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 徐达传 翻译

如题所述

《明史徐达传》白话释义:

徐达,字天德,濠州人,祖先世代务农。徐达年少有大志,身材高大,颧骨突出,刚强坚毅,神武勇猛。朱元璋成为郭子兴的部帅时,徐达二十二岁,前去投奔朱元璋,双方一见如故,言谈十分投机。到朱元璋南征定远时,率领二十四人前往,徐达就已位列第一。

不久随朱元璋在滁州涧打败元军,攻取和州,郭子兴任命徐达为镇抚。当郭子兴捉住孙德崖,孙德崖军也捉住了太祖朱元璋时,徐达挺身而出,到孙德崖军中请求代替朱元璋,朱元璋得以获还,徐达也获免逃脱。以后跟随朱元璋渡过长江,攻下采石,夺取太平,徐达与常遇春都是军中先锋。

又随朱元璋破获元将陈野先,并率军攻取溧阳、溧水,又随朱元璋攻下集庆。朱元璋驻守集庆,命徐达为大将,率领各路军队向东攻打镇江并占领了镇江。徐达的军队中号令严明,城中秩序井然。徐达被授予淮兴翼统军元帅。

不久被任命为征虏大将军。徐达特别擅长谋略。他所到之地百姓不受惊扰,如果得到勇士或间谍,就施恩义结交他们,使他们为自己所用。

因此,很多人都乐于归附大将军。至此,太祖和众将领说,治理军队谨慎稳重而有纪律,作战能够获胜进攻能够夺,称得上有将军风度的人,没有谁比得上大将军徐达。洪武元年,太祖登上帝位,任命徐达为右丞相。册立皇太子,让徐达兼任太子少傅。

原文:

徐达,字.天德,濠人,世业农。达少有大志,长身高颧,刚毅武勇。太祖之为郭子兴部帅也,达时年二十二,往从之,一见语合。

及太祖南略定远,帅二十四人往,达首与焉。寻从破元兵于滁州涧从取和州子兴授达镇抚子兴执孙德崖德崖军亦执太祖达挺身诣德崖军请代太祖乃得归达亦获免。

从渡江,拔采石,取太平,与常遇春皆为军锋冠。从破擒元将陈野先,别将兵取溧阳、溧水,从下集庆。太祖身居守,而命达为大将,帅诸军东攻镇江,拔之。号令明肃,城中宴然。授淮兴翼统军元帅。

寻拜征虏大将军。达尤长于谋略,所至不扰,即获壮士与谍,结以恩义而为己用。由此多乐附大将军者。至是,太祖谕诸将御军持重有纪律,战胜攻取得为将之体者,莫如大将军达。洪武元年,太祖即帝位,以达为右丞相。册立皇太子,以达兼太子少傅。

此文出自清代张廷玉所著的《明史》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清朝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设立明史馆,纂修《明史》,因国家初创,诸事丛杂,未能全面开展。

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以编纂得体、材料翔实、叙事稳妥、行文简洁为史家所称道,是一部水平较高的史书。这反映出编者对史料的考订、史料的运用、对史事的贯通、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都达到较高的水平。

其卷数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其修纂时间之久、用力之勤、记述之完善则是大大超过了以前诸史。

《明史》虽有一些曲笔隐讳之处,但仍得到后世史家广泛的好评。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31中说:“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清兵入关后,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癸亥(十一日),御史赵继鼎奏请纂修《明史》(注:赵继鼎奏请纂修《明史》的记载,见于《清世祖实录》卷15,何冠彪《顺治朝〈明史〉编纂考》一文首揭此事。但清廷何时决议纂修,尚无确切史料证实。

康熙四年(1665年),重开明史馆,因纂修《清世祖实录》而停止。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徐元文为监修,开始纂修明史。于乾隆四年(1739年)最后定稿,进呈刊刻。《明史》是我国历史上官修史书中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

如果从清顺治二年(1645年)开设明史馆起,到乾隆四年(1739年)正式由史官向皇帝进呈,前后历时九十四年。假如从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式组织班子编写起至呈稿止,为时也有整整六十年之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03

白话释义:

徐达,字天德,濠州人,祖先世代务农。徐达年少有大志,身材高大,颧骨突出,刚强坚毅,神武勇猛。朱元璋成为郭子兴的部帅时,徐达二十二岁,前去投奔朱元璋,双方一见如故,言谈十分投机。

到朱元璋南征定远时,率领二十四人前往,徐达就已位列第一。不久随朱元璋在滁州涧打败元军,攻取和州,郭子兴任命徐达为镇抚。

当郭子兴捉住孙德崖,孙德崖军也捉住了太祖朱元璋时,徐达挺身而出,到孙德崖军中请求代替朱元璋,朱元璋得以获还,徐达也获免逃脱。以后跟随朱元璋渡过长江,攻下采石,夺取太平,徐达与常遇春都是军中先锋。

又随朱元璋破获元将陈野先,并率军攻取溧阳、溧水,又随朱元璋攻下集庆。朱元璋驻守集庆,命徐达为大将,率领各路军队向东攻打镇江并占领了镇江。徐达的军队中号令严明,城中秩序井然。徐达被授予淮兴翼统军元帅。

不久被任命为征虏大将军。徐达特别擅长谋略。他所到之地百姓不受惊扰,如果得到勇士或间谍,就施恩义结交他们,使他们为自己所用。

因此,很多人都乐于归附大将军。至此,太祖和众将领说,治理军队谨慎稳重而有纪律,作战能够获胜进攻能够夺地,称得上有将军风度的人,没有谁比得上大将军徐达。洪武元年,太祖登上帝位,任命徐达为右丞相。册立皇太子,让徐达兼任太子少傅。

徐达每年春天率军出征,冬末又应召还,形成规律。回来之后总是把大将印章上交皇帝,皇帝赐他假期,设宴畅饮,与徐达以布衣兄弟相称,而徐达却对皇帝更加恭敬谨慎。皇帝曾很平和自然地对徐达说:徐兄功劳很大,至今还没有一个安定的住处,我可以将旧邸送给你。

旧邸是太祖做吴王时居住的地方。徐达坚决推辞。有一天,皇帝和徐达一起到旧邸去,硬让徐达喝酒喝醉,然后让人给他盖上被子,抬到正室睡觉。徐达醒后大吃一惊,慌忙跑下台阶,俯首跪在地上自呼死罪。皇帝从旁窥视,看到他这么害怕非常高兴。

于是命令有关官员在旧邸前为徐达建造府第,并在宅前立坊题上“大功”两字。胡惟庸当丞相时,想结交徐达,徐达很轻视此人,不予理睬,胡惟庸便贿赂徐达的守门人福寿,让他设法对付徐达。

福寿揭发了胡惟庸的计划,徐达也不追究,只是时常向皇帝进言说胡惟庸不能胜任丞相之职。后来胡惟庸果然倒台,皇帝为此更加重视徐达。

十七年(1384),太阴侵犯上将,皇帝心中憎恶。徐达在北平患了背疽,稍好一点时,皇帝就派徐达的长子徐辉祖携带他的的亲笔信前往慰问,不久应召返回。第二年二月,徐达病情加重,接着就去世了,时年五十四岁。皇帝为此停止临朝听政,亲临丧礼悲恸不已。

徐达言简虑精,在军中,令不二出,在诸将面前总是保持令人遵从的严肃样子,而在皇帝面前却恭敬谨慎,好像不会说话似的。徐达善于安抚部下,能与他们同甘共苦,士兵对他无不感恩,以死相报,所以,徐达军能所向披靡。

徐达对部队要求非常严格,所平元都二个,省会三个,郡邑数以百计,各地街巷井然有序,百姓从不为军旅所苦。

率军归朝之日,(徐达)总是单独一辆车回家,邀请礼遇儒生,整日交谈,气氛和谐。皇帝曾称赞他说:“受命而出,成功而归,不骄傲,不自夸,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行为正派无疵,品德高尚可与日月相比,这只有大将军徐达一人堪当于此。”

原文:

徐达,字.天德,濠人,世业农。达少有大志,长身高颧,刚毅武勇。太祖之为郭子兴部帅也,达时年二十二,往从之,一见语合。

及太祖南略定远,帅二十四人往,达首与焉。寻从破元兵于滁州涧从取和州子兴授达镇抚子兴执孙德崖德崖军亦执太祖达挺身诣德崖军请代太祖乃得归达亦获免。

从渡江,拔采石,取太平,与常遇春皆为军锋冠。从破擒元将陈野先,别将兵取溧阳、溧水,从下集庆。太祖身居守,而命达为大将,帅诸军东攻镇江,拔之。号令明肃,城中宴然。授淮兴翼统军元帅。

寻拜征虏大将军。达尤长于谋略,所至不扰,即获壮士与谍,结以恩义而为己用。由此多乐附大将军者。至是,太祖谕诸将御军持重有纪律,战胜攻取得为将之体者,莫如大将军达。洪武元年,太祖即帝位,以达为右丞相。册立皇太子,以达兼太子少傅。

每岁春出,冬暮召还,以为常。还辄上将印,赐休沐,宴见欢饮,有布衣兄弟称,而达愈恭慎。帝尝从容言:“徐兄功大,未有宁居,可赐以旧邸。”旧邸者,太祖为吴王时所居也。达固辞。一日,帝与达之邸,强饮之醉,而蒙之被,舁卧正寝。

达醒,惊趋下阶,俯伏呼死罪。帝觇之,大悦。乃命有司即旧邸前治甲第,表其坊曰“大功”。胡惟庸为丞相,欲结好于达,达薄其人,不答,则赂达阍者福寿使图达。福寿发之,达亦不问;惟时时为帝言惟庸不任相。后果败,帝益重达。

十七年,太阴犯上将,帝心恶之。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帝为辍朝,临丧悲恸不已。

达言简虑精。在军,令出不二。诸将奉持凛凛,而帝前恭谨如不能言。善拊循,与下同甘苦,士无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尤严戢部伍,所平大都二,省会三,郡邑百数,闾井宴然,民不苦兵。归朝之日,单车就舍,延礼儒生,谈议终日,雍雍如也。

帝尝称之曰:“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

此文出自清朝张廷玉所著的《明史》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清兵入关后,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癸亥(十一日),御史赵继鼎奏请纂修《明史》(注:赵继鼎奏请纂修《明史》的记载,见于《清世祖实录》卷15,何冠彪《顺治朝〈明史〉编纂考》一文首揭此事。

但清廷何时决议纂修,尚无确切史料证实。清代官书中亦不见有关纂修《明史》的诏令,《清世祖实录》中仅见几位总裁于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癸未的上奏,其中言,“臣等钦奉圣谕,总裁《明史》”,并提出副总裁及纂修人员名单。

这种“钦奉圣谕”,很可能仅是早朝时的口头指示而已。以往论著称顺治二年五月“诏修《明史》”,表述确实有所不当,准确言之为:顺治二年五月,清廷组成《明史》的纂修人员。)得到了清朝廷的认可。

其后,大学士冯铨、李建泰、范文程、刚林、祁充格为总裁,操办此事。是年五月,由总裁提名副总裁和纂修官,并设收掌官七员,满字誊录十员,汉字誊录三十六员, 揭开了清朝官方纂修《明史》的序幕。

康熙四年(1665年),重开明史馆,因纂修《清世祖实录》而停止。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徐元文为监修,开始纂修明史。于乾隆四年(1739年)最后定稿,进呈刊刻。

《明史》是我国历史上官修史书中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如果从清顺治二年(1645年)开设明史馆起,到乾隆四年(1739年)正式由史官向皇帝进呈,前后历时九十四年。假如从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式组织班子编写起至呈稿止,为时也有整整六十年之久。

作者简介:

张廷玉(1672年10月29日—1755年4月30日),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清朝杰出政治家,大学士张英次子。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入值南书房,进入权力中枢。康熙朝,官至刑部左侍郎,整饬吏治。雍正帝即位后,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拜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完善了军机处制度。

乾隆帝即位后,君臣渐生嫌疑,晚景凄凉,致仕归家。乾隆二十年(1755年),卒于家中,年八十四,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张廷玉先后任《亲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圣祖实录》副总裁官,《明史》、《四朝国史》、《大清会典》、《世宗实录》总裁官。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2-05
徐达,濠州人氏,祖上世代从事农业生产。太祖在郭子兴麾下做元帅之时,徐达年仅二十二岁,前去投奔太祖,与太祖一见面就言语投机。徐达跟随太祖在滁州涧打败元军,又跟随太祖夺取了和州,郭子兴任命徐达为镇抚。后来,郭子兴与孙德崖发生冲突,抓住了孙德崖,而孙德崖的部众则抓住了太祖。徐达挺身而出,到孙德崖军中请求让自己代替太祖做人质,才使太祖得以安全归来。他跟随太祖南渡长江,攻占采石,夺取太平,跟常遇春一样都是军队的先锋。太祖督兵防守,任命徐达为大将军,让他率领各路军队沿江东下,攻占了东面的军事要地镇江。徐达的军队号令严明整肃,城中太平安定。他被封为淮兴翼统军元帅。
洪武元年(1368),太祖登基做了皇帝,委任徐达为右丞相。太祖册立皇太子,让徐达兼任太子光傅。
洪武五年(1372),太祖再次大举兴后讨伐扩廓,徐达作为征虏大将军由中路出发,左副将军李文忠由东路出发,征西将军冯胜由西路出发,各自率领五万骑兵出边塞。徐达战败,牺牲了几万人。太祖由于徐达功劳卓著,没有问罪。李文忠的军队也战败了。唯独冯胜在西凉大获全胜,但被告发私自藏匿骆驼马匹,因此未获封赏。次年,徐达再次率众将领前往边塞,在答刺海击败了敌军,班师回北平,在那里留守了三年方返回京师。
洪武十七年(1384),月亮侵犯上将星座,皇帝心中十分不安。徐达在北平得了病,后背上长疽,略微好了一点,皇帝派遣徐达的大儿子徐辉携带着敕书前去慰问,没过多久就把他召回京师。翌年二月,徐达病情加重,于是不幸逝世,终年五十四岁。皇帝因此停止上朝,参加葬礼时十分哀伤,痛哭不已。皇帝追封徐达为中山王,谥号为武宁,子孙三代皆封王爵。又恩赐其葬于钟山之北,亲自写下神道碑文。牌位供奉于太庙附祭,肖像供奉于功臣庙,位列第一。
徐达言语不多,然而考虑问题十分周全。在军队中,他颁布了命令就不会再更改,众将领都心怀敬畏地接受他的领导。在皇帝面前他恭敬谦卑得如同不会说话。他善于安顿抚慰士兵,与部下同生死,共患难,将士们没有不感激其恩德而甘愿拼死效力的,所以军队到达之处皆能克敌制胜。他以礼对待儒生,整日与他们谈话议论,十分和谐。皇帝曾称赞他说:“受命就出发,成功就归来,不因有功而骄傲自夸,不贪恋女色,不贪取财宝,正直不偏,没有缺点,如同日月一般光明,仅有大将军一人罢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