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膏类产品上市是否比器械类产品容易

最好能够有充足的例证!!!!!!

上市要审查上市公司业绩、实力,达到规定标准才能上市。
盈利能力强,业绩好,有发展前景的是好公司。就有上市可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3-21
这个问题还是需要咨询证监会及证券机构相关人员更确切。一般非专业人员都没有正确可靠的答案。
第2个回答  2007-03-28
我国医疗行业上市融资面临的问题和认识误区
一 医疗行业上市需要妥善解决的政策问题

综合上述,中国医疗行业上市融资刚刚起步,既要有学习消化国外先进经验的过程,也有自身制度创新和体制重建问题。发展中国医疗行业问题,有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问题,也有产业发育、定位和推动问题。因此,是个必须全面重视的问题治理过程。在推动中国医疗行业上市融资操作中,有必要妥善解决如下问题:
1、国有医院的产权制度改革问题。在医院分类经营的过程中,我国国有医院进入一般性竞争领域里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按照国际化规则和国家社会公共问题应急机制构建要求,现在我国公立医院正处于从传统国有医院向现代医疗服务体系的转变时期。政府将逐步从医疗服务领域退出,同时在新体制和新机制基础上,大量组织国有资本重新建立全新的公共医疗机构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把社会化公共医疗卫生事业定位在社会医疗福利的公共产品提供上。为此,国有医院产权制度改革是上市融资必须解决的大问题。
2、解决医院分类管理不细化问题。国有医院产权制度改革政策没有失败,而是公立医疗机构运营机制存在市场化倾向。医疗产业化走的好,走的健康,关键是从体制上彻底解决医院的分类管理问题。作者认为,这是如何对医疗产业进行科学定位的关键问题,将社会事业和商业产业问题的边界问题说清楚、讲明白了,这些问题就好办了。
3、加快医疗行业发育的投资环境建设问题。抓紧医疗产业政策的法规与制度建设,形成有利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健康发展的产业格局是当务之急;同时还要在不影响国家经济安全性和维护社会化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功能的基础上,大量引入国外先进的管理和医疗技术、人才和充裕的资金,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迅速催生医疗产业化。
4、凸显医疗行业中介组织的社会化自律功能。要大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特别是吸取前段医疗体制改革的教训,把属于社会化中介组织功能从政府的主管部门中分离出来,归还给社会,在市场、医疗企业与政府之间架起畅通的桥梁,确保行业自律性成为医疗产业的经济伦理与行为准则。这样上市融资才有制度文化的保证。

二 医院上市需要克服的障碍

面对不断扩大的医疗消费市场,如果能通过上市而获得大量资金,来建设医疗网点、更新医疗设备、提高技术水平、扩大市场份额,对很多医院是求之不得的,众多民营医院更是饱受资本短缺之苦,十分盼望能上市融资,但医院上市存在重重阻拦,使医院与资本市场难于完全牵手。我们发现,中国医疗产业上市条件非常苛刻,上市的难度也非常大。需要逐步加以解决。

医保定点政策制约医院上市

按照规定,只有营利性的公司制医院才有上市的可能,尽管社会医疗保险机构不承认在选择定点医疗机构时对营利性医疗机构采取排斥态度,而根据目前的实际执行情况看,营利性医疗机构一般不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民营医院和外资医院长期被排斥在主流医疗消费市场之外。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城镇患者大部分都希望通过医保,而不是自己掏腰包看病,这意味享受医疗保险的病人不能到这些营利性医院就诊,因此营利性医院比非营利性医院就要白白少一大批稳定的病员。(现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不包括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说法不能得到社会福利部门的证实)。另外,商业医疗保险机构也要求医院的诊疗价格尽可能便宜,许多高标准服务、高标准收费的营利性医院因此也很难占据商业医疗保险市场,(从目前各地实际情况看,营利性医院的大多数并没有实行高标准服务、高标准收费。所谓营利性医院实行高标准服务、高标准收费是一些人的假设)。在目前的医疗市场下,缺少这两类主要消费群体,对医院的收入甚至生存都会出现压力,在生存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的时候,医院首先考虑的自然是生存而非发展。正因如此,在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时候,一些医院即使符合申报营利性医院条件,也由于担心失去医保病人而申报非营利性医院,甚至包括一些民营医院,也申报非营利性医院。占绝大多数的大型医院是非营利性医院,而非营利性医院是不可能上市的,主流医疗机构不能上市,医院产业与资本市场的牵手还有待时日。

政府保护伞下公立医院垄断,危机意识不足,缺乏上市热情

公立大医院在规模实力、技术水平、盈利能力、规范性上都最有上市条件,由于在一个地区的医疗消费往往具有相对垄断特征,在地、县一级的病人主要集中在1、2家较大规模的医院,在省会以上城市的市场份额则集中在为数不多的三级甲等医院,造成这种情况是政府对公立大医院的保护政策,竞争对手难以进入医疗市场。也因为区或区以下医疗机构的人员技术水平、设备条件相对比较差,吸引不了病人,而公立大医院因良好的品牌效益,吸引地区甚至全国的就诊者,以至业务量饱满甚至超负荷运转,如北京的协和医院、同仁医院、上海的瑞金医院、长海医院等都经常出现“半夜排队挂号看病”甚至黄牛倒卖挂号的现象,这些大医院即使没有医保定点也基本不用担心生存问题,但由于医疗制度改革的滞后,医院要摆脱卫生部门这个总院长的管理,成为真正市场化运作的,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经济法人,还存在许多障碍,暂时的好日子也让许多医院缺乏进取心,医院对通过上市求发展能否一帆风顺也存在顾虑,诸多因素影响了医院的上市热情。

有意上市的医院因条件不足受到限制

最希望上市的应该是民营医院,我们有400多家民营医院,但大多是从个体诊所发展起来的,业务基本以各类专科、中医或民族医院为主,大多规模偏小、技术水平低、医疗设备落后、盈利能力弱、管理不规范,虽然有强烈的融资要求,但不能满足目前在主板上市的公司规模、治理结构、管理机制、盈利能力等基本条件。即使是投资45000万元的三九医院和投资70000万元的西安高新医院,由于医院成立不久,要在原有的医疗市场分一杯羹,并达到一定的盈利能力,也需要长期的积累,而目前盈利能力的不足也使医院短期内直接上市受到限制。

医疗市场改革滞后削弱上市优势

由于政府从有效控制医保市场的角度,倾向于扶持国有非营利性医院,即使一些营利性医院有资金和规模实力,在市场开拓上也很难有作为,如上市公司万杰高科原打算在北京、西安、青岛等地开办医院,但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等影响,异地拓展医疗服务很不顺利,除北京万杰医院开业外,西安医院的股权大部分都已转让,青岛万杰医院的开业更是未知数。企业上市的最大优势是可以获得大量资金来开拓市场,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如果医疗市场还没有开放到一定程度,即使有资金也未必能占有市场,没有市场也意味没有利润,而市场投资者对企业的盈利压力却是实实在在的,这也迫使医院管理者不能不充分考虑上市的利弊和自身的利益。

三 海外朋友促进内地医疗机构香港上市及融资

2003年,由香港上市服务中心举办的《中国医院改制院长香港论坛暨推介会》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隆重举行。据悉,这次国际研讨会主要探讨通过更好地利用香港国际化医疗投融资的资本市场,来促进内地医疗机构香港上市及融资,并推进内地医疗卫生体制的市场化改革。

投融资改革成关键

中国内地医疗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如何较好地推进医院体制改革。为了体现保护广大群众基本医疗保障的公平原则,国家应该直接投资并开办部分公立医院,如区域性的
综合性医院等。政府在医疗服务市场中保持一定数量的公立医院,其目的是认为他们可以起到平抑医疗服务市场价格、引导私立医院的经营行为等作用。

在此前提下,国家将从部分公立医院中"退出"。据了解,目前我国医院90%以上的资源集中在公立医院。那么,国家如何退出?解决公立医院的产权明晰问题是关键。

国家卫生部原副部长及现中华医学学会会长曹泽毅在会上指出,一种方式是实行"国有民营"的改革,即对部分公立医院实行"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改革;另一种方式是对部分公立医院实行股份制改造,引进其他战略投资者,国有的股权可以以债权方式退出。通过上述方式的改制,将部分公立医院转制为非盈利性或盈利性医院。与此同时,公立医院的体制改革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除了税收政策优惠、社会保障及人事制度改革外,投融资改革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与会的香港专家也认为,投融资改革首先涉及到如何解决融资问题。一方面,在政府重点支持的部分非盈利性的公立医院,国家应在财政上予以支持,实行预算财务、发行非盈利性医疗机构的免税债券及政府贴息贷款等融资方式;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政策支持,来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医院体制改革中,实现公立医院的产权改革与并购重组,为外资和内地民营资本进入内地医院创造条件。内地医院投融资改革需要获得资本市场的有力支持,香港作为一个国际性金融中心,其资本市场可以为内地医院投融资改革提供一个解决融资问题的强势平台。

上市条件基本具备

与会的内地医院代表纷纷表示,他们参与本次国际性会议的目的是想吸取香港地区及国际上公立医院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吸引中外资本以合资或合作的方式来参与内地医院的产权改革,通过对医院的并购重组来完成转制,并在此基础上,积极酝酿并计划在香港市场上市融资。

霍布金斯大学医院国际亚太执行总裁奇尔帕表示,霍布金斯大学医院也非常看好中国内地医疗服务市场的发展前景。其主要原因是目前中国人均医疗消费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非常低,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内地居民对医疗服务的支出将呈现上升的趋势,中国内地的医疗服务市场也会以更高的速度增长。

英国投资银行代表雷亚则更加直接地认为,医院等医疗机构要进行融资,最好的选择是上市。与此同时,私人资本已经认识到投资医院等医疗机构要比投资基金和银行等回报率来得更高,所以他们为私人资本对医疗机构的融资计划安排已经占到其全部融资比重的10%-15%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医疗机构在吸引私人资本的融资计划方面做得非常成功。所以,他鼓励中国内地医院等医疗机构到伦敦等资本市场上去上市。

内地医院改制所创造的巨大市场机会,也吸引了香港投资界的关注。一位香港投资界专业人士畅言,国际医疗机构等外国资本和国内民营企业等国内资本参与内地非赢利性医院等医疗机构的改制,通过收购兼并、资产重组等方式与现有内地医院进行合作或合资,来整合内地医院的丰富资源,内地医院的市场化改革所显现的最佳投资机会也必将来临。

随着部分内地医院的改制完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医院的投资价值也逐步体现,而部分内地医院也已基本上具备了上市融资的条件。香港作为最为贴近内地的金融市场,H股和香港创业版市场良好的示范效应,也必然会吸引更多内地医院到香港上市融资。同样,香港市场也非常看好内地医疗服务市场未来惊人的增长速度,巨大的市场容量及高速增长速度,使香港市场更期待内地医院企业到香港上市。

四 我国医疗行业商机巨大须防三大误区

入世以来,一些上市公司凭着敏锐的市场触觉,开始加大对医疗服务行业的投资力度,如望春花(600645)、金陵药业(000919)就发布公告称将筹建或控股医院。还有不少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也
有意进入医疗服务行业。这股投资医疗服务产业潮流的出现,说明许多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都看到了我国医疗服务行业的良好发展态势和巨大投资机遇。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这股投资浪潮还存在一定问题,尤其是一些投资者没有看到我国医疗服务业的特殊性,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如果在不具备产业经营的条件和能力的情况下,盲目投资医疗服务行业,将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

误区之一:只要聘请专业医疗人才就能经营好医院

医疗服务行业专业性很强,具有不可替代性。对一般投资者而言,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不易作出准确的投资判断,因而常被所谓的医疗专家的意见所误导。这类医疗专家往往只精通医疗技术,而不熟悉市场规则,因而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大牌名医,只希望投资者投入巨资引进尖端设备,希望投资人为其搭建一个施展技术才华的平台,而忽视成本和投资收益率,甚至没有投资回报的概念。如果完全听这些专家的话,十次决策会有九次是错误的。而在资本市场上,有的上市公司热衷于资本运作而忽视医院是否盈利,只是把医疗服务产业的概念在市场上炒热,从投资者手中圈到钱即达到目的。有的医院长期亏损甚至已经停业,而公司股票却照炒不误。业内人士对这种风险看得是很清楚的,如果一意孤行,后果不堪设想,最终打破的将是医疗服务产业化的发展秩序。
要规避投资风险,关键要有一支优秀的职业化医院管理团队,要有一个好的制度安排来激励职业经理人发挥经营管理才干,创造良好的经营业绩。同时还要加强对职业经理人的监督。启用能人是选择院长的一个好办法。但每个人的能力有限,而组建一个管理团队,实行总经理领导下的部门总监专业分工负责制比较好。凤凰医院集团的管理团队就是由本土派、海归派、国内外专业管理人士和技术专家组成。

误区之二:只要投巨资新建或收购大型三甲医院、引进尖端设备,就能获得较高回报

我国一些大型三甲医院确实在医疗人才、医疗设施、医疗收入上占有优势,并在中国医疗服务行业中获得了很高的声誉,这是事实。但投资者也要看到,中国医疗服务市场的特点是保障居民的基本健康,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医疗需求单一、医疗机构重叠、服务方式、技术装备地区差异不大。医院要开发一个新市场,需具备一定的规模,否则进去后将得不偿失,无利可图。医院在选址准不准确、医院规模是否适中、服务定位合不合适、环境设备对不对路、是否满足顾客需要等等,都需要精心设计、通盘考虑。
另一方面,市场要有现实和潜在的需求,这样医院才可能向市场提供适合广大患者需要的、价格合理的医疗服务,以满足就医需求而获得利润。目前,许多投资者曾看好的宾馆式高档医院都遇到了为谁服务、赚哪些顾客的钱的问题。这些高档医院找到了当地政府要求参加医保定点医院。但即使参加了医保定点医院,医保的费用也不足以支撑这些高档医院的日常开销,每月还要补贴几百万元才能维持运转。因此,只有解决好医院的定位问题,投资医院才会有一个良好开端。

误区之三:医疗服务属资金密集型行业,投资回报率低,没有投资价值

20世纪70年代,美国医疗产业迅猛发展,经历了由分散经营到连锁经营的发展阶段。尽管在1975年至1980年间,美国的医院数量从最高峰7200家逐渐减少,控股连锁医院数却以每年12.5%的速度增加。到1980年,38家控股连锁医院拥有或经营着美国6965家医院的12.4%,137万张医院病床的7.9%。1981年,5个最大的连锁医院公司控制了632家医院和87502张病床。在整个80年代,美国医院管理公司群体的收入增长率约为13%-14%。而5个主要连锁医院公司在80年代前半期的年增长率为25%。美国医疗服务行业的上市公司发展也很快,其价值也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同。2003年度,在美国商业周刊评选的美国50家业绩最佳公司的名单中,医疗保健行业成了最大赢家,制药和医疗保健公司在排名中占了主导地位,在其前10名中就有7家这样的公司。今年榜上有名的医疗和制药公司共有16家,比去年增加6家。其原因在于美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人们需要最新的药物和医疗服务。
当前中国连锁医院的发展阶段与美国20世纪60年代末医疗市场的发展阶段非常相似。2003年,中国医疗服务行业的市场规模是6000亿元人民币,其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是巨大的。但从目前看,中国现有医院大部分负债较重,设备陈旧,成本较高;中、小医院很难实现规模经营,盈利能力低,医院效益差;全国还没有出现大型的控股医院管理公司。而医院的连锁化经营是中国今后医疗服务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跨地区经营连锁医院,可以有效地降低医院的经营成本、管理成本和财务成本。连锁医院形成经营管理模式后,可以复制、克隆到另一家接管的医院,使其尽快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缩短进入市场的时间,尽早跨越医院盈亏平衡点,进入盈利状态,实现较好的投资回报。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上还没有出现大型医院连锁集团,但这不代表今后就不会出现大型医院连锁集团。当前,在中国投资收购医院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组改造,将会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凤凰医院集团旗下的五家医院中就有三家医院(北京健宫医院、大连新世纪医院、无锡新区医院)是从改组国有医院发展而来的。经过精心管理,现在这三家医院发展态势均很好。
今后,随着人类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改善与提高,人类医疗保健意识的普遍增强,以及随之而来的医疗保健费用的大笔投入,中国医疗服务市场也将不断扩大。目前中国医疗服务市场尚未完全开放,中国医疗体制改革也正在进行中,这也意味着存在巨大市场机遇。谁抓住机遇,谁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谁就是市场的领先者。可以预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医疗服务行业将是一个前景美好的朝阳产业。

五 上市公司进军医疗产业的发展思路

加快医疗体制改革步伐

尽管政府对医疗机构划分的原则和市场化的目标已经确定,改革也在进行之中,但在具体操作方面相应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出台,可操作性差。在这种情况下,投资经营营利性医院有时会遇到相关的政策和法律问题,存在一定的政策风险。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制定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为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化提供政策保障。

鼓励发展医院连锁集团

连锁医院是在核心医院或医院集团的领导下,由分医院经营同类服务的医疗机构。连锁医院能够实现规模化经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及规模效益,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疗成本和经营风险。可以说,医院连锁经营是今后国内医疗服务业的发燕尾服趋势之一。有关部门应鼓励有实力的国有、民营及外资医疗投资机构以收购、托管、参股、租赁等形式组建医院连锁集团,依靠市场力量迅速发展几十家、上百家大型医院连锁集团,增强医疗服务业抵御风险和自我良性发展的能力。

支持医疗机构融资举措

2003年以来,国内资本市场上价值投资理念开始盛行,那些管理规范、利润逐年增长、现金流充裕的蓝筹股受到机构及中小投资者的青睐,股价逐步上扬,累计涨幅可观。而那些只有炒作概念而无业绩支撑的公司的股价则持续下跌。在投资者投资理念日趋理性的今天,有关部门应抓住资本市场的有利时机,鼓励和支持医疗投资公司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通过发行新股、实施配股、增发新股、发行可转换债券、企业债券等形式募集资金。既这普通投资者提供一个投资医疗产业获得丰厚回报的渠道,又可巩固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基础,同时客观上为国内医疗产业提供了持续发展所需的资金,可谓一举三得。

探索医疗机构参股保险

在国外,营利性医院的最大市场是商业医疗保险公司的保险客户。许多人寿保险公司和营利性医疗机构一起通过人寿保险公司接下保单,并以医疗单位定点为营利性医院的方式共同分享商业医疗保险市场。目前,我国现有的商业医疗保险市场不是很大,但发展潜力奶大。因此,如果医疗投资机构一方面握有医院连锁集团,一方面参股商业医疗保险公司,这样既能获得稳定的医疗客户,又能分享到商业医疗保险的丰厚利润,并将医疗服务与商业保险紧密地联系到一起,将来有关部门一旦允许金融业混业经营,则医疗投资机构通过保险公司可以扩展到银行、证券业等领域,并进而通过金融网络将业务扩展到其他相关行业。医疗服务业与金融业的紧密结合肯定会推进医疗产业的发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