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全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如题所述

感情基调:哀而不伤。也就是说诗歌或者作品本身让人产生悲伤悲痛之感但不会对人造成伤害。就此首诗而言,里面有对时光流逝以及相聚而不得等情状的感伤,但由于整首诗营造的优美而阔大的意境使得上面的哀伤得到一种中和,给人启示而不会造成对人的伤害。是为哀而不伤。

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白云”四句总写在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由此可见全诗的感情基调诗哀而不伤。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份已难以确考,而对此诗的创作地点则有三种说法: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认为,诗人是站在扬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表现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色;

长期从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认为,此诗作于瓜洲,表现的是千年古镇瓜洲江畔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长期从事大桥文史研究的学者顾仁认为,此诗作于扬子江畔,其地在今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南部。

二、赏析

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春江花月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2-12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七言歌行体诗歌。歌行体诗歌最重要的特点有三个,第一是有一个大致的格律。与后来的词不同,东汉以来流行的歌行体诗的格律规定不很严格,诗人还有很多自由空间。事实上,张若虚的这首诗的形式离开传统的“春江花月夜”体就差距比较大。歌行体诗歌的第二个特征是:题目具有提示性。这类诗歌常常有一篇前人的著名诗歌作为榜样,那首前人的诗歌采用什么题目,后人作诗也要采用这个题目,而且,题目基本上限制了内容的范围。第三个特点是:后人的诗歌中的情调——快乐或者悲伤——要与前人的范文平行,前人的范文是忧伤的,后人的作品就不应该太明快。鉴于这些成文的与不成文的规矩、习惯,张若虚这首诗从内容、形式、情调上都获得了很明确的“框架”。
  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用韵的情况。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以上以平、生、明为韵,平声韵)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以上以甸、霰、见为韵,仄声韵)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以上以尘、轮、人为韵,平声韵)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以上以已、似、水为韵,仄声韵)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以上以悠、愁、楼为韵,平声韵)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以上以徊、台、来为韵,平声韵)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以上以闻、君、文为韵,平声韵)
  昨天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以上以花、家、斜为韵,平声韵)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以上以雾、路、树为韵,仄声韵)
  通过这个简单的分析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全诗一共有七次换韵,而且每两联就换一次韵。另外,除去少数例外,全诗的转韵基本上是平声韵与仄声韵交替使用,即每次换韵韵脚的平仄就改变一次。
  这首诗的换韵是不是完全出于形式的考量呢?不是的!张若虚在这里的用韵有一个规律:每一个意境、思绪使用一个韵,意境或思绪变换了,韵脚也跟着改变。第一联和第二联仰头了望,看到宽广的江天明月高悬。接下来两联则把目光下移,观察江边的树林与林间的雾气。这些基本上都是在写景。接下来,作者离开眼前的景色,再次远眺,并对这样的景色进行了初步的概括、思维与感慨。这两联是全诗的第一次重大转折。再下来,诗人从时间、历史的纬度加深了思考与感慨。至此,诗歌完成了第一个段落:即景生情、感叹古今。全诗最精彩、最有创意的两句就在这第一段落:“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可以说,这段从阔大高远、朦胧幽深的春江花月夜景色发出了历史性的感叹,是这首诗真正的创新。
  接着,笔锋一转,作者回到了“春江花月夜”歌行体诗传统的题目:离别、闺怨。他用曹直“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的典故入手,一连用了梳妆台、帘幕、捣衣砧、鸿雁、梦幻等等一些列熟悉的典故,努力描写思妇孤息、长夜难眠的愁苦心境。尽管诗人用辞非常华丽、语言非常巧妙(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但都是老生常谈,形式上的把戏,没有动真感情,是典型的南朝宫掖体诗歌的风格。结尾的两联意象不相连属,陈旧毫无新意,而且非常孱弱,令人有明显的虎头蛇尾的感觉。
  总结起来,这首《春江花月夜》开头的八联极端精彩,写景宏伟瑰丽,抒情深远沉痛,思绪有着明显的历史感,而且有创意,语言也很精当,可见作者的确是一位大手笔,很有一点盛唐的味道。但是接下来的部分直到结尾,虽然偶尔有些精彩的语言,但总地来讲意象陈旧,没有真情实感,不能感动人。结尾潦草收场,是明显的败笔。总的来说,这首是通过使用七言的形式,通过有规律地换韵,给人婉转优美、回肠荡气的感受,在唐初的诗歌中有不可争辩的地位。
第2个回答  2015-12-12
  游子的离别相思之苦。
  《春江花月夜》的章法结构,以整齐为基调,以错杂显变化。三十六行诗,共分为九组,每四句一小组,一组三韵,另一组必定转用另一韵,像九首绝句。这是它整齐的一面。它的错综复杂,则体现在九个韵脚的平仄变化。开头一、三组用平韵,二、四组用仄韵,随后五六七八组皆用平韵,最后用仄韵结束,错落穿插,声调整齐而不呆板。在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和流水对,起承转合皆妙,文章气韵无穷。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