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如题所述

第一首诗描写乘船在湖中巡游时所看到的情景,展示了杭州西湖奇妙的湖光山色;第二首诗写乘船在湖中巡游的情景,表现在船上泛游的情趣;第三首诗以野生植物自况,隐含希望再受朝廷重用之意;第四首诗写越女的无忧无虑,对比自己的多愁失意。第五首诗反用古诗句意,体现了一种淡然与豁达之情。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苏轼在杭州的时候,留下了许多的诗词名作,其中有一组诗,明确了时间和地点,甚至是苏轼自己当时的状态,便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一组诗。

宋神宗西宁五年(1072年)6月27日,苏轼游览西湖,他第一次在湖边游泳,亲自在西湖上看到了一场风暴,然后下了船,在湖边的湖塔上观察着水面上的云彩和阴影。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五首绝句。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这不仅是对湖面倾盆大雨的生动描绘,也是对东坡情怀和诗人心灵的一种表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04
其诗共5首,估计你所问的是第一首.
  这首诗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象.描写的景物有黑云、雨、风、湖水.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的情感.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总共5首如下:
  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其二:
  放生鱼鳖逐人来,   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   风船解与月徘徊.
  其三:
  乌菱白芡不论钱,   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   滞留江海得加餐.
  其四:
  献花游女木兰桡,   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   吴儿不识楚辞招.
  其五:
  未成小隐聊中隐,   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   故乡无此好湖山.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1.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季节;夏季
  2.翻墨:打翻的黑墨水.遮:遮盖,掩盖.
  3.跳珠:跳动的珠子.
  4.卷地风:龙卷风.
  - 注词释义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又名“看经楼”.五代时越王所建.在今杭州西湖边昭庆寺前. 醉书:喝醉酒时所写. 翻墨:指黑云笼罩,翻滚如墨. 遮:遮蔽,遮盖. 白雨: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 跳珠:激起的水花像白珠. 卷地:大风翻卷着从地上吹来. 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古诗今译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打入船内.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名句赏析——“白雨跳珠乱入船.” 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作者先从暴雨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狂风席地卷来,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解说]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 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5-14
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作者先从暴雨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狂风席地卷来,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前两句写云、雨:墨汁一般的浓云黑压压汹涌翻腾而来,还没来得及遮住湖边的山峦,就在湖上落下白花花的大雨,雨脚敲打着湖面,水花飞溅,宛如无数颗晶莹的珍珠,乱纷纷跳进游入的船舱。“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紧张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中的“未遮山”以及“跳珠”、“乱入船”这几处写出了雨下得很急,乌云还没有完全遮住天空,白花花雨点便好似珍珠一般乱蹦乱跳地窜上了船。雨才刚刚下了一会儿,忽然卷地而来的一阵大风就把雨和乌云吹得无影无踪,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
第3个回答  2019-12-21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表达了作者: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时时处处以审美眼光看世界的博大胸襟
第4个回答  2021-09-11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表达了作者游览西湖时的喜悦,对自身境遇的不满,希望自己以后能够再获得重用的心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般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组诗。
这五首诗写作者游览杭州西湖,描述作者乘船在湖中巡游时所看到的情景,展示了杭州西湖奇妙的湖光山色。第一首诗写坐船时所见,描绘了西湖的美丽雨景。第二首诗写乘船在湖中巡游的情景,表现在船上泛游的情趣。第三首诗以野生植物自况,隐含希望再受朝廷重用之意。第四首诗写越女的无忧无虑,对比自己的多愁失意。第五首诗反用古诗句意,体现了一种淡然与豁达之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