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节气的来历

我要知道二十四节气中每个节气的来历,请详细点。

24节气的由来 据悉,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1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1天为夏至,最长的1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到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24节气的概念。 在古代,1年分为12个月纪,每个月纪有2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后人就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24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季节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5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雨水、谷雨、小雪、大雪4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3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零摄氏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4-26
我国古代人民早在周朝和春秋时就会用土圭观测日影,而定冬夏、冬至、春分、秋分,把一年中土圭影最长的一天,也即是太阳在它在路线上移到最南方的一天,叫冬至。把土圭影子最短的一天,也就是太阳在他路线上移到最北的一天,叫做夏至。把由冬至到夏至土圭影不长不短的一天(约是土圭影子最长一天和最短一天的平均值),也就是太阳由南向北移到直射赤道上的一天,叫做春分。把由夏至到冬至土圭影不长不短的一天,也就是太阳由北向南移到赤道上的那一天,叫秋分。后来又在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冬至、夏至)中间,增加了其他节气,总计一年分二十四节气。所以节气实际上是指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将黄道分成24等分。每等分占黄经15度。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反映了天文、气候、农业和物候等自然现象。如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冬至、夏至)、四立(立冬、立夏、立秋、立春)反映四季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变化;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反映雨量变化;惊蛰、清明、小满、忙种反映物候现象。所以二十四节气对我国农村开展农事活动有广泛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