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小说的主潮流变

如题所述

新时期小说 新时期小说中,最早出现的是所谓的“伤痕文学(小说)”,直接起因于揭露文革的灾难,描述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的官员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是较早产生影响的两篇作品。“伤痕文学”的概念产生不久,又有了“反思文学(小说)”的提法出现,“反思小说”和“伤痕小说”在时间上有一定的先后区别,但在特征上两者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晰。可以这样说,“伤痕文学”是“反思文学”的源头,“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深化。在内容上,“反思小说”的主题动机和结构,表现了作家这样的认识:“文革”并非偶然事件,其思想动机、行为方式、心理基础,早已存在于“当代”的历史之中,与中国当代社会的基本矛盾,与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的封建主义积习相关。与“反思文学”差不多同时出现的是“改革文学(小说)”,蒋子龙是这一题材的代表性作家,其小说《乔厂长上任记》被认为是开“改革文学”的风气之作。“改革文学”的思想内容旨在呼唤、表现城市和乡村的变革。“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性的文学之潮流,在八十年代初达到高潮。
1985年前后,小说创作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首先是知青作家中的一些人提出了“文学寻根”的口号,认为:中国文学只有而且应该建立在广泛而深厚的“文化开掘”之中,开掘古老土地上的“文化岩层”,才能与“世界文学”对话。其中,汪曾祺的高邮市镇风情小说,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小说,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小说,以及郑万隆的《异乡异闻》、阿城的《棋王》、王安忆的《小鲍庄》等作品被看作是“寻根文学”成功的例证。这样,就形成了一股表现传统生活方式及其变迁历史的创作风气,并与当时的市井小说、乡土小说一起形成了具有独特思想特征的创作潮流。其次是先锋小说的诞生,马原、残雪、洪峰、苏童、余华、格非、孙甘露、叶兆言等人构成了这一文学潮流的基本力量。比现代派小说稍晚,出现了“新写实主义。1988~1989年,《钟山》杂志开展了一系列关于“新现实主义”小说的活动。新写实小说主张还原现实生活的原生态,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注重表现普通人的生活烦恼与欲望,追求“客观”的叙述方式。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单位》,池莉的《烦恼人生》、《不谈爱情》,方方的《风景》,刘恒的《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一般被认为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
90年代,文学的发展呈现出“无名”的状态,女性小说、新体验小说、新市民小说、新生代小说、新现实主义小说异彩纷呈,呈现出多元而破碎化的格局,但迅猛的发展中也难免显现种种浮躁的心态和现象,离中国当代小说创人作新的繁荣期恐怕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真是任重而道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