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词牌名的几个小问题 「有所了解的就请进,敝人诚心请教!」

一.“虞美人”这个词牌名从何而来?第一首《虞美人》是讲项羽和虞姬的吗?现在还有内容吗?
二.是因为以前作曲对应作很多词才有了词牌名吗?如果是的话,为什么以前不像现在这样一首曲只对一片词呢?词牌名有没有在某个具体的时间开始固定下来?
三.诗都有“起承转合”这样的规律,词有没有这样的要求呢?「有的话请教例子啦」

  【虞美人】
  1 唐教坊曲。《碧鸡漫志》卷四:“《脞说》称起于项籍‘虞兮’之歌。予谓后世以此命名可也,曲起于当时,非也。”又称:“旧曲三,其一属‘中吕调’,其一属‘中吕宫’,近世又转入‘黄钟宫’。”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平韵。现在已无考证。
  2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玄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⑶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现在也不是一首曲子就对一首词啊。比如《容易受伤的女人》就有好多版本的词。如《情长路更长》《情人之间的情人》等等。
  3 起承转合 解 释 ①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旧时诗文惯用的行文方法,后泛指文章作法。“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结果是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②比喻说话时的过渡。 ③比喻固定呆板、矫揉造作。 ④亦作“起承转结”、“起承围收”、“开承转合”。
  你说诗都有这样的规律,是人为的安上的规律,我想没有哪个是人写诗的时候会去想我要先起再承载转然后合的写诗。词也一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2-12
一、《梦溪笔谈》云:「高邮桑宜舒,性知音,旧闻虞美人草,逢人作〔虞美人曲〕,枝叶皆动,他曲不然,试之如所传。详其曲,皆吴音也。他日取琴试用吴音制一曲,对草鼓之,枝叶皆动,因曰〔虞美人操〕」观此,〔虞美人〕一名,在乐府中曰行;在植物曰草;在琴曲曰操。考其原,皆由项王“虞兮”之歌而得名也。
二、一般第一首即是确定词牌,后来逐渐完善固定的。
三、词一般没有诗的这类规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