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出一首诗押韵了?

求教办法,虽一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但始终看不出押韵押在了哪里?有人说押在尾句,可我看不出来啊。最好有例句解说。

  押韵,又作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

  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这就是诗词的押韵。一般格律诗,是看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是否都是用的同一个韵母或相近的字,如果是,这首诗就是押韵的。如果不是,就不是押韵的。
  对于现代诗,一般也是看句末的最后一个字,是否使用了同一个韵母,如果使用了,就是韵诗。有的现代诗没有韵,也有的现代诗有多个韵。
  所谓押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
  所谓韵部,就是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2
所谓押韵,用现代语言解释,是指诗词每句最后一个字,应为用一韵母或发声相近的韵母(邻音)。
诗词押韵的规则一般是一、二、四、六、 八句(或 二、四、六、 八句) 押韵。以一首五言绝对为例。
锄禾日当午(wu),
汗滴禾下土(tu)。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幸苦(ku)。
上面诗中的一二四句的最后一字的声母都是u。午、土、苦,这就是押韵。追答

“……应为同一韵母……”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11-09
  押韵,又作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
  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
  所谓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
  所谓韵部,就是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
  同一韵部内的字都为同韵字。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对于押韵的限制多与少、严与宽的不同而已。这也是诗歌同其它文学体裁的最大分别。比较常用的是【108部平水韵】。
  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近体诗为了使声调和谐、容易记忆,对于押韵十分讲究。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颁布的专门指导押韵的书,如《唐韵》、《广韵》、《礼部韵略》、《佩文诗韵》、《诗韵集成》、《诗韵合壁》等,以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韵略》最为流行,即世人所谓之【108部平水韵】。
  但是,需要明白,并不值得为迁就押韵而破坏诗句的自然,除非是参加科举,否则即使偶尔一两句出韵,古人也是允许的。
  古体诗押韵较为宽松,可以换韵,可以押邻韵。
  近体诗押韵有较严格的规定,总结如下:【首句可押可不押,下句必押平声韵】。但仍有例外情况,如柳宗元的《江雪》。
  偶句押韵
  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首句均可以押韵或不押韵。
  押平声韵
  近体诗为了声韵和谐,一般押平声韵,大多数近体诗(即唐及以后的诗,唐以前的叫古体诗)也遵守这个要求。
  一韵到底
  原则上,近体诗中间不能换韵,尤其是在科考考场上的试帖诗、应制诗和限韵诗。但由于科考使用的《切韵》体系已经不完全符合唐代口语声韵,部分韵母已经合并或分离,更可能有诗人乡音难改,使用方音作诗,因而仍有在诗中更换为邻韵的作品。
  首韵借韵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原则上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应参杂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