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如何学习历史写一篇作文

谈谈如何学习历史写一篇作文

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知识剧增,学校的学习只能选取最基本的知识教给学生,其它更多的知识包括源源不断的新知识,只能靠学生自己今后进一步或终身学习。有关专家认为:21世纪的教育,要培养学生四种本领(即学会求知,学会实践、创造,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其中“学会求知”是基础,并认为:“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学习的人”。 因此,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至关重要、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二十一世纪的需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人想根据自己多年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些尝试谈几点初浅的看法。
一、转变观念,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
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对学生是“背着走”或“抱着走”,学生离开了教师就寸步难行,而自主学习教育就是要转变这种观念,在学习中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起着导学作用,为学生答疑,批改作业,指导学习方法等等,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只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从而为更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为此,教师要意识到教师是外因,要通过学生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要加强教育,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主体”,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学生刚入学时,教师就要让他们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应该怎样听课、复习和作业,怎样思考、发言和讨论,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教师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让学生不断明白:自己还要做什么,还能做什么,还有什么也是自己的事,这样学生就能不断增强自己的独立性。如我总喜欢在新生进入初中,第一节历史课时,首先让学生探究“什么是历史?学历史有什么作用,应该如何学习历史?你对中国、世界历史的哪些阶段最感兴趣?你有没有发现文学作品、影视资料中有哪些与课本是有出入的等等”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好奇与兴趣。
二、利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主体性,才能对学习有感情。当然,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中学生敏感而好学,争强又好胜的特点,积极引导他们自己去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极力倡导大家互问互答。鼓励学生互问互答,不仅可以消除学生与教师对话可能产生的思想顾虑,更重要的是营造了良好的提问氛围,还能使学生针锋相对地提出一些尖锐的问题。除此之外,还应在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时间,由学生提问,老师作答,这样一来,学生的提问的劲头越来越大,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具有创造性。而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多鼓励和肯定,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与被欣赏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除了设计有趣的问题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一般说来,学生对某位老师产生恐惧,那么,对其所教的课也不会产生兴趣,反之,学生喜欢的老师一走进教室,课堂的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容易调动。因此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要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要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学生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产生兴奋和愉快感。
主体性表现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参与表现又在两个方面:第一,全体学生都参与;第二,每一个学生都要参加活动的全过程。就课堂而言,参加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参与目标的制定与确认,参与例题的学习与讨论,参与练习与改错,参与评价与总结等。就课外活动而言,要让学生参与制定活动主题和制定活动方案,参加考察、调查、访问、咨询、搜集、尝试等实践活动,进行交流、研讨、汇报、展示等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颗平等的心,充分关注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激发他们的参与性,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三、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未来学家指出:未来社会的“文盲”,并不是指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指那些不善于掌握学习方法,不会自主学习的人,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贯穿学法指导。俗话说:“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教师告诉学生“是什么”,学生照单全收,但不知其“为什么”,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最终还是迷惘而无所获。故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首先要树立一个观念,即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这一模式的核心。
历史课的自主学习应注意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师要鼓励学生直接参与提问设计,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甚至对教材的一些观点,课后问题的答案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养成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乐于解决问题的习惯。我素来认为,学生向教师提问比教师向学生提问更有意义,因为这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为指导学生进行问题讨论,达到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创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和民主的学习气氛,先让学生学会调查,学会获得和运用材料,然后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用自己的立场说话,最后让学生学会批判,学会多角度看问题。例如我在上《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课时,曾以 “改革开放、家乡巨变”这一题目,让学生对生活进行考察:
第一步:自己调查、获得材料。学生向父母前辈、图书馆了解他们在改革开放二十年的生活经历或认识,把它写下来,并谈谈想法。这一步使学生学会自己去搜集活生生的素材,学会自己去归纳、整理。
第二步:问题讨论,共享资源。同学们把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到的,根据不同思路处理的资料,进行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欣赏,逐步形成相对完善的立场、观点。他们在交流课上发现了那么多身边发生的事物,如农民的子女谈农村的生活变化;商人的子女谈物价、税收、市场信息;干部的子女谈国家机构精简、谈腐败;等等。同学们在交流时真情流露,不回避社会问题,他觉得原来历史就在身边,是刚刚过去的现象,这些事实让他们激动,让他们思考,让他们产生一种复杂的心情,有一种强烈的表述并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通过亲身参与学习过程,他们不仅开阔了视野,而且还知道了什么为史料,史料有什么用途,更可贵的是他们知道了该如何自己设计学习,如何形成自己的观点。
第三步,学会多角度看问题,学会批判。由于学生自身生活环境的多样性,学生在交流了解之后,对改革开放二十年有了多角度、多层面的了解,形成多种观点和多种感想。他们不仅感慨家乡的巨大发展变化,也对各行各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有所了解,并产生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如“发展是硬道理”、“要解决中国的农民问题”等等。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社会调查,有课堂讨论与辩论,学生不仅丰富了对教材知识的感知,而且还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深入思考,发表独立见解,敢于批判,学到了课本上所学不到的东西。师生同一舞台演出,教师起着“导演”的作用,学生是真正的“演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并对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有很多深层次的思考,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四、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组织学生效果评价
传统的课堂教学最大的弊病是,无论学生现有知识情况、接受能力多么不同,老师授课时仅能用同一声音,同一内容,同一进度来指导他的学生。这不仅限制了优秀学生飞翔的翅膀,同时又让后进生听课时苦不谌言。要改变这种准确状态,我以为,进行“自主探索,效果评价”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法。所谓“自主探索,效果评价”,就是学生围绕具体的教学目标或引发的问题,利用各种媒体提供的信息与资源,根据自己的实际和知识特点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并在教师或同学的协同(师生、生生沟通、小组、汇报等)下,释义思辨,探索发现知识规律,分析问题结构,构思解题思路,汇报学习成果,共同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适时变换课堂角色,顺应他们的志趣、爱好,多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多让他们发表各自的意见,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的“交互性”,让学生结合各自的实际水平及爱好选择相应的信息进入学习。组织学生进行“效果评价”,让他们先进行自我评价,再进行学习心得,体会的交流,以产生“共生效应”,不断补充,完善他们各自的知识结构。
如我在上《 美国独立战争 》一课时,就让学生以美国独立战争为主题自主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战役、电影、问题等进行研究,然后充分利用各种影像资料、图片资料以及网络信息向同学们进行展示,此次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学生主动发展潜能是巨大的,学生的自主能力需要培养与提高,只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智能为核心,就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的再生的基本素质,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2-17
多看看历史书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