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颂,字子雅,广陵人这篇原文带翻译

如题所述

刘颂字子雅,广陵人,刘家世代为名门望族。刘颂年少时就能明辨事理,被当时的人称颂。推举他为孝廉、秀才,他都不去任职。魏文帝任命他为相府属官,奉命出使蜀地。当时蜀地刚刚平定,百姓饥饿,土地荒芜,刘颂上表请求救济,不等朝廷答复就实行赈灾措施,因此被除去官职。
晋武帝即位,任命刘颂为尚书三公郎,(让他)主持法律法令,申昭冤案。刘颂逐渐升任中书侍郎。咸宁年间,皇帝下诏令让刘颂与散骑郎白褒巡视荆、扬地区,因为奉行使命合乎圣意,刘颂转任黄门郎。当时尚书令史扈寅无罪入狱,皇帝下诏让刘颂核查,刘颂据理争论说扈寅无罪。扈寅于是得以免罪,当时的人把刘颂与张释之并论。刘颂在职六年,号称公平。恰逢晋灭了吴国将领们竞相争功,朝廷派遣刘颂核查此事。皇帝认为刘颂执法不公,将其降为京兆太守,刘颂还没上任,又转任河内。刘颂临出发前,上奏利国的事情,多被采纳。各郡界内多由公家设置水碓堵塞水流,反而成为灾害,刘颂上表请求拆毁这些水碓,百姓因此获得了便利。不久刘颂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丧期满后,刘颂任淮南相。在任期间为人严肃,很有政绩。过去修筑芍陂,一年动用数万人。豪强乘机侵吞兼并土地,孤弱贫困的人失去了田地,刘颂让老幼一齐努力,按照功劳分地,百姓都歌颂他平正仁惠。
元康初年,刘颂跟随淮南王司马允到朝廷。正遇上诛杀杨骏,刘颂驻兵守卫宫殿。当天夜里,皇帝下诏任命刘颂为三公尚书。刘颂又上书议论律令方面的事情,受到当时舆论的称赞。不久以后,刘颂转任吏部尚书,他设立考核官员的九班制度,想使百官任职很少改任,以便考查他们是否有能力,明确对他们的赏罚。当时贾、郭两家把持朝政,做官的想迅速得到升迁,这一制度最终没有施行。 等到赵王司马伦杀害了张华,刘颂哭得很悲痛。他听说张华的儿子逃脱了,高兴地说:“茂先,你还有后啊!”司马伦的党羽张林听说了此事,大怒,但惧怕刘颂会主持正义因而不能暗害张华的儿子。孙秀等人推崇司马伦的功绩,奏请给他加九锡,百官不敢提出异议。唯有刘颂说:“过去汉帝给魏武帝(曹操)加九锡,魏帝给晋太祖(司马昭)加九锡,都是当时的特殊运用,不能当通例推行。给赵王加九锡的建议,请不要施行。”于是任命刘颂为光禄大夫,让别人从他门前过都必须下马。不久刘颂病逝,皇帝派人去吊唁祭祀,赐给他二十万钱、一套朝服,赠谥号为贞。
当初,刘颂把女儿嫁给临淮人陈矫。陈矫本是刘家的后代,与刘颂是近亲,由他姑姑家收养,改姓陈。保守正直的本家友人规劝刘颂,刘颂说:“舜以后姚、虞、陈、田等姓本是同宗而世世通婚,礼法与刑律都不禁止。现在我家这件事也是一样的道理,通婚是可以的。”
史臣说,子雅年轻时就在朝做官,竭尽忠诚努力为国。到元康年间,乱臣贼子把持朝政,朝廷上下震惊恐惧。刘颂在这时,仍忠直不屈,痛哭张公之无罪,拒绝给赵王加九锡,即使古代的耿直名臣,谁又能做到如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3-05
刘颂,字子雅,广陵人,世为名族.颂少能辨物理,为时人所称。察孝廉,举秀才,皆不就。文帝辟为相府掾,奉使于蜀。时蜀新平,人饥土荒,颂表求振贷,不待报而行,由是除名。 武帝践阼,拜尚书三公郎,典科律,申冤讼。累迁中书侍郎。咸宁中,诏颂与散骑郎白褒巡抚荆、扬,以奉使称旨,转黄门郎。时尚书令史扈寅非罪下狱,诏使考竟,颂执据无罪,寅遂得免,时人以颂比张释之。在职六年,号为详平。会灭吴,诸将争功,遣颂校其事,帝以颂持法失理,左迁京兆太守,不行,转任河内。临发,上便宜,多所纳用。郡界多公主水碓,遏塞流水,转为浸害,颂表罢之,百姓获其便利。寻以母忧去职。服阕,除淮南相。在官严整,甚有政绩。旧修芍陂,年用数万人,豪强兼并,孤贫失业,颂使大小戮力,计功受分,百姓歌其平惠。 元康初,从准南王允入朝。会诛杨骏,颂屯卫殿中,其夜,诏以颂为三公尚书。又上疏论律令事,为时论所美。久之,转吏部尚书,建九班之制,欲令百官居职希迁,考课能否,明其赏罚。贾郭专朝,仕者欲速,竟不施行。 及赵王伦之害张华也,颂哭之甚恸。闻华子得逃,喜曰:“茂先,卿尚有种也!”伦党张林闻之,大怒,惮颂持正而不能害也。孙秀等推崇伦功,宜加九锡,百僚莫敢异议。颂独曰:“昔汉之锡魏,魏之锡晋,皆一时之用,非可通行。九锡之议,请无所施。于是以颂为光禄大夫,门施行马。寻病卒,使使者吊祭,赐钱二十万、朝服一具,谥曰贞。 初,颂嫁女临淮陈矫,矫本刘氏子,与颂近亲,出养于姑,改姓陈氏。中正刘友讥之,颂曰:“舜后姚虞、陈田本同根系,而世皆为婚,礼律不禁。今与此同义,为婚可也。 史臣曰:子雅束发登朝,竭诚奉国,逮元康之间,贼臣专命,举朝战栗,苟避菹醢;颂以此时,忠鲠不挠,哭张公之非罪,拒赵王之妄锡,虽古遗直,何以尚兹。
翻译:刘颂字子雅,广陵人。刘家世代为名门望族。刘颂年少时就能辨明事理,受到当世的称颂。(官府)推举他为孝廉、秀才,他都没有接受。晋文帝任命他为相府署官,奉命出使蜀地。当时蜀地刚刚平定,百姓饥饿,土地荒芜。刘颂上表请求救济百姓,不等到朝廷答复就实行救灾措施,因此被除去官职。  晋武帝即位,任命刘颂为尚书三公郎,(让他)主持法律法令,申昭冤案。刘颂逐渐升迁为中书侍郎。咸宁年间,皇帝下诏令让刘颂与散骑郎白褒巡视荆、扬一带,因为奉行使命合乎圣意,转任黄门郎。升为议郎,代理廷尉。当时尚书令史扈寅无罪被投入间狱,皇帝下诏让刘颂核查,刘颂据理争论说扈寅无罪,扈寅于是得以免罪,当时的人把刘颂与张释之相提并论。在任六年,号称公平。恰逢晋灭了吴国,将领们竞相争功,皇帝派刘颂核查此事。皇帝认为刘颂执法不公,降为京兆太守,刘颂没有上任,转任河内。临行前,上奏利国利民之事,多被皇帝采纳。郡界内有官府设置的水碓,堵塞流水,反而成为灾害。刘颂上表请求拆除这些水碓,百姓因此获得了便利。不久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丧期满后,被任命为淮南相。在任时为人很严肃,很有政绩。过去修筑芍陂,一年动用数万人,豪强乘机侵吞兼并土地,孤弱贫困的人失去了产业。刘颂使老幼一齐努力,按照功劳分地,百姓歌颂他的公平仁惠。  元康初年,刘颂跟从淮南王司马允进入朝廷。遇上诛杀杨骏,刘颂驻兵守护宫殿,当天夜里,皇帝下诏任命刘颂为三公尚书。刘颂又上疏议论律令方面的事情,被当时舆论赞美。很久以后,转任吏部尚书,设立考核官员的九班制度,想让百官任职很少改任,以便考查他们是否有能力,明确对他们的赏罚。贾、郭两人把持朝政,做官的想迅速得到提升,最终没有得到施行。  等到赵王司马伦杀害了张华,刘颂哭得很悲痛。刘颂听说张华的儿子得以逃脱,高兴地说:“茂先,你还有后啊!”司马伦的同党张林听说后,大怒,但是由于害怕刘颂主持正义而不敢暗害张华的儿子。孙秀等人推崇司马伦的功劳,奏请为他加九锡,百官不敢提出异议。只有刘颂说:“过去汉朝给魏武帝(加九锡),魏帝给晋太祖加九锡,都是当时的特殊运用,不能当通例推行。给赵王加九锡的建议,请不要施行。”于是任命刘颂为光禄大夫,别人从他家门过者,都必须下马。不久因病而死,皇帝派人去吊唁祭祀,赐给他二十万钱、一套朝服,赠谥号为贞。  当初,刘颂把女儿嫁给临淮的陈矫,陈矫本是刘氏的儿子,与刘颂是近亲,由姑母收养,改为姓陈。中正刘友讥讽他,刘颂曰:“舜以后姚、虞、陈、田本是同宗,而世世通婚,礼法和刑律都不禁止。现在我家的事与此同样道理,通婚是完全可以的。”刘友正要奏报皇帝,被陈骞所制止,所以没有弹劾刘颂。  史臣说:子雅年轻时就在朝中为官,竭尽忠诚努力为国。到了元康年间,乱贼臣子把持朝政,朝廷上下震惊恐惧。刘颂在这时,仍忠直不屈,痛哭张公无罪,拒绝给赵王加九锡,即使是古代的耿直名臣,谁能做到如此?
第2个回答  2014-03-05
刘颂字子雅广陵人刘家世代为名门望族。刘颂年少时就能明辨事理被当时的人称颂。推举他为孝廉、秀才他都不去任职。魏文帝任命他为相府属官奉命出使蜀地。当时蜀地刚刚平定百姓饥饿土地荒芜刘颂上表请求救济不等朝廷答复就实行赈灾措施因此被除去官职。晋武帝即位任命刘颂为尚书三公郎(让他)主持法律法令申昭冤案。刘颂逐渐升任中书侍郎。咸宁年间皇帝下诏令让刘颂与散骑郎白褒巡视荆、扬地区因为奉行使命合乎圣意刘颂转任黄门郎。当时尚书令史扈寅无罪入狱皇帝下诏让刘颂核查刘颂据理争论说扈寅无罪扈寅于是得以免罪当时的人把刘颂与张释之并论。刘颂在职六年号称公平。恰逢晋灭了吴国将领们竞相争功朝廷派遣刘颂核查此事。皇帝认为刘颂执法不公将其降为京兆太守刘颂还没上任又转任河内。刘颂临出发前上奏利国的事情多被采纳。各郡界内多由公家设置水碓堵塞水流反而成为灾害刘颂上表请求拆毁这些水碓百姓因此获得了便利。不久刘颂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丧期满后刘颂任淮南相。在任期间为人严肃很有政绩。过去修筑芍陂一年动用数万人豪强乘机侵吞兼并土地孤弱贫困的人失去了田地刘颂让老幼一齐努力按照功劳分地百姓都歌颂他平正仁惠。 元康初年刘颂跟随淮南王司马允到朝廷。正遇上诛杀杨骏刘颂驻兵守卫宫殿当天夜里皇帝下诏任命刘颂为三公尚书。刘颂又上书议论律令方面的事情受到当时舆论的称赞...很久以后刘颂转任吏部尚书他设立考核官员的九班制度想使百官任职很少改任以便考查他们是否有能力明确对他们的赏罚。当时贾、郭两家把持朝政做官的想迅速得到升迁这一制度最终没有施行。 等到赵王司马伦杀害了张华刘颂哭得很悲痛。他听说张华的儿子逃脱了高兴地说“茂先你还有后啊!”司马伦的党羽张林听说了此事大怒但惧怕刘颂会主持正义因而不能暗害张华的儿子。孙秀等人推崇司马伦的功绩奏请给他加九锡百官不敢提出异议唯有刘颂说“过去汉帝给魏武帝(曹操)加九锡魏帝给晋太祖(司马昭)加九锡都是当时的特殊运用不能当通例推行。给赵王加九锡的建议请不要施行。"于是任命刘颂为光禄大夫让别人从他门前过都必须下马。不久刘颂病逝皇帝派人去吊唁祭祀赐给他二十万钱、一套朝服赠谥号为贞。 当初刘颂把女儿嫁给临淮人陈矫陈矫本是刘家的后代与刘颂是近亲由他姑姑家收养改姓陈。保守正直的本家友人规劝刘颂刘颂说“舜以后姚、虞、陈、田等姓本是同宗而世世通婚礼法与刑律都不禁止。现在我家这件事也是一样的道理通婚是可以的。 史臣说子雅年轻时就在朝做官竭尽忠诚努力为国。到元康年间乱臣贼子把持朝政朝廷上下震惊恐惧。刘颂在这时仍忠直不屈痛哭张公之无罪拒绝给赵王加九锡即使古代的耿直名臣谁能做到如此?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