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养儿防老,可有现实例子?

如题所述

都说女儿才是爸妈的小棉袄,为何民间又有俗语养儿防老呢?各位,养儿防老是传统的老观念。下面咱就来聊聊,古人是怎么防老的。中国是一个“孝”的国度,国家一直在宣传孝道,宣传孝子,《诗经·大雅·既醉》里说:“孝不匮,永不尔类”,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国家靠无穷无尽的孝道影响每个家庭,进而影响整个民族、整个国家。这就是所谓的以孝治国。中国之所以几千年文明未断,与孝道文化的传承有很大关系。

事实上,古人在制度上也有许多措施鼓励孝道,早在周朝时,国家就规定各地要每年举行一次“乡饮酒礼”,这个“乡饮酒礼”由地方官主持,请六十岁的长者上坐,以达到“正齿位、序人伦、敬老重贤、息事端、敦睦乡里”的目的。可别看这小小的一顿酒,由国家有关部门出面,会给每个家庭、每个宗族起到影响巨大的示范作用,以教导他们孝老敬亲

既便是战乱频仍、兵荒马乱的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也没有忘了鼓励孝道。这从各国的征兵制可窥一斑。当时各国大多有“70岁以上老人免一子赋役,80岁以上老人免二子赋役,90岁以上老人免全家赋役”的规定。家有一老,如藏一宝。春秋战国时期在战场上死亡率极高,数百万人死于战争,但诸侯国君们却规定家中有老人,一定要给老人留下儿子养老,可见在那种条件下也还是有“人性化”的一面。孝在国家制度中地位之高,可见一斑。

西汉时,国家给七十岁及以上的老人发放“王杖”,“高年赐王杖,上有鸟,使百姓望见之,比于节,吏民有敢骂詈、殴辱者,逆不道”,持“王杖”的老年人,可以便利出入官府,可以在天子道上行走,在市场上做买卖可以不收税,触犯刑律如不是首犯可以不起诉。这个规定就象现在的老年人乘车可以凭老年卡不买票、去公园景区不买票一样异曲同工。汉文帝是一位有名的孝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他规定全国80岁以上老人由国家每月供给一定量的大米、肉和酒,“凡孝于亲者人帛五匹”,对于孝子国家还奖励布匹。

在奖励孝子的同时,古代列朝列代都对不孝子加以处罚。古代对于不肖子处罚是非常厉害的,严重者不孝子将被处以死刑。早在四千年前的夏朝,法律规定对不赡养老人、殴打辱骂老人、不给老人吃饱穿暖、老人生病不细心照料的不肖之子给予脸上刺字、割鼻子、斩脚、死刑等处罚。不孝被判死刑,开重罚不孝之先河。以后的法律,大多继承了夏朝的“优良传统”,既便到了兵荒马乱的春秋战国时期,《秦律》中还有“凡是殴打、虐待60岁以上的祖父母、曾祖父母的子孙,将被判流放或死刑”的规定。综上所述,为何民间会有俗语养儿防老呢?原来,这是中国孝道文化的具象化体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