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全一点的动漫名词啊

如题所述

  腹黑
  腹黑:简单来说就是笑面虎,表面上看起来很善良但是心中老是想著奸诈想法的人

  腹黑在日文原来的意思是黑心肝,或是表里不一的意思

  在同人界则解释成

  1平常看起来天真无邪帅气正常,其实内心十分黑暗可怕邪恶诡异

  2外表看起来是受,其实内心根本是个攻

  萝莉 / Loli: 意指 "幼女", 其生理年龄约为 12 岁 (16岁?) 以下之小女孩, 源于 "LOLITA" 一书. 因各人见解不同, 现只指作外貌像小孩的女孩, 其明确之定义为 "依据个人观点而认知的小妹妹"

  正太: 和 Loli 属相反性别同义词, 也就是指生理年龄约为 12 岁 (16岁?) 以下之小男孩, 源于 "铁人28号" 中的金田正太郎. 同样因各人见解之不同, 现只指作外貌像小孩的男孩, 其明确之定义为 "依据个人观点而认知的小弟弟"

  [编辑] 原创与二次创作
  由于许多漫画同人作品是以由商业漫画中的人物为基础进行的二次创作(又称再创作),在日常语汇的方便上,“同人”被广泛用于指代爱好者用特定文学、动漫、电影、游戏作品中人物再创作、情节与原作无关的文学或美术作品,即同人小说与同人画作的合称。然而,“同人”并不一定是再创作,也可以是原创。

  [编辑] 个人参与与同人社团
  要参与同人创作,可以以个人身份,也可以跟志同道合的朋友走在一起。如果你选择后者,与一群有相同嗜好的人,组成“同人社团”(Circle,又称“同人组织”或“同人团体”),就可以更方便地与朋友交流创作灵感,分享资讯,或制作同人志、同人游戏等商品贩售。一些著名的商业志作家团体如CLAMP,之前就是由同人社团开始发迹的。

  [编辑] 同人创作
  同人作品包括了改编的——对正式出版的漫画进行二次创作(再创作,re-creation);也包括原作的。

  同人界中的人,时常会创作出不同形式的同人作品,包括同人小说、同人漫画等。出版同人志是把这些同人创作跟同道中人分享的一个途径。许多同人作品都会由同人们制成同人志,自资出版。

  但也有些同人作品,不刊在同人志上,而是透过网站发表。一般来说,绘画CG在网站发表会最为方便。而其他媒体的作品,通常都能透过网站发布。

  除此以外,还有同人游戏、同人词、同人MV、同人广播剧等创作。而在同人志即卖会的会场内,亦常会见到正在Cosplay的参与者。
  原创,指的是,人物设定是作者自己决定的。

  同人与原创相对。

  同人,所指的是,由漫画、动画、小说、影视等作品甚至现实里已知的人物、设定衍生出来的文章及其他如图片影音游戏等等,比如神话同人,逆水寒同人,网球王子同人,棋魂同人,SD同人,银河英雄传说同人等。

  “同人”(doujin)一词,是日文引入的。翻查日语字典,有两个解释,一是“同一个人、该人”,二是“志同道合的人、同好”。这里是解作后者,然而,在一般使用时,“同人”所指的不一定是指“同好”,也可以指“自创、不受商业影响的自我创作”。即是一个“自主”的情况、一种“自主文化”。至于有说“同人”一词为孙中山先生所创用的,我们对此说无法证实,但是大概也得有日本的使用,“同人”一词才会流传到本地,作如此的解释和用法。

  至于“同人界”或“同人圈”,就是同人这个界别。而“同人志”(doujinshi、fanzine)就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所出版的书籍、刊物,但当中以漫画或漫画文化有关的为主,而且绝大部分都是自资的,有别于商业漫画,有较大的创作自由度和“想画什么便画什么”的味道。另外,“同人志”的繁体应写作“同人志”而非”“同人志”,因为“志”和“志”在繁体字里,一早就有了明确的分工,胡乱相混只会令人误会,易于跟其他名词混淆;而同人志的日文写法,也是跟繁体一样,写作“同人志”。

  我们将探讨的,也是这种漫画同人文化。虽然说,依据上述的“同人”定义,也包括了自主性质的小说、诗词等创作刊物。然而,在这些自主文学场域中,很少会使用“同人”一词。这就是“同人”一词除基本定义外,还有所使用的场域之分别。此文中的“同人”,都是指漫画文化的同人。

  不同种类的“同人志”

  在同人志中,也有各式各样的分类。首先要说的,是“原创”和“改编”之分。“原创同人志”(original doujinshi)是指故事人物、内容、情节等,均是自己创出来的。理论上,它们的自创成分是比较高的。至于“改编同人志”,也有人称为“演绎同人志”,就是拿已有的其他故事,进行改编,包括改变故事情节、改换部分人物,以至合并数个故事等。虽然题材是取于现成的故事,但也有作者的创作。在艺术上,re-create也是一种创作。加上就算“原创同人志”,也不表示真的没有其他人的元素。有时也会有别人的漫画人物出现。甚至有部分“原创”是打别人故事的骨干,却披上自己创的角色、改变时间和地点等构成的。这样挂羊头卖狗肉,比摆明是改编的作品,更不原创。这些情况并不多,可是也足证明,有时“原创”和“改编”,并不是有楚河汉界,要两军对垒似的。我们也不应对某一方心存歧见,因为大家不是都在画想画的东西、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行自己的创作吗?

  有人把改编的同人志,再细分作“动漫改编同人志”及“游戏改编同人志”。这个分类,读者都可以察名识义,不必由笔者再解释了。奇怪的是,前者的英文通常叫作“aniparo”,后者则为“gameparo”,当中的“paro”是“parody”的简写。而“改编同人志”也被称为“parody”。然而,“parody”一词在字典里的解释,通常是带有贬义的,要么就指拙劣的模仿,要么就指模仿他人文体的滑稽诗文。即使你要把这词改为中性,但“模仿”与“改编”始终是有分别的。但既然已用开了,笔者也无能力勒回马缰。

  另外,坊间亦有所谓“个人志”、“双人志”的东西。其实一般同人志,多数集合了四、五人或以上的作品,但这些称作“个人志”、“双人志”的,整本都是只得一个或两个人的作品。然而,我们并不同意从“同人志”中分化出“个人志”、“双人志”的名称,这样仿佛把自己从“同人”中抽离。“同人”所指的,实际上是这种自创的同人文化,因此即使得一个人,没有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的“一群”,也不应抽离自己。我们觉得,称作完全由谁绘画的同人志会比较恰当。同人界中亦有人把“改编同人志”简称作“改编志”台“演绎志”,我们也不认同这种称呼方法。

  同人女
  “同人女”一词起源于日本,原指进行同人创作的女性群体,后常特指创作与欣赏耽美类同人作品的女性。现在这一词汇经常被误用为泛指创作与欣赏一切(而不仅限于同人)耽美文学与美术作品的女性。

  同人女的创作范围广泛,不单是ACG,影视、文学作品甚至现实生活中的明星也是她们的创作对象。

  一般咸认为,‘萌え’一字是由‘燃え’所变化而来,来源是出自日文的IME输入法。‘萌’本意是指读者在看到美少女角色时,产生一种热血沸腾的精神状态。热血类作品经常使用‘燃烧’来形容这状态,用罗马拼音输入的话,就是‘Mo E(も え)’。利用日文输入法的话,输入Mo E只会显示‘燃え’和‘萌え’。为了区分因为美少女而热血的状态,和传统的热血的分别,就借用同音的‘萌え’来形容,并成为ACG界的一种网路黑语。

  根据日本同人辞典,‘萌’的来源还有其他说法。其中一个说法是出自1993年NHK放送的《天才电视君》的女主角‘鹭傼 萌(SAGISAWA.MOE)’主角在她有难的时候,会大叫她的名字‘萌~!’一部份的迷因此而模仿。另一个说法是由TV动画《美少女战士SAILOR MOON S》中的土萌(TOMOE)萤出现等等说法。但现在却还没有一个是确定的,所以‘燃え’、‘萌え’的说法就成为现时最被接受的一套说法。

  另一个说法则跟汉字的本身意义有关。根据《商务学生词典》,‘萌’指草木发芽,及比喻事物的开始,所以用作‘开始吸引目光’的‘引伸义’也是有可能的。也有说是指看到美少女时,就如春天降临一样的感觉,而草木萌芽则在春天,因此就借用来代表这种‘心花怒放’的状态。由于笔者本身日文水平有限,加上对这方面没什么研究,因此也不详述了。

  吐槽
  大家经常在动漫作品中的电视里看到二人搞笑类节目--漫才(まんざい)下面部分摘录POPGO字幕组给出的注释来结合这个给出吐嘈的解释:

  "普遍而言, 漫才分作发呆役(boke)和吐槽役(tsukkomi). 怎样是boke, 怎样是吐槽呢? 并不仅限于语言, 可以包括动作, 乃至一般的行为, 然而这种行为往往不合常理, 比如樱木常说我是天才, 又比如唐僧唱only you, 都是boke行为. 自然相对的, 以过激的言语, 动作等反应对发呆者进行教育指正的, 这就是吐槽了, 想对于前文而言, 就是赤木的拳头, 就是周星驰说"哦你妈个头啊哦", 动画中有名的漫才组合无数, 比如宗介和千鸟, 宗介的呆劲大家都知道吧, 至于kaname手中的纸扇, 那则是吐槽的神器, 无以企及的最终杀招. 自燃, 也不限于两人, 常见的群体漫才如乱太郎三人组, GA六人组, 阿滋七人组等等. 这都是漫才技巧在动画中的体现.

  日本动漫中的“吐槽”一词的确是指漫才里的“突っ込み”

  但是在日语里没有“吐槽”这个词 这是一个台湾的方言词汇 意思就是日语里的“突っ込み”

  正统普通话里 没有一个能百分之百 表达出日语“突っ込み”的词语,最接近的词恐怕是“插嘴”

  但是 台湾方言中却有“吐槽”一词 所以台湾的翻译都是翻成“吐槽”,然后大陆也开始用了。

  orz
  失意体前屈 ( orz ),是一种源自于日本的网络象形文字(或心情图示)。

  失意体前屈,原本指的是网络上流行的表情符号:_| ̄|○ 它看起来像是一个人跪倒在地上,低著头,一副“天啊,你为何这样对我”的动作,虽然简单却很传神。在初期,并没有人对这个符号起个名字,“失意体前屈”这个名字也是后来才出现的。据说是某个餐厅的座垫上绣著这五个字,至于在这之前又是谁想到的,目前尚未厘清真相。

  后来,又有人发现,用简单的三个英文字也可以表现这个动作,于是orz就开始流行了。接下来,更有 orz 的日志软件、日志网站相继出现。在2004年后,于日本、中国大陆、香港与台湾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文化。

  这种文字可以写作orz、Oro、Or2、On_、Otz、OTL、sto、Jto、○| ̄|_等,但其中以“orz”最为常用;并有混合型,如表示无可奈何的“囧rz”。“囧”的原意是大明,但现在大都不采用原意,而取其形,转为表情符号,表示一脸无可奈何样。
  原始用意带有“悔恨”、“悲愤”、“无力回天”等含意,最明显的用法就是在于被甩(失恋)的时候。orz广泛使用后,其涵意逐渐增加。除了一开始的恶搞的“无可奈何”或“失意”之外,开始引申为正面的对人“拜服”“钦佩”的意思。另外也有较反面的“拜托!”“被你打败了!”“真受不了你!”之类的用法。台湾摇滚乐团五月天于2005年8月发表的歌曲《恋爱ing》就有“超感谢你,让我重生,整个Orz”一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2-24
动漫基本词汇
日本动画的版式
TV版:就是在电视上放的动画版本 WEB版:以网络为播放平台的动画 OAD版:随漫画限定发售的动画 OVA:Original Video Anime(原创影象动画),和TV相对,不在电视上放映,要看的话只能通过购买的方式。 OVA在日本动画历史里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各种动画资讯志让经常会看见她的踪影。能够作为OVA的作品在首次推出时必定是未曾在电视或戏院上映过,才能称作为OVA。当哪些在电视或戏院上映过的作品再推出的录映带/LD/VCD等等就不能称作OVA了。而OVA中的"V"亦泛指所有映带/LD/VCD/DVD媒体,并不是单单当作录映带。 剧场版:动画的电影版本。初公开是为了在电影院播放而制作的动画称之。这类作品的制作成本与投资、人力都高於OVA与电视版动画,画工也极尽可能的豪华,不论在动作的流畅度、使用的分色数等,可以明显地看出与前两者的差别。通常一部剧场版动画是90分钟,不过没有一定,歧异度很大。现今,只要的受欢迎的TV动画,通常都会推出相应的剧场版,但剧场版无论是故事还是人物,通常都会和原TV版有所差异。例如《少女革命》和《超时空要塞》都的剧场版都只保留了原作故事和人物的主线。
音乐
OST:Original Sound Track(原创音乐专集)。收录与某动画有关的音乐。 BGM:背景音乐 IN:插曲 IM:Image 印象歌 CS:Charpter Song 角色歌 TM:Theme 主题(主题曲) OP:片头曲 ED:片尾曲
片头和片尾的部分字幕解释
【监督】 等于中国人说的“导演” 【脚本】 写剧本的人,也叫故事构成 【原作】 这个要区别于“脚本”。日本的TV动画通常是由漫画,小说或者游戏……等改编的,漫画作者和动画的制作者通常是不同的(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宫崎骏的一些作品,GAINAX也经常是自己的原作自己制作成动画),因此有“原作”这一词。它指的就是原漫画/小说的作者。比如COWBOY BEBOP,原作是“矢立肇”。(关于矢立肇,看过梦总的朋友应该知道这个典故了,但目前看来还有很多人不道,日后我会再作介绍) 【CAST】 声优,配音演员 【STAFF】 参与制作改动画的全体成员(一般的小虾小米都会包括进去) 制作:通常是指负责画该动画的公司,因为日本要制作一部动画通常是要N个部门/公司共同合作完成的,分工明确,有点像流水线操作。这个词也是需要大家关注的,一部动画的制作水准往往会受到制作单位的影响。有时甚至看看动画公司的名字也能知道这部片子值不值得收藏。
动漫体裁
【SF】=SCIENCE FICTION科幻机械类的作品,如EVA 和GANDUM。
动漫作品的缩写
动漫发烧友之间常常用缩写代表自己熟悉的作品,缩写通常是能理解的,但也有些对于新人来说不是很熟悉,在此略举一二,以后逐渐补充。 FF:大家最熟悉的大概就是FF(最终幻想FINAL FANTASY)系列了,FF系列本来是SQUARE公司的一个著名的戏,因为非常受欢迎所以有很多周边,比如游戏动画,OVA,电影等。但是最近使用FF的缩写则需要辨别一下了,因为《黑客帝国》系列也出品了一部动画短片名叫FINAL FLIGHT OF THE OSIRIS(欧西里司最后的飞翔),缩写同样是FF。该片导演和《FINAL FANTASY》的电影版是同一个人(安迪*琼斯),怪不得连名字都一样了。 M0:MACROSS ZERO(超时空要塞 0 ZERO是零的意思,所以用“0”表示) ROD系列:目前出品的有两个作品,一个是READ OR DIE(OVA),中文名为“死亡的思考”;另一个是正在制作放映中的READ OR DREAM(TV),目前国内还没有D版。它们的缩写均为ROD EVA:新世纪福音战士 GUNDAM:高达(钢弹,敢打) DGM:驱魔少年 爱:大体上意思等同于"很专业""喜欢""兴趣" 比如 京阿尼很有爱 对yuuko很有爱 对konami的loli没爱 阿囧:对《凉宫春日的忧郁》中男主阿虚的戏称 (阿虚只是花名,真名未知...)只因此人总喜欢露出"囧"的表情... ACG:英文Animation、Comic、Game的缩写,意为:动画、漫画、游戏
编辑本段动漫制作相关
原画
原画是把画面中人物的动作之起始与终点画面或是静画等,以线条稿的模式画在纸上。阴影与分色的层次线也在此步骤时画进去。因此有人译作"Key-Animetor"或"Illustrator"(较少用)
动画
将原画中的每个动作,依照分镜表指定的时间间隔,将中间连贯的每张画面画在纸上的工作。最后将这些线条稿影印到赛璐珞片上,就可以进行上色的作业。也有人译成"Assistant""Animetor""Inbetweener"
作画监督
修正原画、动画之成品,看看人物的脸型是否符合人物设定,动作是否流畅等等。必要的时候必须能重新作画,因此必须是资深的原画家及动画家才能胜任。
色指定
指定用色的工作称之,名称不一,有时也叫"色彩设定",英文则有Color Setting, Color Styling, Color Designer, Color Coordinator, Color Key...。除了指定"衣服要红色、裤子要黑色"这种事之外,更重要的是指定赛璐珞画上色时所需的阴影、层次色,是用XXX号的颜料。
仕上
在日文的原意是完成、完稿的意思,中文就是上色,英文为Painting, Finishing。根据每一个区块标记的颜料号码,在赛璐珞片的反面进行涂色的工作。
音响监督
音响监督(Audio Director)的工作是什么 负责插入配乐的安排、效果音的准备、配音录制、混音工程的监督等等。
制作人
制作人的工作,主要是规划制作进度表,安排每日每天的制作进度,寻找制作群/制作公司,对外争取出资者,同时必须和执行制作共同作业,以确保企划的每个元件都能按时并正确无误地组合在一块儿。
GK模型
"GK"的全文是Garage Kit,原意是"车库组件",因为西方人惯将车库作为工作房,而GK模型就是在这种地方诞生了。最初的GK模型只是一些玩家们自行创作的作品,造型细致度是因人而异,通常都是ONLY ONE,全世界只此一个。制作的素材(也就是原料)没有一定,黏土、石膏、木板、金属都可以拿来做,因此自制或自己少量生产的模型才叫GK。之后因为某些特殊成品很讨人喜欢,也就有了把它当成商品来出售的念头。卖著卖著,突然有天有两个家伙,他们同时看上了一件作品,有人就开始动脑筋复制GK模型,用翻模的方式!当时可能是使用石膏之类的材料来当作模版来复制,但是石膏不易耐久,可能翻制个一两次之后就面目全非啦。现在则是使用矽胶(SILICONE)来作为翻模用的模版材料,不但具有极佳的弹性,在耐用度上也比石膏强多了,不过还是有其翻制数量上的限制。基本上,只要不是射出成形而可大量生产的塑胶模型都被叫GK,大致有实心树脂,空心软胶,white metal (低熔点,软软的铅锡合金)数种,题材则多为动漫画或电影人物,在HGA陈列的GK以实心树脂(最早的来源竟然是工业废料)的动漫画人物为主。(HB、Bastet (蓟)、THEO)
监督
"监督"其实是日文的写法,英文是Director,即中文常见的导演。日本ANIME制作的导演是决定整部作品气氛风格的关键,掌管故事进行的步调、气氛转折等等。即使是相同的人物设定、相同的画风与制作群,也会因导演的不同而有截然不同的风格。
角色设定
负责设计登场角色的人物造型、衣装样式的叫"人物设定",其工作不但是要让后续的作画者知道要画的人长得什么模样,还必须告诉他们这个角色的脸部特征,眼神,表情等等,而且也要设计出由数个不同角度观看同一位角色的脸,以及不同于一般漫画、线条封闭的浏海。而负责登场的机械人、车辆、武器之设计的就是"机械设定",除了画出机械的造型以外,可能出现的细部结构、运动方式、可开启处等等也必须标明。设计稿除了特别指明以外,一般都是不上阴影的清洁线条稿。
SINARIO
即英文的scenario,脚本的意思。把故事剧情以纯文字写出,包括场景、地点、背景音效、人物对白、人物动作等。
分镜表
英文是Continuty Script,中文则是叫做"分镜表"的东西。这步作业是实际将纸上的东西转换成将来呈现画面的第一步,画分镜表的依照脚本的指示,在脑中转成画面然后画在纸上。画分镜表的目的就是把动画中的连续动作用分解成以1个Cut(1个分镜)单位,旁边标上本画面的运镜方式、对白、特效等等。最重要的每个Cut所经过的时间、张数等,也都会写在分镜表的最右边。
Layout
"Layout"算是比较少见的工作,在工作性质上接近中文的"构图",只有在一些剧场版作品可能采用,例如设计多层次背景,令每层背景移动速度不同,就能表现出逼真写实的远近距离感。而画Layout的人必须在脑海里意识到摄影机的存在,从摄影机的观点去看场景里的一草一木,然后将这些画面详细地画下来。 会有这个工作,主要是弥补不大会画图的导演所画的分镜表,将杂乱简略的画面仔细的呈现出来,作为日后原画、动画、背景、色指定等等的依据。在押井守的作品,例如机动警察剧场版、机动警察剧场版2、攻壳机动队等等,都是运用大量Layout的实例,而特色就是"用2D的作画也能精确表现3D的视觉效果"。
演出
日文"演出"一职,是在日本动画制作中特有的职称。简单说,他是辅佐导演的人,在TV系列和在OVA版、MOVIE版中扮演的角色也不大相同。 在TV系列中,因为导演太忙,不大可能全程兼顾每一集,所以各集的"演出"就相当於该集的"专属导演",顺著(总)导演的意图,全程掌控该集的制作。而在OVA、Movie中,"演出"这个职位就比较像"助监督"(副导演),了解导演的意图,协助处理演出工作的细节("演出工作"就是"把剧本文字转化为镜头画面"的过程,有点像西方电影或舞台剧所谓的"场面调度")。他的工作相当近似于监督,一定要相当熟悉动画语言的人来担任,但不一定要很会画图(正如导演也不一定要很会画图一样.....)所以,有人译为"Co-director".也有人译为"Assistant Director"或"Executive Director"。
其他
PV--promotion video DRAMA--DRAMA Music广播剧。 CV--Character Voice声优,动画角色的配音员。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41158.htm

第2个回答  2011-02-24
特指什么?
3D,二维,maya动画,还是单纯的一些二维术语?
二维手绘也分很多种的,插画,动画,原画,场景,这些都是有不同分类的。
我是画插画的,也做动画,大多都是画场景跟修图,原画什么的,我的水平还不够,但是也经常自己在家画。
第3个回答  2011-02-24
温柔如玉
BL
BG
SM
BT
第4个回答  2011-02-24
H 工口 中二病 萝莉 正太 御姐 萌 百合 耽美 腹黑 三无 鬼畜 SM 电波女 一下只能想出那么点 希望能给你点帮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