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答题借物借的是什么?

如题所述

“梅”、“桂”、“酒”

你可以仔细阅读完下面部分解释就知道了!

李清照是中国词史上一位杰出的女作家。她能诗,能文,能画,也通晓音律学,金石学,史学,可谓是多才多艺。其主要艺术成就是在词之领域。无论在形象的塑造、语言的表达、情感的流露都有其独到之处,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易安体。在中国词史上,开拓了一个新的天地。在李清照词作中,多次出现“梅”、“桂”、“酒”之意象,究竟其折射出什么,暗蕴着什么;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方法的认同与排斥在其具体的创作实践中是如何体现的,本文试探讨这两方面问题。
关键词: 李清照; 意象阐释; 认同与排斥
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杰出的艺术成就令后人拳拳服膺,历来赞誉之语颇多:
若本朝妇人,(李清照)当推文采第一。(王灼《碧鸡漫志》卷二)
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明杨慎《词品》)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之色。前此太白,并称词家三李。(清沈谦《填词杂说》)
李易安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其源自淮海(指秦观),大晟(指周美成)来,而铸语则多生造。妇人有此,可谓奇矣。(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指周美成)柳(指柳永),虽篇帙无多,固不能而存之,为词之一大宗矣。 (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由此可见,李清照在后人心目中的位置,被称为“词家一大宗”,实为中肯之言。
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之交的一位着名女词人,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特殊地位的女性文学家。历代以来对其词作的艺术成就,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李清照把女性的柔情美,诗人的理想美和性格的阳刚美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婉中见直,柔中有刚。即前人所云“李易安词无铅粉气”, “能脱尽闺阁气”。李清照词的语言有着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她遣词造句,自出机杼,创造了自然率真的语言。正是由于词人的独具匠心,使词的语言通俗而又雅致,常见而又觉得新鲜。她的词作发臻于完美的艺术技巧,充分展示了其个性,揭示了女性生活中婉美、多情的一面,她的词作就是她的一部思想情感的发展史。她的“易安体”词对我国古典诗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地影响,被推为“婉约之宗”。本文试着剖析易安词的艺术特征,易安其人的思想感情轨迹,来认识她,学习她。总之,多样化的创作手法,创造性的语言,真挚朴素的情感,构成了李清照词独特的艺术特色。她以独特的风格和词品,继承和发展了婉约词派,奠定了她在词史上一流作家的重要地位,取得了“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的成就。因此,她的作品才盛传不衰,具有永久的艺术生命力,流风余韵,绵延千载,影响和沾溉了历代无数作家和读者。
李清照的文学作品在思想、艺术上也有其局限和不足,调子比较低沉,感情比较柔弱,但是,瑕不掩瑜。从总体说来,李清照的诗词艺术还是精湛高妙的。我们可以在她作品的字里行间,在中国文学千百年的发展史上找到她的身影,听到她的声音。
李清照的着作,《宋史?艺文志》着录有《易安居士文集》七卷,又《易安词》六卷。其中,不免有别人作品充斥进来,而真实可靠的作品比现代人蕞辑的篇数要少。 从李清照的作品题材和内容的角度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为描写对自然景物的依恋与珍惜。例如,着名的小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如梦令》(昨夜风疏雨骤)。这类作品语言浅近平白,自然流畅。其中亦寄寓了一种对美景易逝和生命过程短暂的感叹。第二种为抒发离愁别恨,后期由于女词人遭遇家破国亡之不幸,作品基调因此而变的悲怆沉痛。
词作中的主人公已经由晚唐五代之粉红佳人转变为失意苦闷的文人志士形象,抒发的是社会忧患与人生苦闷的双重变奏,以区别于此前的类型化,普泛情感抒写。 如《永遇乐》(落日熔金),《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等等,主要是南渡以来的作品体现的尤为明显。这说明词人已经逐渐摆脱了自己的情感圈子 ,把家国之仇融为一体。第三种类型是咏物词 ,其咏物词数量占其现存词作的四分之一。有咏梅的《玉楼香》(红酥肯放琼苞碎);咏桂花的《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咏白菊的《多丽?白菊》等等。清代李重华《贞一斋诗说》曾言:咏物诗有两法,一是将自已放顿在里面,一是将自身站在旁边。而李清照的咏物词显然属于后种情况,其具有情感化和个性的特征。 那么作者在其词作中多次咏梅花,桂花其宗旨何在呢?
一,探讨咏梅花,桂花其内在之寓意。
一般说来,唐人爱牡丹,宋人爱梅花。 在李清照咏物词中,其咏梅之作数量最多。春回大地,梅花盛开时节,翻读宋婉约词大家李清照之作,可以发现其所存约60首词中竟有近20首是咏梅的,可见她对梅花情有独钟。李清照生年70余岁,跨越两宋,以宋建炎二年(1128)李清照44岁南渡为界,其咏梅词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所反映的思想意蕴也因之相异。李清照前期咏梅词由于阅历还浅,思想也单纯,因此多为一般的借物抒怀,表达的基本是青春女子共有的情思。如有的寄托少女的人生理想或向往,《鹧鸪天?桂》咏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自是花中第一流”的高雅,寄托着词人对雅淡高洁人格的向往。《玉楼春》,写腊梅“轻寒摧挫损。刘郎只解误桃花,惆怅今年春又尽”,惜春之情中蕴藉着其对青春年华流逝的惋惜。宋靖康二年(1127)春三月,北宋灭亡。五月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今河南商丘),是为高宗,改元建炎,史称南宋。次年春李清照从青州抵江宁,与任江宁太守的夫婿赵明诚团聚,从此开始了南渡后的生涯。国土沦丧之悲,离乡背井之痛,时时郁结于怀,从而写下大量词作宣泄忧愁,其中咏梅词就有十来首。李清照后期咏梅词突出体现了“咏物之作”,“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非沾沾焉咏一物矣”(清沈祥龙《论词随笔》)的特点,达到了更高境界。
这期间,李清照绝大部分咏梅词充满忧患意识。其中多首咏梅词还专写“残梅”意象,这不只是表示时序,更是词人有意“异化”之,使梅残缺不完美,更适合表现其忧国情怀。如《诉衷情?枕畔闻残梅喷香》云:“夜来沉醉卸装迟,梅蕊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残梅陪衬的是不能回归故土的愁苦词人,她只能“更挪残蕊,更捻余香”,发泄心中的苦闷。而《满庭芳?残梅》之“残梅”则成为词人的化身与人格的象征。词中的梅是女性化的娇花,经不起风吹雨打,而残梅最终将被“扫迹”一空,此“残梅”实际是在北宋沦亡背景下词人心境老化、悲观颓丧的意象。《临江仙》中的残梅“为谁憔悴损芳姿?”“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来羌管休吹。”对“羌管”满含“恨”意的憔悴梅花意象也是词人的自我形象。建炎四年春,李清照带着仅剩的少量文物追随高宗辗转浙东,在颠沛流离的途中,又写有《春光好》、《忆少年》二词,皆咏梅花,反映了词人行旅的艰辛寂寞,与对时局的忧虑。
咏物诗词须有性情、有寄托,李清照咏梅词可谓是创作的典范。现以《玉楼香》(红酥肯放琼苞碎)为例,它是通过咏红梅而写别离相思之情的。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着南枝开遍来?不知酝酿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何必明朝风不起。
“红酥琼玉”是形容红梅初放时的柔腻和色泽。如少妇李清照一样俏美动人。这时,春日已然而至。绽开的梅花给这春天增添了许多芬芳。然而呢,琼玉般的女词人却显示出憔悴之容,相思折磨着她无心欣赏这大好的春色,总是孤独地倚栏眺望,结果希望每一次都落空了。女词人于是决定不再倚楼眺望了,结果如何?她还是不由自主地倚楼远眺,以期望丈夫早日归来与之一起赏梅。因为“未必明朝不起风”,不然只能看残梅败象了。可谓相思之情贯穿词作之始终,梅花象征着词人,再娇艳夺目的梅花也耐不住时间的摧残,风雨的倾泼,因而触物感伤自己年华之流逝。女词人将其浓郁的情感赋予梅花。以寄托象征自己急盼丈夫归来。梅花象征着孤苦,如《孤燕儿》(藤床纸帐朝棉起)。它是一首悼亡之词。这首词表层是咏梅,深层是悼亡。通过咏梅,逐渐引出悼亡的主题。结尾三句用典,“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真是绝望之语,词人落入无边痛苦之中。“前日,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姑且有期望可言,而现在一个人间一个天上,还有何希望呢?再如《满庭芳》(小阁藏春),这首咏梅把其重点落实在闺中令人难以忍受的孤独寂寞上,抒发离别怀远之情。《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亦是思夫之作。《清平乐》(年年雪里)借无心情赏梅表达丧失亡国的哀痛。
由上可以看出红梅与作者之亲身有着密切的关系,“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颜色”。由于词人心态的变化,在不同时期里,梅也成为其具体情感的寄托者,总体风格归于孤独冷落甚至悲痛。咏桂花在女词人的词作中亦有涉及:如《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这都是为了体现桂花的不同凡响,独标清空,超凡脱俗的优秀品质。词人李清照把自我的人格精神最大程度地投射到对象物之中(桂花),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个性风格。陈与义《清平乐?咏梅》:“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古”,为桂花而鸣不平。李清照亦自有“无可煞尤情思,何事当年不见秋”,又通过对“骚人”不满,表现了词人“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的别具一格的审美态度。
显然,梅花与桂花分别蕴寓词人不同的情感与心态。即词人是“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优,隐然寓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沈祥龙《论词随笔》梅花与桂花构成的比兴和意境,结合词人之人生经历,人际遭遇及自身性格。因此,在其笔下具有特殊的含义。
女词人咏物词表现出喜用典这样一个特点。譬如<<多丽?咏白菊>>,<<小重山>>(春到长门草青青)《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满庭芳》(小阁藏春)等等。这些作品用典之法犹如水中着盐了无痕迹,不见斧凿,不露晦涩,直如口语一般,表现出女词人高度而又娴熟的驾驭语言之能力,“似炼而非炼”,出色而本色“,浑然天成。
运用典故入词也符合其《诗论》主张:尚故实.黄海澄先生认为李清照之言”故实:理解为史实或典故,那么她自己的作品就是少故实的,何以以此批评少游? 我对黄海澄先生的观点不做具体的评论,姑且把它当作一种见解。我认为李清照其词论创作所提出的要求:协音律,重铺叙,贵典雅,有情致,尚故实。这些规则的运用是应该注意考虑到词之间具体题材内容的,比如相思词多一点情致,怀古词融入故实,写景状物词多一点铺叙诸类云云。
读完李清照的四十几首词,我们发现有50%的创作与“饮酒”之意象相关涉。此类词语诸如:残酒、病酒、淡酒、金尊、玉尊、尊前、酒盏、杯盘、杯深、绿蚁、酒美、酒朋诗侣等等。这类意象在其词作中得到了多次地运用,其寓意何在,宗旨何在,值得我们来探讨一下。
一、 试论李清照之“大丈夫气”与饮酒意象
李清照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女豪杰,她“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李调元《雨村词话》)。在日常生活、文学创作、社会交往之中,都表现出男性的气质。难怪沈曾植《菌阁琐谈》评价李清照的词就说:“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非秦柳也。”张劲秋先生在其论文中,从李清照具体的创作和社会家庭氛围两方面阐述其形成“倜傥有丈夫气”的因素。
在宋代女词人的创作之中,其涉及饮酒的描写要少于李清照。列下表以供参看:
词作家 现存词数(首) 涉及饮酒内容(首) 占其现存词比例
李清照 43 22 50%
朱淑真 26 7 27%
魏夫人 13 2 15%
张玉娘 16 4 25%
其他女词人约84位 约108 30 27%
通过分析这些与饮酒有关的词作,我们发现除李清照外,其他女词人的饮酒方式都符合其性别角色,而不如清照之无顾籍也。由此可见,李清照把“饮酒”意象大量地引入其词作之中必然有其意图的、原因的。一位文人其艺术创作风格与处于某种社会条件下的这个文人的心态与个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宋代理学思想犹如一把枷锁深深地钳制住女性的行为与个性。妇女缠足风气开始流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缺少人文关怀的残酷教条也被提出。在这种社会氛围之中,女性被紧紧地束缚在一个划定的圈子内,动辄得咎。而李清照却表现出激烈的叛逆性格。她敢于大胆地、酣畅地饮酒,如 “夜来沉醉卸妆迟” (《诉衷情》); “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蝶恋花》);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鹧鸪天》);“扶头酒醒”。(《念奴娇》)这显然不是封建理学所培养出来的“温柔敦厚”的“淑女”形象。而是一个充满着生命力张扬、个性释放、胆于冲破牢笼的一个女豪杰的形象。这也是为什么其词作之中多饮酒意象的原因之一。
李清照在二十岁前后,写诗献给她的公公赵挺之。把现为宰相的赵挺之比作唐玄宗时代的杨国忠,说他“炙手可热势绝伦”(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表现其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又在其《词论》中大胆而直率地批评男人世界里的成名人物,表现出不苟同于他人,恃才自负的个性特征。
在有的词作中,李清照表现出对爱情直接地追求和渴望,毫无掩饰与矫作。如《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其中“眼波才动被人猜”一句,被历来评论家所赏识,清人田同之称其“真色生香”。(《西圃浅说》)词人把思春少女的娇媚,多情的姿态,形象而又生动地刻画出来。而”月移花影约重来“,实则大胆直率,表现其对爱情真切表白,然而这一点又常被封建卫道士所否定排斥。南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二“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籍也。”正是这种不拘礼教缠绕束缚的个性,才能自由奔放、淋漓尽致、酣畅地吐露心中之事。这也是为什么其词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明白如话。明白如话决不能等于其书写内容的肤浅,只是用极寻常的语言写出深刻的感情,这样才能使人一读即懂且百读不厌。这种不受羁绊的心态,促使词人用“饮酒”之意象寄托独特的个性,有故意对男性的模仿或与之比拟的表现,表现对女性社会地位之低的不满与反叛。其饮酒之方式、酒量与男性的并无什么差异。如“沉醉不知归路”(《如梦令》),“莫许杯深琥珀浓”(《浣溪沙》)。在这个世界上,似乎只有“酒”之意象才能最好地从侧面展现女词人李清照“倜傥的丈夫气”。倔强的她并不甘心寂寞的沉沦,而只欲鲲鹏展翅,乘风高飞正举,奔向理想的人生之境
然而,女词人在酒中寄托了浓郁的情感。
早期为快乐之酒:《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反映青年时代的女词人热爱生活。沉醉体现的是一种无忧无虑,词作音调轻松、愉悦。
中期为忧愁思念之酒。如《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其中“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是痛苦的自问与等待。《玉楼香》(红酥肯放琼苞碎),《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皆为此类作品。
后期丧夫悲苦、亡国沉痛之酒,如《清平乐》(年年雪里)。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捋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潇潇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首句给人的是一种“旧时天气旧时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的回忆,而如今却“物是人非”了。词人只能“赢得满衣清泪”,流露出“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的无奈与痛惜,因而“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故作释怀之语。该类作品亦有《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浪淘沙》(帘外五更风)等等。
综上所述,李清照词作中“酒”之意象蕴藉多方面的涵义,只有把握好它,才能正确的把握女词人文学创作的心态、理解其艺术创作之风格。
李清照在其着名的词学理论着作《词作》中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观点。“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清浊轻重。”它指出了诗与词之间的不同,两者独具的特征。那么李清照在其具体的文学创作之中,她又是怎样看待苏轼“此诗为词”的理论观点和创作方法呢?
二、李清照对苏轼“以诗为词”之认同与排斥
苏轼是两宋时代,也是整个中国历史上罕有的文艺全才,在诗、词、散文以及书法、绘画等领域都有极高的建树。其中,他对词的全面革新,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七:“人知东坡古诗古文,卓绝百代,不知东坡之词,尤出诗文之右。盖仿九品论字之例,东坡诗文纵列上品,亦不过为上之中,若词则几为上之上矣。”简言之,苏轼对宋词革新的作用有:提高词品、扩大词境、改变词风等方面。而北宋文人是不满于苏轼“以诗为词”的,并比之为教坊雷大使舞,言其词“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李清照是赞成这种论调的。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理论方法都是具有两面性的。苏轼熔铸前人诗句、引以学问和哲理入词,这巩固和发展了词的形式和内容,保持住了词的生命力,也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使词摆脱了专摹粉红佳人之娇媚、离别缠绵之情思的旧宥,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人耳目。诗之可言之物、情、事,而词亦可言。因而词风变得倾荡磊落,一洗卑俗之气。但是,这也使词失去了一些美感特质,即失去了民间词听得懂的乐章的本色。
我认为在李清照的具体创作实践中体现了其对苏轼“以诗为词”之认同与排斥。鲁迅先生一向主张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在李清照的诗文赋创作中,她愤怒地抨击南宋统治集团求和投降的可耻政策,热切地表达了自己抗战的要求,例如在<<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谐>>二首中,李清照的视野开阔,触及大唐帝国在由盛到衰的深层历史原因。唐玄宗过着“酒肉堆中不知老”,“传置荔枝多马死”的穷奢极欲的腐朽生活,并未"先天下之忧而忧”,却是“先天下之乐而乐”,缺乏励精图治的豪气壮志。最终结果只是“胡兵忽自天上来”的厄运。其二,最为深刻地将笔触渗入到统治阶级(玄宗与萧宗父子)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龌龊的一面。同时揭露出所谓“中兴之主”唐肃宗的虚伪面目。李清照直面历史真实的勇气、犀利的眼光、深邃的思维,恰切的引古讽今,让我们又怎能轻易地相信这是一位生活于宋代,被严锢束缚的女性所创作的呢?朱熹也赞美道“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朱子语类》)
在其具体词作之中,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表现出词人自强不息的倔强追求。《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鹧鸪天》(寒日潇潇上锁窗)这种家国之恨的题材入词,难道不是与苏轼“以诗为词”理论相一致吗?其原因大概有二:一方面,《词论》是其早期的着作,由于后来的人生遭遇、经历使其更加深刻地认识理解生活与文学创作;另一方面,李清照之父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苏轼。那么,李格非即为苏轼门人,自然会将苏轼之文学思想主张传授给李清照,来感染李清照,她在《词论》中对东坡词之恰切评论,足见其对苏词之谙熟。同时,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亦颇喜爱苏黄文学创作,收集并整理了其诗文。在这个过程中,李清照必然要受到苏黄诗文之熏陶浸染。从上面两方面来说,李清照创作骨子里必然流淌着苏轼文学思想的血液。从这一点来讲,李清照对苏轼之“以诗为词”的认同是合情合理的。那么,为什么李清照又在有些方面排斥苏轼的创作思想呢?她说“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词论》)
她认为苏轼“以诗为词”虽然扩大和加强了词的艺术表现力,但却改变词之天生美感特质——合乐可歌。而对这种把诗与词表现功能一致的看待心存不满,故在其创作中有意排斥它,并分清诗与词之间的畛域,目的也是让词健康地发展。因此,把其国家之思、济世之豪情主要是放在诗文之中的,但我们有注意到其后期的词作又何尝不流露出家国之思,这也是“以诗为词”的创作体现。故李清照对苏轼之“以诗为词”的理论表面是不以为然的,但在具体创作中却是默认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