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有多少?

如题所述

正是因为人口太多、增长太快,中国才实行计划生育,那么中国人口到底有多少?很多人认为,由于农村大量超生隐瞒,中国实际人口早就超过15亿,甚至达到16亿了。其实笔者在《要是当年中国不实行计划生育会怎么样?》一文已经分析,即使1980年就彻底停止计划生育,最夸张估计,到2005年中国人口也不可能达到15亿[1]。

统计数据最权威的要算国家统计局了,2006年9月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5年底中国总人口已达到13.07亿人,比2000年底时增加了4050万人。这是经过2005年底进行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后,汇总出的最新数据。

但是,在2006年8月底出席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总结表彰暨技术业务总结研讨会时,国家统计局局长指出:“目前人口调查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全国人口数大于各地汇总数。多年来这个问题不仅没有解决,而且还有逐年扩大的趋势。”

2003年时统计局经过自己调查测算的全国总人口数为12.92亿人,而各地汇总数只有12.60亿人,两者差距3200多万人;2004年这一差距竟然进一步扩大到4600多万人[2]。就是说2005年底的13.07亿人口有超过4600万的水分,实际各地汇总人口只有12.6亿。与笔者在《从统计数字看调整人口政策的急迫性》一文的推测完全一致[3]。

4000多万中国人哪儿去了?国家统计局认为主要是流动人口问题,各地都从本地的角度考虑,不希望人口数高于户籍人口和规划指标,以致影响人均指标和政绩。但是国家统计局2005年的调查发现2005年底流动人口数只有1.47亿人,这1.47亿人口能够误差4600万?

其实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水分开始于2000年之前。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总人口只有12.426亿。这个数据比1999年国家统计局公告的1999年年底总人口少1648万,比1998年年底少549万。于是按照人口普查办公告的1.81%漏报率(却不考虑重报)进行校正,将这个数据修正为12.658亿。就是说2000年人口水分就已经有2322万。

对于1990年代以来的超低生育率,人口学界也认为是2000年人口普查漏报。将生育率修正成1.8,成为“坚持计划生育不动摇”的依据。

2000年人口普查的1.81%漏报率到底准确不准确呢?漏报是否严重?我们比较一下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4]、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5]、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6]。其中第三、四次人口普查由于当时流动人口不多,被人口学界公认是很准确的。

2000年、1990年、1982年人口普查历年出生人口数(万)

近年每年儿童死亡40-50万人,自杀29万人左右,事故死亡13万左右。根据1990年全国生命表(两性合计),每1000个出生婴儿大约有5.4%的人在25岁之前死亡,12.1%的人在55岁之前死亡[7]。平均每年死亡0.22%。

从上表可见,1945年到1990年出生人口(2000年时候的10-55岁),2000年人口普查为91618万人,1990年普查为90759万人,2000年普查反而比1990年的人口普查多出859万(照道理说,2000年普查应该减少1997万才是,因为这10年共有2.2%左右的死亡人口),说明重报多于漏报2000多万。

1945年到1982年人口(2000年时候的18-55岁),2000年人口普查为73097万,1990年普查为73192万,1982年普查为73677万, 2000年人口普查只比1990年普查少94万,比1982年普查少580万。依照每年死亡0.22%的比例,1982年的73677万人口(0-37岁)到2000年的时候会减少到70750万;1990年的73192万人口(8-45岁)到2000年的时候会减少到71582万。但是2000年的时候1945年到1982年出生人口却还有73097万,说明重报多于漏报,18-55岁人群净重报2000万左右。

人们担心流动人口导致漏报增加,但其实流动人口越多就越容易重报。比如城市晚上大街上空旷旷的,人都静止在家里,挨家挨户计算人口,能够比较得到准确的数字(就像1982年、1990年的人口普查);白天人都离开家,这个时候计算人口,一个人在蔡锷路被数了,到中山路又被数一次,到黄兴路可能还被数一次,当然另外一些人可能没有数到,但是被重数到的概率毕竟比没有被数到的概率大。同样的人口,只要动起来,就会给人城市人满为患的感觉。

中国流动人口主要是18到40岁的青壮年,那么我们看看2000年18到40岁人口(1960年到1982年出生人口),这个年龄段2000年人口普查为50555万,1990年普查为50196万(到2000年应该减少2.2%),1982年普查为50324万(到2000年应该减少3.96%),2000年人口普查反而比1990年普查多359万(逻辑上应该少1104万),比1982年普查少231万(逻辑上应该少1993万),说明2000年普查重报明显多于漏报(净重报1000多万)。

有人说低年龄组存在严重漏报。我们再看看低年龄组的漏报情况。1990年普查显示0-9岁人口(1981年到1990年出生)共有21578万,2000年普查显示这个年龄组人口为22743万,比1990年普查多出1165万,每年多出来116万,似乎1990年0-9岁人口漏报5.4%。但是2000年后历次年度1‰人口抽样调查却支持1990年普查结果,提示2000年对于1981年到1990年出生人口有重报。2003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1984年到1988年人口为10664万,比2000年普查的11379万少716万,每年少143万;2002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1983年到1987年人口为10252万,比2000年普查的10928万少676万,每年少135万;2001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1982年到1991年人口为22339万,比2000年普查的22839万少499万,每年少50万。结合三次1‰人口抽样调查和两次人口普查,发现1990年普查的低年龄组净漏报也不严重。

再拿1982年0-9岁年龄组(1973-1982年出生)为例,1982年普查显示该年龄组为20544万;1990年普查显示为20700万,比1982年只多出156万,每年多15.6万;2000年普查显示这个年龄组为20444万,比1982年普查少100万,每年少10万。就是说1982年普查的低年龄组也是准确的。

有人根据小学在校人数来推测生育率,说1990年以来的出生人口有漏报,将生育率修正成1.8。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毛入学率的分母。

小学毛入学率=小学在校学生总数÷小学校内外学龄人口×100%。

由于有留级等现象,毛入学率往往大于100%(发达国家也在103-110之间)。我国小学毛入学率:依照《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或《中国教育统计年鉴》资料,我们小学毛入学率在104-110%之间[8];但是根据世界银行的资料,我们小学毛入学率在120%左右[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认为中国小学毛入学率在115-120%[10]。广少奎等国内学者也认为2001年中国小学毛入学率是123% [11]。地区越发达,小学毛入学率就越接近100%,但是北京市朝阳区2000年都还是123.6% [12],那么全国小学毛入学率在120%是可信的。

地方政府(比如北京朝阳区)的局部抽样可以掌握准确的毛入学率,但是国家教育部只可能掌握毛入学率的分子(小学在校学生总数),不可能掌握分母(小学校内外学龄人口),教育部的分母来自计生委和国家统计局(经过“修正”了的)。因此要是依照小学在校人数来推测出生人口的话,必然导致15-20%的虚高。

等于是教育部从计生委借来分母,而人口学家又从教育部借来分子来推测分母,等于将计生委的分母拿回去了,其结果当然与计生委和统计局的一致。

有些学者用小学招生人数来推断中国的生育率,认为第五次人口普查有漏报。我国小学入学年龄是满6岁,由于入学时间是9月,意味着最小的是6岁,最大的接近7岁,大多数人已经超过6.5岁。《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和《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显示,中国1990年以来小学平均新生年龄为6.9-7.0岁。因此小学新生相当于7年前的出生人口。我们比较一下小学招生人数与人口普查出生人口的差别。

1990年普查显示1990年出生只有2322万,2000年显示有2621万,如果说是1990年漏报的话,那么为什么单独那一年数字突然变化那么大,而1989、1988年却没有那么大?因此1990年的出生暂不考虑。从上表可见,1991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出生人数比小学招生人数比少8-20%,尤其是1994年以来普查出生比招生少15%-21%。看来漏报严重。但是需要考虑另外一些因素:
1、一年级也存在重读现象(虽然这个比例在降低)。
2、我国小学净入学率不断升高,现在已经在99%以上,缀学率不断下降。
3、农民工孩子的流动性:1990年代虽然有农民工,但是当时他们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农村,随着国家政策的放松和民工学校的建立,以及城市学校因为小学人数剧减而招生民工子女,使得农民工孩子在2000年之后大量进城。农民工的流动性也就导致他们孩子的流动性,在农村学校入学一次,几个月后在城市A小学入学一次,再过几个月又在城市B小学入学一次。
4、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进城年轻农民工的数量增加,几年前进城的年轻民工结婚生子的孩子到了入学年龄,进城的民工孩子的绝对数也不断增加。

因此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994年以来的出生人口漏报并没有想象的严重,有10%的漏报就不错了。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2000年生育率只有1.22,那么加上10%的漏报,生育率也只有1.3,远没有人口学界和统计局所认为的1.8。即便真的有20%的漏报,生育率也不到1.5。

就算2000年以来每年出生1283万左右有10%的漏报,那么也只有1411万,比统计局修正的1711万要少。

就是说,即便低年龄组有一些漏报,但总体来说,重报远远多于漏报,2000年人口普查的12.426亿人口本身就有水分,就不应该修正成12.658亿。

那么我们再来看2000年之后的人口水分为什么逐年上升。2001、2002、2003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0-4岁人口分别为6938、6581、6413万,平均每年分别出生1388、1316、1283万,这些数据是连续一致的,也与2000年人口普查是一致的,生育率只有1.3左右。但是人口学界认为是出生漏报,将生育率修成为1.8左右,经过修正后,2001、2002、2003年的0-4岁人口变成了9287、8896、8553万,每年出生人口比客观数据多出450万左右。2000年到2005年又虚报出2270万左右,加上2000年本身的2322万,总水分就达到4600万,这就是现在客观数据与公布数据的差值!

笔者在《从统计数字看调整人口政策的急迫性》一文采纳统计局总人口(2005年底13.0756亿)推测中国今后人口高峰在13.4亿[3];但是既然2005年底只有12.6亿人口(甚至可能不到12.6亿),那么要是不停止计划生育的话,中国人口高峰估计连13亿都难以达到。那么意味着中国人口结构严重畸形,未来养老金和劳动力的短缺远远比目前的认识要严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3-24
  像一切统计数字都值得怀疑一样,人口数字也被人怀疑。许多中国主流阶层的人断定,中国现有人口不是12亿,也不是13亿,应该早突破14亿而到了15亿了。这还是保守的估计。

  中国的人口统计数字到底准确吗?这几年来一直争论很大。
  “可以肯定地说它不准确!”一个在国内做过多年统计工作的朋友断言:“人口统计虽说是全社会的事,实际牵头与具体操作者还是各地的统计局。统计数据失真早已是众所周知的事了。我曾经在统计局工作过6年,93年的第一次全国第三产业普查、94年的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95年的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我都参加了,而且是主要审查者,各种普查汇总数据都是我上报。我在统计局的同事和我都深有同感:有时上报数据简直有犯罪的感觉,弄虚作假,欺骗国家,但各级领导为了政绩,玩弄统计数据于股掌之中,我们又有什么办法?比如我县历年的农业统计报表中的牲畜存栏头数是32万只,而根据各乡上报的普查数据(已经有水分了)全县只有25万只,最终经过各级领导授意,我县上报的普查数据是近31万只。工业普查失真更不用说了。”

  这位朋友说,人口普查虽然他没参与过,但估计误差会非常大,比实际数据要小许多,因为数据太大,说明你这个地区计划生育工作没有搞好,如果与历年统计年报出入太大,领导肯定要“一票否决”。他庆幸自己调出了统计局,不用“犯罪”了。君不知,各地提出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靠什么发展,就是靠统计,扶贫成绩也全是靠统计数据。“所以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公报我从来不当真,因为他们公布的主要数据是根据我们各地报上去的测算出来的。”任何统计对中国这样的国家都很难准确的,特别是人口统计。目前,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查漏补缺工作已接近尾声。四川《蜀报》报道,11月底以来,他们的记者连日来对成都市二环路周边3个组26家独家小院进行抽查后,发现26家独家小院的248人竟然86人躲过了这次人口普查,这86人均是外来人口。

  记者抽查的这3个组分别是成华区保和乡东桂村2组、圣灯乡跳蹬河1组以及金牛区保照村4组。这些地方的 148名外来人员中竟有86人躲过了这次人口普查,占外来人口一半以上。他们为什么要躲避人口普查?

  原来他们都没有办理暂住证,一则怕登记后,派出所根据这个线索来清查暂住地。二则有时是公安人员配合调查员夜间普查,这些暂住人员担心被查出,便躲开普查员。

  这些外来户躲避普查,一般由房东作掩护。房东面对普查人员,只登记已加人或少登外来人员。当然,一些没办暂住证的外来人员一旦知道自己所在区域的普查时间,就四处游走或外出散步。

  11月以来,许多媒体报道湖南人口普查“漏登千万人”。为此,《人民日报》发文说,之所以有种种误传,之所以“摸底”数据偏低,是因为“湖南外出务工人员600万人,根据《普查办法》规定,这不属于湖南登记范围。二是少数基层干部对人口普查政策理解不透,不愿意据实上报,此外,个别地方也确实存在人为干扰人口普查的现象,如在普查期间,对外来流动人口收取治安费、暂住费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前期摸底工作……”

  湖南并不是人口大省,竟还有一千万的数字争论,其他省份可想而知。似乎整个民族都为人口数字捏着一把汗。一位大学生这样说。人口普查本身是件好事,只是担心最后数字会太惊人。
  参考资料:http://www1.tianyablog.com/blogger/view_blog.asp?BlogName=jamesblog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3-24
136000万人左右

现将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快速汇总的人口地区分布数据公布如下:

地区别 人口数(万人)

北京市 1382
天津市 1001
河北省 6744
山西省 3297
内蒙古自治区 2376
辽宁省 4238
吉林省 2728
黑龙江省 3689
上海市 1674
江苏省 7438
浙江省 4677
安徽省 5986
福建省(不含金门、马祖等岛屿) 3471
江西省 4140
山东省 9079
河南省 9256
湖北省 6028
湖南省 6440
广东省 8642
广西壮族自治区 4489
海南省 787
重庆市 3090
四川省 8329
贵州省 3525
云南省 4288
西藏自治区 262
陕西省 3605
甘肃省 2562
青海省 518
宁夏回族自治区 56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25
香港特别行政区 678
澳门特别行政区 44
台湾省和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 2228
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 250

注:
1、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是普查登记的2000年11月1日0时的数据(包括外来人口,不包括外出人口)。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的人口合计与祖国大陆总人口之差,为常住地待定的人口。
3、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人口数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的2000年6月30日的数据。
4、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人口数为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的2000年9月30日的数据。
5、台湾省和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的人口数是由台湾当局公布的2000年12月的数据。

以上是2000年人口普查时的统计表,总人数为129533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7%,按此约计计算,我国现有人口应当在136000万人左右。

参考资料: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qgrkpcgb/t20020331_15435.htm

第3个回答  2007-03-25
像一切统计数字都值得怀疑一样,人口数字也被人怀疑。许多中国主流阶层的人断定,中国现有人口不是12亿,也不是13亿,应该早突破14亿而到了15亿了。这还是保守的估计。
第4个回答  2007-03-24
应该有14亿了,只是没有调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