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的事例及作文的立意

如题所述

作文立意的虚与实

四月柳州、贵港、钦州三地统考,作文题是材料作文,材料如下:
一位先生买了栋带着大院的房子,他一搬进去,就将那院子全面整顿,杂草杂树一律清除,改种自己新买的花卉。某日,原先的房主回访,进门大吃一惊,问:“那株名贵的牡丹哪里去了?”这位先生才知道,他居然把牡丹当草给铲了。
后来他又买了一栋房子,虽然院子更是杂乱,他却按兵不动。果然,冬天以为是杂树的植物,春天却开了繁花;春天以为是野草的,夏天花团锦簇;半年都没有动静的小树,秋天居然红了叶。直到暮秋,他才真正认清哪些是无用的植物,然后一一铲除。
命题者提供了参考的立意角度,依次是:1、吸取教训,增长智慧;2、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3、长期观察才能识别人才;4、莫让现象迷惑了眼睛;5、想问题、办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6、方法决定结果。
据说,这叫“新材料作文”,是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材料,从多个角度立意作文的。但从这个材料里拈出个中心“吸取教训,增长智慧”,或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新”得有些令人费解。
市里统一改卷时,提了意见。以为“发展的眼光”“现象迷惑眼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云云,空泛了;“吸取教训,增长智慧”架空了原材料,还是虚了;“长期观察才能识别人才”较接近题意。中心应该扣着“日久见人心,路遥知马力”,可以写人才问题,可以写新的技术、方法、思想。
审题立意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抽象的过程——从具体的形象的材料中拈出个中心,抽象出个道理来。这种抽象虽然是个“虚化”的过程,但抽象得太高,虚化得太厉害,也不成。同学们的毛病是喜欢弄到哲学的层面去,用一个哲学的基本原理来代替具体的中心论点。哲学是对世界万事万物的概括,是世界观,是思考问题的方法,用作文章的中心论点,会让文章也“虚化”了去。比如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哪个材料不可以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呢?09年全国卷“兔子学游泳”,如果持反对意见,让兔子去学游泳,不也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辽宁卷讨论明星代言虚假广告的现象,也可以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上海卷郑板桥书法自成一体,那更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更重要的是,作文到底是个形象思维的过程,抽象出中心,还得回到形象去——用事例来充实文章。当我们以这些抽象的论点为中心,展开写下去时,会空泛,容易跑题。
牡丹花是色彩鲜艳,姿态华丽的;梅花是形态端庄,略带香味的;玉兰是颜色朴素,香味浓郁的。剥掉这些特点,抽象出一个概念“花”来,已经跟原先的花有了很大距离;如果再抽象出更高的一个概念“植物”,看你要转多少弯,才回得到牡丹那里去!而且,难保不走岔了。以前做过一篇作文“老熊卖掌”:老熊把自己的熊掌割下来,拿到集市上卖,兔子问老熊为什么,老熊说,管它呢,先富起来再说。有学生这么来提出中心:老熊真是愚蠢,我们做人可不能这么愚蠢。举例子,说到失街亭的马谡,说到“守株待兔”“刻舟求剑”。这是一回事吗?马谡之蠢是自以为是,守株刻舟之蠢是不知变通,老熊之蠢叫作“只顾眼前利益,不做长远打算”,怎能混为一谈呢?
另一种错误则相反,太“实”了。
形象只是一个寄托,是寄寓一个道理的载体,如果只就这个形象做文章,视野就狭窄,思路就打不开。中心的提出,要抽象、概括,要站在一定的高度,“跳出”原材料;不可拘泥于原材料,跟原材料“较真”。“论牡丹与杂草在植物形态上的区别”,“牡丹从幼苗到开花需要时间”,“兔子学会游泳的好处”或者“兔子学游泳的可行性分析”——这叫做“跳不出”原材料。“不对啊,牡丹的幼苗跟杂草不一样啊”,“兔子怎么可能会游泳呢?”——这叫做跟原材料“较真”。
苏轼《惠崇春江晓景》“春江水暖鸭先知”,清人毛奇龄《西河诗话》指出:“鹅也先知。”钱钟书斥为“死参”“死在句下”。也是个“较真”的例子,用我的学生的话来说:我们读书写文章可不能这么愚蠢啊。
虚实之间,把握尺度,方为“活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