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部典故?作者是为何人?

回答要详细,语言要简洁明了,直中要害。

“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意思是和他亲近相处时他不懂得谦逊有礼对别人,别人疏远他了,他又有怨恨。

出自《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作者为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

原文为: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译文:孔子说:“和那些内心阴险狡诈、卑鄙无耻的人是最难相处的,和他亲近相处时他不懂得谦逊有礼对别人,别人疏远他了,他又有怨恨。”

扩展资料

注释:

(1)小人:与君子相对。

(2)养:教养。

(3)孙:通”逊“,指谦逊。

背景:

孔子是在卫国之行后发现自己不仅被卫国君主欺骗了,还被卫国君主身边的小人仗势愚弄。孔子于是指责卫国君主听信身边小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孔子离开卫国之后,就发了感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论语·阳货篇》,介绍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对仁的进一步解释,还有关于为父母守丧三年问题,也谈到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等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14
出自《论语》,应为: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有怨。指一个人对他亲近了,他对你不尊重,疏远了则有怨言!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6-23
“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出自《论语·季氏篇》,是孔子的一句话,意思是“过于接近就会放肆,过于疏远就会埋怨”。
这句话的典故来源是孔子与学生陈司败的一段对话。陈司败问孔子:“鲁昭公懂得礼吗?”孔子说:“懂得。”陈司败反问:“鲁昭公懂得礼?鲁国一位大夫死,他的儿子不像样子,不吃任何东西,父母为他操劳,而不离开他。鲁国的君王没有一点君子的样子。冉求,你觉得怎么样?”冉求回答:“是的。”孔子退下后,陈司败生气地对冉求说:“冉求,君子学说磨掉他的刀刃,而弘道人(指孔子)却将刀刃削得很锋利。你可以背叛你的老师,来跟随我。”冉求说:“做不到。”陈司败说:“是因为他的智慧不足呢,还是因为他的勇气不足?”冉求说:“他的智慧是很足的,勇气则不够。”陈司败说:“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他真是个君子。”
这段典故中,孔子和冉求都被陈司败认为是君子,但陈司败认为孔子与冉求的距离太近,过于放肆,而冉求则认为自己与老师还有距离,需要更近一些。因此,“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句话成为了形容人际关系的一句经典话语,既不能太亲近,也不能太疏远,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该句话并未收录在《三字经》中。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12-14
近则不逊,远则怨。也就是说,对于女人和对孩子,你要是对他太好了,太宠爱了,他就对你不恭敬,不逊就是不恭敬,但是你要是不理她了,疏远了,又落埋怨,她就开始撒娇
出自<论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