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用户研究人员,我们的需求方有很多:产品汪、设计狮、运营狐,当然别忘了还有各种大boss。他们都会根据他们自己的立场和工作,提出各种各样的需求。
不停的沟通沟通再沟通。这个过程主要搞定需求的前因后果,主要是三个问题:想解决什么问题?需求方有什么假设?如果假设证实/证伪可能会从哪些方面解决问题?
举例:本次调研的项目是由产品和运营的同事联合发起。他们从每天的数据中发现,地区之间的货源响应率有较大差异,希望通过调研找出原因。如果找出相关的原因,可能会从产品和运营两个方面解决相关的问题。两边的同事也会有自己的一些假设,把这些假设记下来,部分假设可以作为本次调研的假设。
一次调研的需求经常出现是:多方提出需求,一方提出多个需求,一个人提出多个需求。对于一次调研来说,目标越明确,调研结果越好。这个时候就需要对收集而来的需求进行一次优先级排序。
参考比较多排序的方式:重要程度*严重程度。重要程度即此需求对于实现产品目标的重要性,严重程度即表示此问题对用户使用软件完成任务造成可能的严重性。
举例:货源响应低项目虽然有好多小伙伴一起发起,但是核心非常明确:地区货源响应有差异,所以就不涉及到排序的问题。
需求方给的需求通常是比较窄的问题,一般表现为某种现象,比如流失率高,用户使用某功能少,货源响应率低,希望人们多使用某功能,人们为什么放弃购买等等,这在某种程度上只能算是问题的引发,处于需求的初始阶段。研究人员需要对这个比较窄的问题进行一个分解,通过转化为一般性问题,一般是基于目标的行为模型和认知模型,以获得问题的根本原因。
将一些现象的初级需求转化为一般性的问题。
举例:货源响应项目中,响应率有差异的这个问题可以转化为:有差异的地区之间有什么差异?有差异的司机之间有什么差异?不响应的用户特征是什么样?司机为什么不响应一条货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