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有哪些体式,体裁和流派

如题所述

  小说的体式

  按照作品反映生活的涵量和篇幅的长短,一般把小说的体式分为长篇、中篇和短篇三种。

  长篇小说的篇幅长,一般在10万字以上,反映生活的容量大,适于表现重大的社会题材和广阔的生活画面。它塑造丰厚多彩的人物形象,对主要人物着力写出性格的发展和成长的历史,次要人物的性格也比较鲜明。它的情节完整而曲折,常常是在几个重大事件之下,又包含许多大大小小的故事情节,盘根错节,环环相扣,场面壮阔,结构恢宏。

  短篇小说的篇幅较短,一般在2万字以内,因此它适于集中反映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一个片断、一个侧面,以小见大,举一反三。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借一斑以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短篇小说的人物比较集中,人物关系也比较单纯。他不要求写出人物性格的成长,而总是抓住最能表现人物的气质、情绪和性格特征的部分,进行画龙点睛式的描写,刻画出鲜明的形象。它的结构一般也比较精巧、凝练。中篇小说篇幅介于长、短篇之间,即2万字至10万字之内,所反映的内容较短篇小说要丰富,但又不像长篇小说那样浩瀚,所描写的人物较短篇性格更完整些,但又不像长篇那样众多。

  关于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的区别,茅盾先生是这样说的:“长篇和短篇的区别是否在于篇幅的长和短、故事的简单与复杂、以及人物的多寡呢?可以说,区别就在这些方面。短篇小说主要抓住一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来说明一个问题或表现比它本身广阔得多的、也复杂得多的社会现象。长篇小说则不同,它反映生活的手段不是截取生活的一个片断,而是有头有尾地描绘了生活的长河。短篇小说不一定有性格的发展,长篇小说的人物却大都有性格的发展。”

  我们将同一作者反映相同或相近题材的长篇和短篇作品加以比较,对于这两种不同体式的关系和各自的特点,就会看得更明白。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都写于1932年前后,作品的历史背景大致相同,由于采用的体式不同,在选材的范围和角度,刻画人物的手法、以及结构形式等,都有不同的特点。

  《子夜》反映的是1930年5月至7月间的社会现实,在作品中通过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关系,展开主要矛盾。作品围绕吴赵之间的斗争,刻画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他们的活动和相互联系,反映了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出整个时代的风貌。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则是集中地选取了这个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个片断,分别反映了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小业主林老板和蚕农老通宝的不幸遭遇。这两个短篇的人物关系比较单纯,故事情节也不复杂,但是,因为它的人物具有明显的时代色彩,同样反映出那个时期社会生活的本质,而且给人以切实的感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小说创作中,必须根据自己占有题材的情况,量体裁衣,选择恰当的体式。初学者最好从短篇小说开始尝试,一开始就写长篇很难驾驭众多的人物和复杂的场面。很多成名的小说作家就是从短篇、中篇到长篇这样一步一个台阶地迈上成功之路的。

  小说的体裁(1)

  小说文学体裁之一。通常认为,借助于艺术虚构,以散体文的形式表现叙事性内容,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对人物的关系、命运、性格、行为、思想、感情、心理状态、活动环境进行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
  中国小说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神话传说,真正滥觞期则在魏晋,那时的志怪、志人已具小说雏形。后经唐传奇、宋元话本、明拟话本以至明清以《三国演义 》、《水浒传》、《红楼梦》等为代表的长篇小说,而日渐成熟和繁荣。五四以后,在继承本民族小说传统和借鉴西洋小说经验的基础上,出现了现代白话小说。西洋小说是古希腊史诗和戏剧的共同后裔,以后经中世纪的传奇故事(如冰岛散文叙事文学萨迦),到文艺复兴时期,小说体裁已初步形成。19世纪是西洋小说最繁荣的时期。

  情节、人物、环境是构成小说的三大要素。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人物是小说的核心,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场所和性格赖以形成的重要因素,环境创造人物,人物也创造环境。

  小说是文学中表现力最强的一种体裁。凡生活中存在而语言又能加以表现的,小说都有能力加以描写,写人、状物、拟声、描绘人的感受、幻觉、梦境以至于潜意识心理状态等等,无所不能。这就有可能把存在于广阔时空中的历史画面和人物内心深处的精神世界,色彩鲜明、惟妙惟肖地在一定篇幅里刻画出来。同时作者还可以转换叙事视角,变化叙事人称,又可以利用旁白、议论和抒情,使小说的艺术表现获得哲理的和诗的光辉,增强思想力度和艺术魅力。

  小说按其篇幅长短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此外,还可从其他角度分类,如欧洲中世纪有骑士小说,16世纪西班牙有流浪汉小说,18世纪英国有感伤小说,法国有哲理小说,中国宋代话本有胭粉、公案、灵怪等类,明清有英雄传奇,清代有才子佳人小说、谴责小说,近代、现代则有社会问题小说、心理小说、历史小说、讽刺小说、神话小说、惊险小说、科幻小说、推理小说、侦探小说、武侠小说、黑幕小说、狭邪小说等。(来源:大唐网)

  小说的体裁(2)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小说必须具备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这三个要素。其中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

  [考查要点]

  1.明确小说的要素,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能分析小说故事情节的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能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4.能分析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能分析直接(正面)描写,间接(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5.能分析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交代时代背景>描写)的作用。

  6.能结合语境理解和辨析一些关键词语、精彩语句、重点段落和含义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

  [知识归纳]

  一.人物描写

  1.小说的人作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2.对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服饰等外形进行描写的是肖像(外貌)。

  3.对人物的对话、独白及语气声态进行描写的是语言。

  4.从描写的角度看,人物描写的方法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也说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二.人物形象

  1.小说的三要素是(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

  2.在小说塑造的人物中,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的人物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也叫做主人公。

  3.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表现出来的思想性格分析好小说的人物形象,才能很好地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故事情节

  1.故事情节是作品所描写的生活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些小说还具有序幕、尾声两上部分。

  2.

  1 开端 是作品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第一件事;

  2 发展 是作品中矛盾冲突从展开到激化的演变过程;

  3 高潮 是决定矛盾各方的命运工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的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励,最尖锐的阶段;

  4 结局 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性格的发展已经完成,事件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现,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四.环境描写

  1.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和事情发生的背景的描写,它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2.自然环境描写,也叫做景物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花鸟虫鱼等场景的描写。

  3.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的描写。

  4.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

  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3)有些环境描写还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小结:

  1.小说的情节一般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情节的发展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分析,了解人物在情节中各自表现,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

  2.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有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通过这些人物描写能深入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进而理解其反映的社会情况。

  3.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交代事件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及场景,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渲染氛围,表达人物的心情、表现主题等。

  小说的流派(1)

  ⒈现实主义
  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在文学艺术史上,它与浪漫主义是两大主要思潮。它提倡客观的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面具精确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现实主义文艺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很高的成就,在文学史上如《诗经》中的一部分作品、杜甫的诗、关汉卿的戏剧、曹雪芹的《红楼梦》等便是其代表作品。

  ⒉浪漫主义
  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在文学艺术史上,它与现实主义是两大主要思潮。它在反映现实生活上,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神奇的想象和夸张手法塑造形象。如我国文学中,屈原、李白的诗歌,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等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意识形态,其代表作家有德国的歌德和席勒,法国的雨果和乔治·桑,英国的拜伦和雪莱等。

  ⒊古典主义
  17世纪欧洲出现的一种文艺思潮。主张以古希腊、罗马为典范,所以叫"古典主义"。以法国发展最为完备,他们尊重王权,崇尚理性,在艺术上追求高雅、和谐、均衡的统一。代表作家法国的拉辛、莫里哀等。

  ⒋批判现实主义
  欧洲19世纪30年代在文学艺术中开始占主导地位的文艺思潮。它注重研究社会问题,以现实主义的态度扩大了真实反映现实的生活面,塑造了很多有典型意义的贵族、资产阶级形象,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现象,揭示了贵族阶级没落和资产阶级兴起与没落的过程,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有些作品还对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表示了同情;同时还丰富了艺术技巧和手法。其代表作家由法国的巴尔扎克、司汤达,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果戈理、托尔斯泰等。

  5、现代派
  现代派又称先锋派,是西方现当代文学中的重要流派。它不是—个单一的流派,而是许多反对传统文学的流派的总称。 现代派文学是在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出现的。当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阶段之后,资本主义国家各种矛盾日益尖锐。在国内,垄断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特别是和工人阶级的矛盾趋于白热化,经济危机不断发生,贫富两极分化的情况愈来愈严重。政治形势动荡不安。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殖民地等问题也矛盾重重。国内外激烈而复杂的矛盾引起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想危机。许多知识分子面对问题成堆的现实,感到理想破灭,生活空虚,精神苦闷,产生所谓个世纪末的悲哀。不少中下层知识分子,一方面对现实感到失望,觉得前途渺’茫,没有出路;另一方面又不理解、不相信社会主义,害怕工人革命运动。他们站在唯心主义立场,认为现实是不可理解的,荒谬的。他们退到内心世界中去,守住“自我”这块阵地。另外有一些年轻的知识分子,受无政府主义和虚无主义影响,热情很高但又不够成熟,喜欢标新立异。他们否定一切过去的文学遗产,大喊大叫要创造未来的或超现实的文学。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了现代派文学。

  现代派文学最早出现的派别是象征主义,它的先驱是法国的波德莱(1821—1867)。他的代表作是《恶之花》,堪称象征主义的奠基之作。19世纪80年代,在法国,正式打出了象征主义的旗号,并逐步形成了象征主义作家队伍。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的激化,五花八门的现代派文学派别先后出现,到20年代形成高潮。主要流派有后期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等。这段时期出现了一批有世界影响的杰出作家。小说方面有奥地利的卡夫卡,爱尔兰的乔伊斯,法国的普鲁斯特。戏剧方面有美国的奥尼尔,比利时的梅特林克,德国的霍普特曼。诗歌方面有美国的庞德,英国的艾略特、叶芝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现代派文学,被称为“后现代派”。具体派别有以萨特、加缪为代表的法国存在主义文学,以尤奈斯库(法)、贝克特(爱尔兰)、阿尔比(美)等为代表的荒诞派戏剧,以阿兰·罗布—格里耶(法)为代表的新小说派,以海勒和冯尼格为代表的美国黑色幽默派和以奥斯本为代表的英国“愤怒的青年”等。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名目繁多。在思想方面,这些派别大多与存在主义哲学有联系。在艺术形式方面,竞相标新立异;各有特点。

  现代派文学直到今天仍是西方文学的重要流派,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小说的流派(2):现当代小说流派简介

  湖北安陆二中 李亚洲

  现代小说

  1.鲁迅:以高度成熟的小说创作,完成了给中国现代小说奠基的重任,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现实主义主潮,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他站在时代的高峰,自觉地在小说中体现民族历史发展的崇高责任感,描写的重点对准普通中国人,着重表现他们的思想与精神状态。人们总能从鲁迅小说里的那些艺术形象身上感受到震撼心灵的对中华民族苦难的深广忧愤,对宗法制度及其伦理道德的烈火般的仇恨以及对美好社会的热切期盼。他的小说中体现了一种强烈而清醒的反封建意识。

  《呐喊》集(1918—1922):《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

  《彷徨》集(1924—1926):《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离婚》、《孤独者》、《伤逝》、《弟兄》。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1922—1935):《补天》、《奔月》、《铸剑》、《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

  1918年5月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2.“人生派”的问题小说:以探讨社会、人生问题为主要内容,又称五四问题小说。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提出“为人生”口号。代表:冰心《斯人独憔悴》、《超人》、《去国》1921年以后,冰心的小说转向青年的苦闷心理,并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五四之后的一代青年开始觉醒,但面对问题如麻的社会,陷入无路可走的悲哀,产生了内心的苦闷与焦虑,冰心开出药方——爱的哲学。《超人》中的主人公何彬,曾经认为“爱与怜悯都是恶”,所以他要做一个“超人”,在帮助了一个贫困的孩子之后,内心深处开始萌动着爱与同情的种子。

  汪敬熙《雪夜》、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叶圣陶《这也是一个人》、俞平伯《花匠》、庐隐《海滨故人》、许地山《缀网劳蛛》

  3.乡土写实小说:20年代中期,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具有较浓的乡土气息与地方色彩的小说兴盛起来,延续到30年代,即乡土写实小说。代表:废名(冯文炳)、许杰《赌徒吉顺》、许钦文《一生》《疯妇》、鲁彦(原名王衡,因热爱鲁迅而改名,代表作《菊英的出嫁》——冥婚,《黄金》标志着乡土写实小说创作的成熟,史伯伯,串门——借钱,参加婚宴——坐末席,女儿遭骂,被盗不敢声张,写出了金钱观念驱动下人与人之间冷酷、可怕的关系。)蹇先艾、黎锦明、彭家煌《陈四爹的牛》、台静农、徐玉诺、王思玷等。乡土小说把艺术之根扎于故乡的土地与农民之中,带着满身乡土气息,又敢于正视农民的辛酸与凄楚,作平实自然的描写。

  4.“自我小说”流派:以表现自我,重自我抒情为主要特征。1921年7月,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田汉等人发起组织创造社,强调文学必须表现自我表现作家“自我内心的要求”。一批作家,面对民族的苦难,倾泻出他们或昂扬乐观,或悲哀苦痛的内心情感与要求,为祖国命运与个人生活而焦虑的层层郁积,形成了他们丰富而强烈的内心情感。郁达夫,小说描写了一系列表现作家自我、具有浓厚主观抒情色彩的自我形象,显示出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沉沦》——“他”留学日本,受民族歧视,精神压抑,顾影自怜,在疾呼“祖国快快富强”时跳海自杀。这些形象多具有感伤、忧郁甚至颓废情调的“零余人”。

  5.“革命小说”流派:出现于20年代末30年代初。代表:蒋光慈《少年漂泊者》(描写一个少年漂泊异乡,寻求复仇的道路,后投身北伐。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咆哮了的土地》。洪灵菲《大海》。由于缺乏对革命和工农大众感情的体验与认同,对革命斗争有肤浅、空洞的描写,往往把革命生活简单化。

  6.社会剖析派:出现于30年代初期,当时蒋政权进入相当稳定时期,民族矛盾激化,各种社会矛盾加剧。这些作家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科学的社会观和多样的艺术手法,对中国现代社会作全景式的观照、分析,揭示出其本质和基本规律。代表:茅盾《子夜》(通过吴荪甫这个艺术形象表现了中国并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是更加殖民化了的深刻思想内涵。)《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三个中篇)、《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7.“京派小说”: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中期活跃于北方文坛的一个重要流派。北京较少受南方激荡的政治风云的冲击,进入一个黑暗的相对沉静的历史时期。一部分对社会现实不满的知识分子,便潜心于文学天地,去追寻理想的境界和个性的发展。新文化运动批评与否定的锋芒指向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政治、伦理道德,对民族的文化范式、审美心理等深层积淀却未有触动。“京派小说”的重要特征以独特的审美意识对生活进行主观化的过滤与净化,展现具有古朴美、清纯美的人生图景。代表:沈从文《边城》。王向辰、凌叔华、林徽音、废名《竹林的故事》、萧乾等。

  8.“新感觉派”小说:出现于20年代末30年代初,是我国小说的第一个现代主义流派,是受西方现代艺术启示并在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描写外部现实,而重视直觉,强调主观感受,将主观感受与感受客体合而为一,创造所谓的“新现实”,善于描写心理活动。代表:训呐鸥《无轨列车》(半月刊)、戴望舒、穆时英《上海狐步舞》、施蛰存《梅雨之夕》(以淡化的情节,运用意识流和内心独白的方法,把男主人公在雨中送一位姑娘回家过程中的心理,描写得细致入微。)

  缺点:明显感染上了西方现代派文学所固有的悲观、颓废、绝望等色彩与情调。

  9.“山药蛋派”小说:出现于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以赵树理为代表的植根于山西农村的小说流派,形象展现了农村由封建专制统治向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转变的基本面貌,展示了农村阶级关系、人际关系和部分社会习俗的变革。在艺术上具有“新颖独到的大众风格”,小说形式通俗化、大众化,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代表:赵树理《小二黑结婚》《锻炼锻炼》、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

  同时出现的著名作家、作品还有: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暴风骤雨》、孙犁《荷花淀》(绝大部分反映农村的生活和斗争,追求的艺术境界是质朴纯净,被称作“诗化小说”。)

  10、老舍:《月牙儿》(展示母女两代相继被迫沦为暗娼的悲剧,发出了对非人世界血泪控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祁天佑,表现了对民族文化的反思、批判,寄托着作者的家国之痛。)

  11.巴金:其作品两大题材最为显著,其一是表现社会革命,探索青年革命的道路,《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其二是抨击旧式家庭的腐朽与罪恶。《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12.李劼人《死水微澜》(以成都郊区天回镇为人物活动的中心舞台,围绕蔡大嫂(即邓么姑展开情节,具体描写了以罗歪嘴为首的袍哥与以顾天成为代表的教民势力之间的矛盾纠葛。)

  13.钱钟书《围城》,在更为广阔的生活背景下,对中国知识阶层进行了刻意描绘与无情透视。小说以方鸿渐为中心,描绘了一群留学生与大学教授在生活、工作、婚姻恋爱问题上遇到的矛盾纠葛,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猥琐灵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参考资料:多处引用,部分标明出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