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安排语文学科课前预习

如题所述

课前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是学生自觉运用已有知识,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过程。无论在什么科目的教学中,学生能在课前充分的预习,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就能有机的配合,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悦,教学效果显而易见;反之,则使教学目标难以圆满完成,教学过程明显紧张,甚至十分混乱,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说,学生的课前预习,对课堂教学有着很大影响。在语文教学中,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了一个存在比较普遍、必须引起所有人注意的问题:尽管大部分教师都能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做法欠缺——不能正确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因此,造成大部分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显得茫然,不知道从何处入手,不知道都要预习哪些内容。所以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真正把课前预习落到实处,不仅要从思想上重视,更要在方法上对学生予以正确指导。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要按照语文课的自身特点,有浅入深,从以下方面入手。  
1、通读全文,处理基础。在内容感知的前提下,落实各方面的基础。对于一篇新的文章,首先要求学生通读内容,从总体上感知全文大意,了解文章的内容概要,以及作者在文章中传达出的思想情感,把握文章的主流方向和价值取向,为后面的深入阅读打下基础。(1)正音识字,疏通文意。教师指导学生养成勤动手的习惯,借助各种工具书正音识字、释词,准确理解词语含义和感情色彩,进而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广泛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词汇储备。(2)分析题目,辨别体裁。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透视“美景”的窗口。充分利用这个“窗口”也就占据了“攻击“的有利地势。在语文教材中,有着十分丰富的众多式样,意蕴深刻的题目,认真分析这些课文标题,有利于正确辨别文章体裁。不同的题目,呈现出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内容特征和基本要素。如《童年的朋友》一文,分析题目可以看出本文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3)了解作者,弄清背景。由于受到时代和环境的影响,不同的作者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其作品的艺术风格,使的作品呈现出明显的个性特色。在指导学生预习中,应该要求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相关信息,弄清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写作目的十分必要。在教材中,但凡名家的作品,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4-06
先读再注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