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小说创作之历代服饰资料参考(七)明朝服装(6)

如题所述

百姓妇女的日常服装有衫、袄、帔子、褙子、比甲、裙子等,款式与宋代相似。贵妇多穿正红色大袖的袍,而普通妇女只能穿桃红、蓝色、紫、绿及浅淡色彩的。普通女子衫襦为右衽,褙子采用直领对襟、小袖样式,与贵妇的大袖对襟形式相比,显得简单、实用。女裙色彩偏向浅淡,明代晚期女子多穿白色裙。
1)襦裙
明朝妇女的襦裙与宋朝无大差别。明朝中晚期,妇女的襦衫开始使用纽扣。年轻妇女的腰部加了一条短小的腰裙。襦衫多为交领、长袖、衣短。裙子颜色浅淡,有纹饰,但不明显。
2)袍衫
百姓妇女的袍与衫特点是低领、大襟或对襟、窄袖,领、袖处少有花边,袍长及足,衫相对短小。明朝中后期,青年妇女盛行穿比甲,露出里面衣服的袖子,形成一种清新的着装风格。明朝规定百姓妇女的袍衫只能用紫色、紫绿、桃红、蓝白等间色或浅淡颜色,不许用大红、鸦青、黄色,也不得使用金绣花纹。
3)水田衣
水田衣是一种以各色零碎锦料拼合缝制而成的类似袍的衣裳,形似僧人所穿袈裟,因整件服装织料色彩互相交错、形如水田而得名。水田衣简单而别致,深受广大妇女的喜爱。据说在唐朝就有人用这种方法拼制衣服,王维诗中有“裁衣学水田”的描述。明代的水田衣与今天戏曲服饰的“百衲衣”(又称富贵衣)十分相似。
1)发式
明朝初期妇女的发式,基本以宋元时期发式为主,发髻变化不大。嘉靖以后,发髻有很多变化,曾流行过“桃尖顶髻”“鹅胆心髻”“堕马髻”“金玉梅花髻”“金绞丝灯”“桃心髻”“笼髻”等发型。所谓桃心髻,是妇女将头髻梳成扁圆形状,在发髻的顶部,装饰由宝石制成的花朵作饰物的发髻。明朝中后期,发髻花样不断翻新,有的把发型梳高,远远望去如同男子的幞头一样;有的返朴思古,模仿汉代堕马髻,梳头时将发朝上卷起,挽成一个大髻垂于脑后。在明代画家的仕女图中,可常见这种髻式。
假髻依旧在贵族妇女中流行,并根据不同喜好插有各种发簪、挂饰,如簪珠翠发饰、珠玉发簪及发钗。百姓女子也喜欢在发髻上插戴花簪,其质料随人而定。明朝妇女有戴头箍的风尚。头箍由早期的包头布演变而来,所以头箍也叫额帕。额帕初期尚宽,后又行窄。女子戴额帕不仅束发,还是头上的一种装饰。冬季用较厚的锦缎制成,夏季则用较薄的乌纱。额帕宽2~3寸,长4~6寸,用时由前向后裹于额上,至后再复向前做结。明朝末年,妇女简化额帕做法,用较厚的夹衬黑锦帛制作,又称为乌兜,使用时比较便捷。
2)面妆
明代女子面妆在《中国服装简史》(王鸣著)里没有提及,我在网上搜到了一些资料,补充一下。先来看一个明代大咖,在电视剧里他牛逼上了天,历史中的他却苦逼成了狗,从他的画中可以一窥明代女子的面妆,他就是——唐寅。让我们一起来仔细看看他笔下的女人们:从这些绘画中可以看到这些女子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妆、很、厚!但是相比唐宋时期夸张的妆容,明代的妆容还是比较朴素的,也和现代比较接近。她们的粉不涂全脸,而是涂在最重要的三个部位:额头、鼻尖、下巴,也称作“三白法”(这个沿袭了唐宋时期的“三白妆”)。就像我们现在打高光一样,把粉涂在这三个部位,一下整个脸都立体了起来。可能是T区容易出油,所以她们都涂得特别厚......
一个冷知识:明代的妆粉是用水稻做的,可以吃!也有重金属做成的粉:铅粉,水银粉...虽然持久度好,但是长期使用会让皮肤发青、中毒。还有很多植物做成的健康粉,比如珍珠粉和玉簪粉。玉簪就是玉簪花,而珍珠粉不是真的珍珠,而是一种茉莉。在妆粉中加入花朵,不仅健康,还自带香味儿。
我们现在流行浓眉大眼,割双眼皮,画一字眉。但是在明代,浓眉大眼是要被人嘲笑的。她们流行“细”!眉型,喜欢细长的“柳月弯弯”眉。眼睛,喜欢细长的丹凤眼。在明代,口红称为:口脂或唇脂。总体可以分为两种:绵胭脂和油胭脂。而明代流行用绵胭脂,也就是我们经常在影视剧里看到的,姑娘坐在镜子前,拿张红纸,放在嘴上一抿的那张“口红纸”。
明朝妇女的鞋履基本沿袭前代旧俗。按照汉族的习俗,妇女从小就开始缠足,小脚妇女穿的鞋称为“弓鞋”,以香樟木为高底。老年妇女则按习惯多穿平底鞋。王公贵族妇女喜欢穿凤头鞋,即鞋头以凤纹为饰,加绣或缀珠。庶民和贵族的鞋子款无太大区别,百姓女子中以尖形上翘的凤头鞋最为流行,凤头鞋通常要在鞋面或两侧刺绣,形成精美的图案。明时女鞋中还出现了鞋底长达7厘米的高底鞋。这种鞋底后部通常装有4~5厘米高的圆底跟,以丝绸裱裹。(摘抄自书籍《中国服装简史》王鸣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