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主要内容(简短)

如题所述

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第一次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第二次车站送别,作者对父亲的“背影”做了具体的描绘。

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催人泪下。第四次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文章开头呼应,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17年,作者的祖母去世,父亲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的差事也交卸了。办完丧事,父子同到南京,父亲送作者上火车北去,那年作者20岁。在那特定的场合下,做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使儿子极为感动,这印象经久不忘,并且几年之后,想起那背影,父亲的影子出现在“晶莹的泪光中”,使人不能忘怀。1925年,作者有感于世事,便写了此文。

语言特色

这篇散文的语言非常忠实朴素,又非常典雅文质。这种高度民族化的语言,和文章所表现的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文章的完美结构,恰成和谐的统一。没有《背影》语言的简洁明丽、古朴质实,就没有《背影》的一切风采。

《背影》的语言还有文白夹杂的特点。例如不说“失业”,而说“赋闲”,最后一节因父亲来信是文言,引用原句,更见真实,也表达了家庭、父亲的困境和苍凉的心情与复杂的感受,同时,文白夹杂的语句,也笼上了一层时代赋予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特殊语言色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7-30
  1、内容简介
  在祖母去世的悲伤中,父亲仍亲自送我上火车。等待中,父亲为我买橘子。我看到父亲去买橘子时的背影,挤在人群中的背影,流下了眼泪。后来,父亲来信说他可能不久后就大去,想着他的背影,我很是伤怀!
  2、作品简析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3、作品影响
  这篇散文通过一条与众不同的途径,反映了一种在旧道德观念的冰水退潮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父子关系中最真诚、最动人的天伦的觉醒。在这种觉醒面前,人们第一次作为一个真实的人来占有并表露自己的感情。这也是文章中蕴藏的革命性的历史内容及思想意义。它的出版不仅提高了朱自清在散文史上的地位,也使人们竞相模仿他情真意切、平和冲淡的散文风格。
  4、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原任清华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转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在抗日民主运动的影响下,政治态度明显倾向进步。晚年积极参加反帝民主运动。他的散文,结构严谨,笔触细致,不论写景抒情,均能通过细密观察或深入体味,委婉地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抒发自己的真挚感情,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主要作品有《毁灭》、《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6-19
在祖母去世悲凉的气氛中,父亲仍亲自送我上火车。等待中,父亲为我买橘子。看到父亲去买橘子时的背影,挤在来来往往人群中的背影,我流下了眼泪。后来,父亲来信说他可能不久后就大去,想着他的背影,我很是伤怀!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12-23
主要内容:那年冬天祖母去世了,父亲也赋闲,家中潦倒。我们回了老家为祖母办了丧事后,父亲说什么也要送我去火车上。身体有点胖的父亲还在站台上爬上爬下帮我买橘子,我感动得流泪。近几年来,父亲的老年生活有些颓唐苍凉,容易发怒,还在来信中说自己的身体不大好。我看了信,想起父亲当时买橘子的背影,又流泪了。
读后感:文中多次详细地描写了父亲的背影,以这种背影表现了父亲对作者的爱,还有父亲的沧桑。
第4个回答  2019-03-03
本篇文章主要讲述了自己在坐车时,父亲给我买橘子,让我感动的流泪,并且结尾用回信的方式写出了我对父亲的思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