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语文学科应试时“现代文阅读”的速成答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这一个环节很多时候让我看完后不知道在讲些什么(非单指科技文),看完后对着题目后面的问题更是想死了。但经过分析,这几年考的方向都差不多。以2010年的郭沫若的《银杏》为例,比如说:1.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具有了怎么样的表达效果?2.说说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银杏的? 3.文中的银杏喻指什么?作者为什么怕它从中国大地上消失?

再有,1.“谈谈文中划线部分的含义,并说出它寄寓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最令人想死的一个问题是:“这段话写了徐文长很多奇特之处,这样写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徐文长传》袁宏道)
它的答案是:文中有我(或:以事传人)2分
P.S:这样的答案在考场上哪里敢写出来啊。我记得那时候考的时候写了一大堆出来,自己心里也没有这样高度概况,一针见血的词汇啊。

现在离考试只有20来天了,急啊!!!求救!
拒绝成篇复制,如果是成篇复制的,不给分的。求的是答题模板,不求满分,但求能得到阅读块70%左右的分数。谢谢谢谢!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 回复:语文答题公式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加强语气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2-15
1.找出关键词重点分析。
阅读做题无非是对内容的理解,(除了一些看拼音虾米的基础)所以一字一词都特别重要。首先找到重点句子,接着找出作者的心情、动作等描写,写景物就找修辞手法联系背景、作者心情,细致化分析,基本就接近了。

2.找点题的语段。
点题就说明文章中心所在。找到中心,用自己的理解说出中心,语句尽量优美,就可以应付提问中心内容的问题了。

3.修辞手法的运用。
修辞手法主要是增加情感,与第一点结合。(可以去找找修辞手法的作用)

4.多看多做。
阅读量大,知识面广,可以从别人的文章吸取经验,也可以参考习题答案的回答技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