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君主的谥号和庙号的“美与恶”

如题所述

庙号是中国君主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商朝。在周朝和秦朝,这种做法并没有被沿用。直到隋朝以前,并不是所有的君王都有庙号。由于后世皇帝谥号字数膨胀,且几乎只要是继承高位的皇帝子孙都会给父祖上美谥,谥号实际上已经无法显示皇帝的真实评价。因此,庙号反而取代了谥号,起到了盖棺定论的作用。庙号的好坏之分,接下来我将一一解析。
太祖:这个庙号大多用于开国皇帝,如汉太祖、宋太祖、明太祖、清太祖。
高祖:也大多数用于开国皇帝。庙号高祖不是太祖的原因是因为这位开国皇帝即位后追尊了自己的祖宗为太祖。例如,唐高祖李渊就追尊自己的祖父李虎为唐太祖。
烈祖:烈祖这一庙号出现在本尊未称帝而后代儿孙追尊的较多。如朱温父亲朱诚、武则天曾祖父武俭、李嗣源祖父李琰、铁木真父亲也速该。烈祖也有未能统一全国但也是一方霸主的意思,例如蜀汉烈祖刘备,曹魏烈祖曹睿。
圣祖:圣祖这个庙号始于唐朝,起初唐朝皇帝巩固自己的统治,专门给老子李耳创立的庙号。到宋朝时期,此庙号在汉族历史上依然是一种追封先祖的模式,比如“宋圣祖赵玄朗、蜀圣祖王子晋”,唯一当过皇帝庙号还是圣祖的只有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世祖:世祖一般作为断代史开创者,或该王朝承上启下的有为君主的特定庙号。他们虽不是王朝的最初建立者,但却往往开辟了该王朝的一个全新历史时期。如汉世祖刘秀,隋世祖杨广,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太宗:这是仅次于太祖的所谓昭穆制度最为重要的环节。从商太宗算起,历史上庙号太宗的将近30人,这其中有汉太宗、梁简文帝、北魏明元帝、唐太宗、宋明帝、宋太宗、辽太宗、金太宗、夏太宗、元太宗、明太宗、清太宗等。除宋明帝、梁简文帝等少数几个,其他都是本王朝的佼佼者和开创者。其中像李世民完全可以称得上千古一帝了。
世宗:世宗暗喻世系传承转移,支系入继大统。唐朝因为避李世民之讳,世宗临时改成代宗。
高宗:谥法为高宗的君主一般都处于王朝中衰起点,比较著名的就是宋高宗赵构,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仁宗:仁宗总体说来都是他们各自王朝里中等以上的皇帝,性格宽厚仁慈,如宋仁宗、元仁宗、明仁宗、清仁宗。
孝宗:这个庙号的皇帝也是比较好且仁孝的皇帝才配享有的庙号。最出名的就是宋孝宗、明孝宗。
英宗:这是一个多内讧和多麻烦的庙号,而且尽是短命。历史上宋英宗、元英宗只在位三四年,明英宗虽然在位时间长但是死的时候也只有37岁。
穆宗:穆宗都是短命君主,唐穆宗、明穆宗、高丽穆宗、清穆宗同治帝无一不是英年早逝。
神宗:神宗名褒实贬,如宋神宗、明神宗。
德宗:这个庙号就是说明皇帝在位曾经出逃过,如唐德宗、清德宗。
世宗:统绪自此开始,自此开世,也有守成之君的意思,如汉世宗、明世宗、清世宗。
中宗:中宗有中兴之主的意义,如汉中宗、唐中宗。
再来说一说谥号,谥号分美谥和恶谥。如:庄、武、文、宣、襄、明、睿、康、景,对皇帝来说都是美谥。怀、悼、哀、闵、思、殇,有点同情的意味。野、夸、躁、伐、荒、炀、戾、厉(刺)、虚、荡、墨、亢、千、褊、专、轻、苛、介、暴、虐、愎、悖、凶、慢、忍、恶、残。端、攘、顽、昏、骄、酗、湎、侥、狃、侈、惑、靡、溺、伪、妄、讟、谄、诬、诈、谲、诡、奸、邪、慝、蛊、危、圮、懦、挠、覆、败、斁、疵、饕、费。都是恶谥,也就是下谥。
谥号和庙号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如果一位帝王的谥号是文或者武,就说明他是位明君。如果他的庙号是文或者武,就证明他干的不怎样或者没有实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