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传尺素、鸿雁传书的出处

如题所述

  鱼传尺素出处:

  用“鱼”来传递书信的典故,最早出现在东汉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的乐府诗集里,说的是离别的亲人之间的书信往来的思念情感。
  《饮马长城窟行》全文:“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他乡各异性。展转不可见,忽觉在他乡。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宋代秦观的《踏莎行》词也有对“鱼传尺素”的描述。
  词的全文:“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翻译成现代文意思是:“漫雾遮没楼台,暗淡的月色蒙住津渡,桃源美境任你怎样盼望都是无法找到之处。怎能忍受这孤独的馆舍正紧紧关住春天的冷寒,特别是在杜鹃悲啼不停夕阳将暮。驿站寄来了梅花,鱼雁传送到书素,堆砌起来的怨恨重重叠叠无法指数。郴江幸运而又悠然自得地环绕着郴山,为了何人又要流向潇湘去。”

  鸿雁传书的出处:

  《周易•渐》曰:初六鸿渐于干,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威仪吉;《礼记•月令》曰: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鸿雁来,是月也,以立春……盲风至,鸿雁来……是月也,日夜分……鸿雁来宾,爵入大水为蛤……是月也;《仪礼》曰:大夫执雁取其候时而行也。婚礼下达,纳采用雁;《周书》曰:白露之日鸿雁来,鸿雁不来,远人背畔。小寒之日雁北方,雁不北方,民不怀至;《春秋繁露》曰,凡贽大夫用雁,雁有类。长者在民上,必有先后,雁有行列,故以为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2-03
书信还有两个很文雅的别名一个叫鸿雁传书,另一个曰鱼传尺素。
『鸿雁传书』的『来龙』的传说有着两个版本,一个是『男人版』: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另一个是民间流传的凄美的『女人版』,说的是: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妻子王宝钏苦守寒窑数十年矢志不移。有一天,王宝钏正在野外挖野菜,忽然听到空中有鸿雁的叫声,勾起她对丈夫的思念。动情之中,她请求鸿雁代为传书给远征在外的薛平贵,好心的大雁欣然同意,可是荒郊野地哪里去寻笔墨?情急之下,她便撕下罗裙,咬破指尖,用鲜血写下了一封盼望夫妻早日团圆的家书,让鸿雁捎去。
『鱼传尺素』出处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尺素:古代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因此称书信。鱼传尺素就成了传递书信的又一个代名词。

客人从远方来,给我两条鲤鱼,叫人烹饪鲤鱼,肚中有一尺长的绢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