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读后感 150字左右

如题所述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其先祖是殷商后裔宋国公族,其五世祖因宋国内乱而避居鲁国。 孔子生在素有“礼乐之邦”之称的鲁国。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晋大夫韩宣子观书于鲁,赞叹“周礼尽在鲁矣!”生长在有着悠久礼乐文明传统的鲁地,对孔子形成以“仁”为核心的礼乐思想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倡“学而优则仕”。他自己也致力于政治活动,在鲁国却始终得不到重用。为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孔子迫于形势,不得已离开了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漫漫行程,对各国君主进行政治游说。十四年中,东奔西走,多次陷于危险的境地,有几次还险些丧命。被围于匡,被吓于宋,奔逃于郑,“累累若丧家之犬”,“厄于陈蔡之间”, 绝粮七日。历经千辛万苦,经历重重磨难,治国理想始终未得到实现。晚年回到鲁国,致力于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授道传业的教育工作。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是最成功的。孔子兴办私学,“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束修”是一条腊肉干,是当时贽见老师的礼物,只要有愿行束修之礼的,也就是愿意在孔子门下接受教育的,孔子是不会拒绝的。自孔子起,受教育不再是少数贵族的特权。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之教育宗旨主于“成人”,但因学生的不同资质而各有侧重,“因材施教”是其重要的教育方法。因此,他的学生得以发展自己的优长。以“德行”著称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以“言语”著称的有宰我、子贡,以“政事”著称的有冉有、季路,以“文学”著称的有子游、子夏。在《论语》中有一个典型的因材施教的故事:子路与冉有向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即听说了一件事,要不要马上去做?孔子对子路说:“有父兄在,不可以如此。”对冉有却说:“可以去做。”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对此发生疑问,孔子解释说:“冉有退缩,故鼓励其进取;子路则勇于进取,故使之知有所退缩。”除因材施教外,孔子还主经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亦不复也。”孔子教育弟子要有一个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孔子教育子路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再如教育子张以“多闻阙疑”、“多见阙殆”。在学习方法上孔子主张要“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孔子还主张学无常师,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孔子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对今天的教育仍有借鉴意义。

孔子作为教育家之成功,成就了他作为思想家之伟大。孔子之后,思孟学派将其学说进一步发扬光大。至汉武帝时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奉儒学为一尊。若以“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的儒家三不朽的价值评判标准来评价孔子的一生,孔子无疑是一位神奇而不朽的人物。孔子的立德,不仅止于自身道德修养的完善,更重要的是在于他为世人树立了一套完备的道德修养规范,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凡夫走卒的立身行事与道德修为。孔子的立功也有别于驰骋杀场、开疆辟土的赫赫武功以及运畴帷幄、治国理民的文功。孔子的功绩在于他所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伦理纲常被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采用,用以维护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轶序。他的学说被其后学发扬广大成为影响中国最为深远的一个学派。中国历代的志士贤人无不受其思想的浸泽,在他那里寻找安身立命之本与安顿心灵家园之所。他功绩在于对中华文明、中华传统的不朽之功。孔子倡导“述而不作”,未有独立之著作,却对保存和整理古代的典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论语》是孔子门人记载孔子言行的一部著作,保留了孔子的重要言论与思想。孔子的某些精辟言论至今仍被奉为至理名言。

孔子是做为“人伦之楷模,万世之师表”而被后人尊崇的。他的以“仁”为核心的伦理纲常被封建统治者用来维系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关系,维持封建社会的轶序。他授徒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以其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在当时被尊为显学,汉代被定为一尊,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家的思想奠定了中华文化之根,深深地渗入到中国人的血液中。在汉代,孔子被经今文学家奉为有德无位的素王。公元元年,孔子始有封号,汉平帝刘衍追封孔子为公爵,称“褒成宣尼公”。其后,在封建王朝中孔子又屡次被尊封。孔子先后被尊封为“文圣尼公”、“至圣文宣王”、“大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至圣先师”等。民国年间“国民政府”派专员祭祀孔子,祭文仍称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据《谥法》说:“扬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经天纬地曰文”,“道德博文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圣善周闻曰宣”。至于“大成”,是赞扬孔子及古圣贤之大成,“至圣”则是说孔子是最高的圣人。由历代王朝给孔子的封号可见他们对孔子的最高赞誉及对孔子思想学说的尊崇。孔子作为万世师表的至圣先师的地位也在这些尊封中确立下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但凡读过《孔子的故事》一书的人,都会情不自禁的对孔子发出由衷的赞叹,深深的敬佩这位博学多才的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出现了这么一位伟大人物感到无比骄傲。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博学多才的人主要来自于他谦虚好学的美德。孔子曾说过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 知 也 。"意思是:懂就懂,不懂就不要装懂,这才是聪明。孔子就是抱着这样的学习态度,虚心向他人学习,以此来充实自己,是自己成为一个聪明的人。当他取得了成绩后,仍没有满足,继续向别人请教,从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孔子这种精神对于后人也是一种鞭策,是我这个与他相隔2500多年的学生受到了深刻的启迪。我这个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有问题不善于问,久而久之便养成了粗心的毛病,粗心也常使我深受其害,因为它,我失去了很多的满分的机会,丢三落四,还闹出了不少笑话。例如,把太阳写成大阳,把996写成699,把生鸡蛋当成熟鸡蛋,不过现在好在读了《孔子的故事》使我学会了不耻下问。

孔子之所以能为人类的文明作出贡献,都来自与他勤学苦读。孔子虽出身贫寒,很早就失去了父亲,他过早的就担当起拉生活的重担,然而他没有被困难压倒,而是更加刻苦的学习。艰苦的环境磨练了他的意志,坚辛的劳动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孔子终于成了一位举世闻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我从孔子勤学苦读的一生中体会到: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发奋努力,那麽压力就会变成动力。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