岳说:“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因气味之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祛人之邪气。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胜耳……大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称为毒药,故曰毒药攻邪也。”这里所说的中药之毒,绝大多数不是现代所说有毒药物之毒,而是药物的偏性。例如大黄、黄连、板蓝根等药性寒凉,治疗热病、火症,有清热泻火的功效,即可称这些药性能为寒性,但若误用以治疗寒病,则雪上加霜,就可称为寒毒。人参、鹿茸、黄芪、冬虫夏草等药性温热壮补,治疗虚证、寒症,有温补祛寒的功效,即可称这些药性能为热性、补性,但若误用以治疗实证、火症,则火上浇油,就可称为火毒。所以从广义上讲,中医所谓的是药三分毒,其实它的本质不是贬义的,而是指作为药物的一种偏性而言,保健补品亦无例外。反之,如果没有偏性(即所谓的没有毒),反而不是中药了(那就是米饭、馒头之类的谷食之属)。所以药无好坏、贵贱、关键在于应用得当,药症相符。

二、真正有毒的药不会轻易开方

“对于那些真正有毒的中药,如砒霜、雄黄、生巴豆、生马钱子、生草乌、轻粉等,绝大多数医生一生中从未开过或使用过,许多有毒的药物一般医院、药房也没有。即使要用这些有毒的药物,也要向医院提交专门的毒麻药物处方并进行审核。因此,患者不用担心自己会用上这些有毒药物。”随着医学的发展,也有极少数医生在使用某些有毒药物,但是这都是建立在科研探索并取得一些临床成果的基础上的。如医生用砷制剂治疗白血病、用雄黄制剂治疗血液病,这一类真正峻烈有毒的中药,中医基本没人用,相反西医却拿来用,并且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大奖。很多所谓的毒药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又赋予了新的内容。又如蜈蚣,古籍认为其有小毒,其实入药后其毒性已全部失活。在西南地区甚至将其强壮作用当作补品应用。近30多年来,更将其作为治疗阳痿的首选药物。虫类药大家,国医大师朱良春亦用其治疗很多顽疾重患获效。每多用至10余条。据中国医药报报道,云南中医学院和中科院动物所于1988年经过深入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各种科学实验数据表明,成人每天服用蜈蚣的数量最多可以达到二十五条,长期服用不会有毒副反应。当然,特殊过敏体质又当除外。我也用蜈蚣制剂治疗肿瘤及男性疾病。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每年用蜈蚣10万余条,至今尚未发现不良反应。

“中药之害在医不在药。中药临床是否安全的关键,不在于自身是否有毒性,而是在于临床能否合理正确应用。中药从本质上讲是治病为第一任务,其次才是养生保健(虽然治未病是我们的目标)。但是,现在许许多多根本就不懂中医的人们更多地用中药来保健,而且不管对不对症,只要贵的我就吃,导致了许多毒副作用的发生。”我就见过几位40多岁的男性,把人参、鹿茸、鹿鞭等上等的贵药一起煮水喝,认为这才是大补。结果喝了一段时间,满身长脓包,口腔溃疡,血压、血糖也高了,甚至连乳房都长了肿块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1-06

是药就有几分的偏性,而这个偏性对证,就不是毒,不对证就是毒(偏性产生的伤害)。

古人云:“是药三分毒。”我国最早的医学专著《内经》对如何用药十分讲究,将药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治疗疾病要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当今不少的人认为中药大多数源出于天然的动植物和纯中药制剂,比化学药品的药性平和而安全,总认为不会发生药物毒副作用。其实不然,如果任意滥用,乱役药石,同样亦会发生毒副作用。

/iknow-pic.cdn.bcebos.com/9e3df8dcd100baa11a2c92934a10b912c8fc2e92"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9e3df8dcd100baa11a2c92934a10b912c8fc2e92?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9e3df8dcd100baa11a2c92934a10b912c8fc2e92"/>

扩展资料:

最初解释

是药就有几分的偏性。而这个偏性对证,就不是毒,不对证就是毒(偏性产生的伤害)。

据文献记载,已发现能致死的中草药就达20多种,如有大毒的专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雷公藤,有中等毒性的驱蛔虫中药苦椅子,有毒的息风止痉的中药蜈蚣等。在中草药中有一些药物不仅具有毒性,甚至是剧毒,如:水银、斑蟊、红砒石、白砒石等。

有的生药的毒性还是较大的,如生附子、生半夏、马钱子、生草乌、马豆、生南星等。这些药物经过炮制后,虽然毒性可大为减低,但若滥用或药量过大,仍然会发生毒副作用,或出现中毒甚至死亡。所以在应用时,应严格掌握剂量。据报道,曾经有位“专家”用附子治疗风湿病,因用药量(增加一倍),结果病人呜呼矣哉。

有毒性的中、草药用时虽应注意,但对一些常用的中草药,也仍然要讲究剂量,若药量过大。同样也会导致副作用。如甘草,药性平和,能调和诸药有健胃之功,具有补中益气,泻火解毒,缓和药性,和中缓急之效。但若无故而久服,就能影响脾胃气机,有碍消化功能;黄药子用量过大,可导致肝脏损害和黄疽;木通用量过大,可引起肾脏损伤。

“是药三分毒”出处,据资料显示,说这句话的人是刘纯,明代医家,原文出自《药治通法补遗》。从年代上看,那时候还没有什么西药,应该是指中草药。这句话全文是“是药三分毒,唯开胃无毒,盖开胃者排毒也”。《黄帝内经》把中草药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四类,有“无毒”之说。《神农本草经》,收录了365种中草药,其中上品120种,明确记载“无毒”、“延年”。

讲到这里我们发现,“是药三分毒”的“是”,不是“凡是”的“是”。“药”也不是“所有的药”。“三分”,一些医家认为是“三分治,七分养”的意思。再看“毒”这个字,古今词义有差异,现代汉语的“毒”是“有害”的意思。古时的“毒”却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有害”,另一个是“偏性”的意思,内经时代的古医籍,多数情况指“偏性”。

古人认为,只要药物偏寒偏热,就算是有毒性,中医学者多遵古,刘纯也是沿用了“偏性”之意。其实人们生病,就是人体阴阳失去平衡,本身出现了偏颇,医生用热药驱您的寒,用寒药清您的热,正是利用药物的偏颇来对抗您身体的偏颇,让您的阴阳重新达到平衡

参考资料:/baike.baidu.com/item/%E6%98%AF%E8%8D%AF%E4%B8%89%E5%88%86%E6%AF%92/1997835?fr=aladdin"target="_blank"title="百度百科是药三分毒">百度百科是药三分毒

第2个回答  2022-09-02
是药未必三分毒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