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滇中引水工程示意图,分析缺水的原因

如题所述

(1) 滇中是云南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该区是国家面向东南亚开发开放的桥头堡,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从表1 中可以看出,滇中区域人口集中、经济发展十分活跃,是云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但水资源短缺。虽然滇中引水工程受水区面积仅占滇中全部面积的38%,但人口比例达到59%,地区产值比例更达到75%,受水区所包括的昆明、大理、楚雄、玉溪、红河等城市群是滇中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目前,受水区人均水资源量仅690m3,约占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 /3,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 /10。
(2) 滇中降雨少且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极不匹配。滇中地处云贵高原及四大水系分水岭,约92%面积为山区,8%为平坝,其外围受横断山脉、哀牢山脉及乌蒙山包围,使孟加拉湾和南海北上抬升的暖湿水气在到达该区域前已纷纷下沉,产生焚风效应,致使滇中空气更为干燥,降雨少且时空分布不均。

滇中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为600 ~ 900 mm,而水面蒸发量为1 400 ~ 2 000 mm,干旱指数大于2.0。宾川、祥云等地多年平均径流深25 ~ 50 mm,蒙自、安宁、呈贡等地也仅100 mm左右,为 常年性干旱缺水区。
滇中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空间看,西北多,东南少; 山区多,河谷、坝区少; 四周多,中间少; 坝子越大降雨越少。宾川、祥云、元谋光热资源好,但人均水资源仅139 ~ 560 m3,亩均242 ~ 531 m3。时间上,降雨集中在汛期。滇中多年平均263 亿m3 水资源量中,汛期6~ 9 月约200 亿m3,约占总量的75%。降雨及径流时空分布不均,加大了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
受地形限制,滇中区内人口及经济活动主要聚集在仅占总面积约8% 的平坝区,而这些平坝大部分又位于四大水系的一、二级支流上,源短流少,水土资源极不匹配。滇中主要经济区存在资源性缺水。
(3) 本区水资源开发程度高,进一步开发利用困难,大范围看,存在工程性缺水。滇中主要经济区现状水资源利用程度已达52%,其中滇池流域利用率达88%,泸江47%,龙川江37%,达旦河39%。
截至2008 年,滇中仅建成5 座大型水库,由于缺乏修建大型水库所必需的库容条件和来水条件,其余均为中小型水库。昆明市所在的滇池流域,除本区水源已开发殆尽以外,还建成了掌鸠河、清水海引水工程及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昆明缺水矛盾,但都因在中小支流上引水,水量少,远不能满足昆明市长远发展需要。滇中迫切需要从区外水资源丰富的河流引水,建设骨干水利工程。综上,滇中存在工程性缺水。
(4) 缺水给滇中经济社会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存在水质性缺水。随着滇中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生活和工业用水增长迅速,城市用水挤占农业和环境用水的情况严重。南盘江、龙川江、泸江已发生过多次断流,截至2013 年2 月底,杞麓湖水量不足常年的1 /3,异龙湖不足1 /5,两湖湖面大面积萎缩,阳宗海水位下降5.29 m。因缺乏必要的生态用水,河流、湖泊水质恶化,滇池、杞麓湖、异龙湖水质均为劣Ⅴ类。水质污染导致区内可利用的水量进一步减少,存在水质性缺水。
(5) 滇中地区实施区外调水十分必要。水资源供需分析表明,现状2008 年受水区缺水16.84 亿m3。在充分节水、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以及对区内水资源进一步挖潜条件下,规划水平年受水区生产、生活仍缺水28.91 亿m3,如考虑湖泊补水,缺水量则达37.73 亿m3。缺水量大,而区内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很高,实施区外调水十分必要。
综上所述,滇中地区是资源性、工程性、水质性缺水共存的地区,区内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迫切需要实施区外引水。实施滇中引水工程,可支撑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幅度提高城镇生活、工业供水保证率;增加农业有效灌溉面积。引水后,可利用当地大、中水库下泄河道生态基流,并可利用滇中引水工程总干渠空闲容量向滇池、杞麓湖、异龙湖补水近5 亿m3,有利于受水区河流及高原湖泊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3-02
(1) 滇中是云南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该区是国家面向东南亚开发开放的桥头堡,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从表1 中可以看出,滇中区域人口集中、经济发展十分活跃,是云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但水资源短缺。虽然滇中引水工程受水区面积仅占滇中全部面积的38%,但人口比例达到59%,地区产值比例更达到75%,受水区所包括的昆明、大理、楚雄、玉溪、红河等城市群是滇中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目前,受水区人均水资源量仅690m3,约占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 /3,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 /10。
(2) 滇中降雨少且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极不匹配。滇中地处云贵高原及四大水系分水岭,约92%面积为山区,8%为平坝,其外围受横断山脉、哀牢山脉及乌蒙山包围,使孟加拉湾和南海北上抬升的暖湿水气在到达该区域前已纷纷下沉,产生焚风效应,致使滇中空气更为干燥,降雨少且时空分布不均。

滇中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为600 ~ 900 mm,而水面蒸发量为1 400 ~ 2 000 mm,干旱指数大于2.0。宾川、祥云等地多年平均径流深25 ~ 50 mm,蒙自、安宁、呈贡等地也仅100 mm左右,为常年性干旱缺水区。
滇中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空间看,西北多,东南少; 山区多,河谷、坝区少; 四周多,中间少; 坝子越大降雨越少。宾川、祥云、元谋光热资源好,但人均水资源仅139 ~ 560 m3,亩均242 ~ 531 m3。时间上,降雨集中在汛期。滇中多年平均263 亿m3 水资源量中,汛期6~ 9 月约200 亿m3,约占总量的75%。降雨及径流时空分布不均,加大了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
受地形限制,滇中区内人口及经济活动主要聚集在仅占总面积约8% 的平坝区,而这些平坝大部分又位于四大水系的一、二级支流上,源短流少,水土资源极不匹配。滇中主要经济区存在资源性缺水。
(3) 本区水资源开发程度高,进一步开发利用困难,大范围看,存在工程性缺水。滇中主要经济区现状水资源利用程度已达52%,其中滇池流域利用率达88%,泸江47%,龙川江37%,达旦河39%。
截至2008 年,滇中仅建成5 座大型水库,由于缺乏修建大型水库所必需的库容条件和来水条件,其余均为中小型水库。昆明市所在的滇池流域,除本区水源已开发殆尽以外,还建成了掌鸠河、清水海引水工程及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昆明缺水矛盾,但都因在中小支流上引水,水量少,远不能满足昆明市长远发展需要。滇中迫切需要从区外水资源丰富的河流引水,建设骨干水利工程。综上,滇中存在工程性缺水。
(4) 缺水给滇中经济社会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存在水质性缺水。随着滇中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生活和工业用水增长迅速,城市用水挤占农业和环境用水的情况严重。南盘江、龙川江、泸江已发生过多次断流,截至2013 年2 月底,杞麓湖水量不足常年的1 /3,异龙湖不足1 /5,两湖湖面大面积萎缩,阳宗海水位下降5.29 m。因缺乏必要的生态用水,河流、湖泊水质恶化,滇池、杞麓湖、异龙湖水质均为劣Ⅴ类。水质污染导致区内可利用的水量进一步减少,存在水质性缺水。
(5) 滇中地区实施区外调水十分必要。水资源供需分析表明,现状2008 年受水区缺水16.84 亿m3。在充分节水、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以及对区内水资源进一步挖潜条件下,规划水平年受水区生产、生活仍缺水28.91 亿m3,如考虑湖泊补水,缺水量则达37.73 亿m3。缺水量大,而区内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很高,实施区外调水十分必要。
综上所述,滇中地区是资源性、工程性、水质性缺水共存的地区,区内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迫切需要实施区外引水。实施滇中引水工程,可支撑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幅度提高城镇生活、工业供水保证率;增加农业有效灌溉面积。引水后,可利用当地大、中水库下泄河道生态基流,并可利用滇中引水工程总干渠空闲容量向滇池、杞麓湖、异龙湖补水近5 亿m3,有利于受水区河流及高原湖泊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
作者简介:瞿霜菊,女,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长江流域水资源规划工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