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粥而食的是谁。范仲淹还是欧阳修

如题所述

【拼音】 huà zhōu ér shí

【近义词】划粥割齑 huà zhōu gē jī

白话典故

范仲淹小时候是个贫穷的孩子,他两岁的时候父亲逝世,为了生活,母亲再嫁带他到了朱家。朱家没钱给范仲淹读书,范仲淹就一个人来到一所寺院,一边干活,一边苦读。常常读到夜深。有点儿困了,就用冷水洗脸。最让他觉得为难的就是每天的饭菜,不要说好吃的饭菜,就连吃饱也很不轻易。他天天只好煮一碗粥,等到冷凝的时候,分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就用咸菜来下肚子。

一天,一位同学来探访范仲淹,那位同窗是官宦弟子,家中很富有。看见范仲淹生活那么艰苦,学习却那么用功,文句清晰流利心里很是激动,回家告知了父亲,而后同学就叫父亲去给范仲淹送好饭好菜。

过了些天,那位同学又去看望范仲淹,发现给范仲淹的饭菜却放在地上原地不动,都快发霉了。于是,那位同学就责备道:“正人不吃君子送来的食品,你不吃这些食物,岂非你瞧不起我?”范仲淹表示歉意,说:“我当初吃粥已经吃习惯了,我怕吃了你的饭菜,吃不下这些稀粥了。”那位同学听了范仲淹的话,对范仲淹更加钦佩了。

范仲淹就是这样从小立志,划粥而食的,靠着这种精力,范仲淹终于当上了宋代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写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1-25
你好。划粥而食,典故。描写的是北宋范仲淹勤学苦读的故事,最终成为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现在人们一般用此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在坚苦奋斗不止的精神。
第2个回答  2019-10-14
范仲淹年幼时家境贫寒,无法上学,但他读书心切,只好到寺院的一间僧房中去读书。?

在寺庙读书期间,他将自己关在屋内,足不出户,手不释卷,常常读书通宵达旦。

由于家贫,他的生活十分艰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二块,晚上再吃二块,这就是“划粥”。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这就是“断齑”。生活如此艰苦,但他毫无怨言,专心于自己的读书学习。“断齑划粥”的典故即由此而来。

范仲淹的艰苦生活,被当地留守官的儿子知道后,深为同情,便从家里送来了好菜好饭,范仲淹表示感谢,收下了饭菜。

几天之后,留守的儿子来看范仲淹之时,看见自己送给他的饭菜还在那里,都已经坏了,大惑不解。范仲淹解释说:“您赠我好饭菜,实在感激不尽,但我平时吃稀粥惯了,并不觉得怎样苦。现在我如果贪食这些东西,吃好的食物惯了,我将来怎么办呢?”

留守的儿子回家后,将范仲淹的话如实告诉了他父亲。他父亲夸奖说:“真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日后必定大有作为呀!”

这样的日子,范仲淹一过就是三年。正是凭着“断齑划粥”这股苦读的劲头,他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第3个回答  2015-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