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经历的有名的历史事件有那些?要短的!

如题所述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末期,蒙古人迅速崛起,经过了反复的战争,最终摧毁了南宋政权。这一场巨变使一大批南宋诗人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民族之忧、身世之悲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在他们诗中交织成一片悲怆的歌吟。在这期间,文天祥率兵全力抗敌,只可惜兵败被俘,最后从容就义。但他从始至终都没有屈服于元人的威逼利诱。他后期的诗作就主要记述了抗击元兵的艰难历程,慷慨悲壮,感人至深,表现了坚贞的民族气节。
文天祥诗歌的爱国情怀主要体现为:“死不愧庐陵”的爱家亲情;“近来又报秋风紧,颇觉忧时鬓欲斑”的忧患意识;“何日洗兵马,车书四海同”的统一祖国的宏愿;"但令身未死,随力报乾坤"的爱国情操和民族英雄气概!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在祥兴元年十月在五坡岭兵败被俘后,元军主帅张弘范要他写封信去劝还在坚持抗战的宋军首领张世杰投降,文天祥拒写劝降信,他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张弘范不听,一再强迫文天祥写信。就在他被元军押解经过零丁洋时将这首《过零丁洋》给交给了张弘范看,以此表明了自己的忠贞气节。
这首诗中的开头句文天祥回顾了自己的平生,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他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但面对这种巨变,他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自己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扭转局面,在他眼力国家的利益远远高于自己的利益,他甘心为国家奉献自己的一切,乃至于失去生命,而这种精神正是现在大多数人所缺少的。在感慨国家败局无法挽回的同时,他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他内心充满了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并承受着国破家亡所带来的巨大悲痛。而最后二句则是说在面对敌人的威胁和利诱,内心深感痛苦的他毅然选择了忠于自己的国家。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每当我读到这,心中便会冒出一股报国热血,好似一切生命在这句诗面前都显得那样渺小!他的忠心溢于言表,就好似岳飞背后的“精忠报国”,他的忠贞天生就刻在了他的心中!就连敌军张弘范读到这两句时,也不禁被文天祥坚定的爱国情怀所感动。可见这既是文天祥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感人至深,让人念念不忘!
现在将时间倒转,回到文天祥还在家闲居的时候,他也和封建时代的其他才子一样吟诗作赋,而且写了很多婉约派的诗词。比如《齐天乐》:“南楼月转银河曙,玉箫又吹梅早。鹦鹉沙晴,葡萄水暖,一缕燕香清袅。瑶池春透。想桃露霏霞,菊波沁晓。袍锦风流,御仙花带瑞虹绕。玉关人正未老。唤矶头黄鹤,岸巾谈笑。剑拂淮清,槊横楚黛,雨洗一川烟草。印黄似斗。看半砚蔷薇,满鞍杨柳。沙路归来,金貂蝉翼小。”这首词,虽然词语堆砌太严重,但和前面提到的《过零丁洋》相比,多了一分侠骨柔肠的气质,和婉约浪漫的情怀。也许,这才是他的最原始也最真实的本来面目吧。在以往,他给人们的印象是是一位爱国英雄,一位忠贞不渝的英雄,而他的内心其实还有柔情的一面,这让使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更加的亲切,更加贴近一个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人。而非一个在祠里受人景仰的雕像。
南宋在厓山灭亡后,张弘范向元世祖请示如何处理文天祥,元世祖说:谁家无忠臣?命令张弘范对文天祥以礼相待,决心劝降文天祥。但是在多人的劝说和木枷刑罚之后,文天祥仍然没有屈服。因此元朝丞相孛罗亲自开堂审问文天祥。他喝令左右强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挣扎,坐在地上,始终不肯屈服。孛罗问文天祥:“你现在还有甚么话可说?”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兴有衰。国亡受戮,历代皆有。我为宋尽忠,只愿早死!”孛罗大发雷霆,说:“你要死?我偏不让你死。我要关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惧,说:“我愿为正义而死,关押我也不怕!”
从此,文天祥在监狱中度过了三年。在狱中,他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儿的来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团聚。然而,文天祥尽管心如刀割,却依旧坚守着自己的底线。
可见文天祥丝毫不惧怕关押和刑罚,他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之下,一直可以坚贞不屈。不论是妻子、儿女的来信求救,还是统治者的软硬兼施,始终没有改变他的气节。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去欣赏、赞叹!
狱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强忍痛苦,写出了不少诗篇。《指南后录》第三卷、《正气歌》等气壮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狱中写出的。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然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磋余遘阳九,隶也实不力。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馅,求之不可得。阴房冥鬼火,春院閟天黑。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哀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谬巧,阴阳不能贼!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悠悠我心忧,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正气歌》中,十二个历史人物在文天祥的头脑中闪烁,正气在文天祥的眉宇间回荡。
这种“正气”,正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崇高的民族气节的体现。因此,他才能坦然置生死于度外,对敌人所加的迫害,高度蔑视。这首诗产生于时代交汇动荡之际,文天祥的一腔“正气”,激昂慷慨,宣泄出对敌人的不屈不服,抒发着富有深刻民族情结的崇高精神。因之,在以后各时代与敌斗争之时,特别在遇有外来侵略者之时,《正气歌》中抒发的内容、情绪,与人们心率合拍,产生了强烈反响,激起人们的爱国热情!
由此可见,文天祥不是在用技巧写诗,他是在用自己的生命书写。正如李元洛先生所注解:“文天祥当时正挣扎、奋战在时代的腥风血雨之中,这种杰构绝不可能产生在与世隔绝的书房,而只能诞生于与世同仇的战场,绝不可能从平平仄仄的韵书中得到,而只能有热血与痛泪去书写,用呼号与呐喊去完成。”比如,他的《除夜》、《金陵驿》等诗都是他真实情感的写照!

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见文天祥,亲自劝降。文天祥对元世祖仍然是长揖不跪。元世祖也没有强迫他下跪,只是说:“你在这里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虑,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对朕,那朕可以在中书省给你一个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国家灭亡了,我只求速死。不当久生。”元世祖又问:“那你愿意怎么样?”文天祥回答:“但愿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气恼,于是下令立即处死文天祥。
最终,文天祥没有选择逃避,大义凛然地走上了刑场。临刑前,万人观睹,文天祥殊为从容,对吏卒说:“吾事已毕,心无怍矣。”南向拜而死。在他遗体所着的衣服中,人们发现了他留下的《衣带赞》:“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他的对国家的忠贞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得到了升华!
也许历史总是爱捉弄人,如果文天祥生活在一个太平盛世,他或许会成为一代名臣,即便归隐耕作,也有可能成为一个名声更大的诗人。可他偏偏生逢乱世,国破人亡,历史让他担负了注定要失败的责任。但是作为一位忠贞的爱国志士,一位爱国诗人,我们记住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记住了“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记住了“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的诗词,他的形象,他的精神也都将永远地留在我们的心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2-10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三月,权臣阿合马被刺,元世祖下令籍没阿合马的家财、追查阿合马的罪恶,并任命和礼霍孙为右丞相。和礼霍孙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国,颇得元世祖赞同。八月,元世祖问议事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谁是贤能?”群臣回答:“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于是,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显位。文天祥的一些降元旧友立即向文天祥通报了此事,并劝说文天祥投降,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绝。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见文天祥,亲自劝降。文天祥对元世祖仍然是长揖不跪。元世祖也没有强迫他下跪,只是说:“你在这里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虑,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对朕,那朕可以在中书省给你一个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国家灭亡了,我只求速死。不当久生。”元世祖又问:“那你愿意怎么样?”文天祥回答:“但愿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气恼,于是下令立即处死文天祥。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市刑场。监斩官问:“丞相还有甚么话要说?回奏还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还有甚么可说的?”他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于是引颈就刑,从容就义。死后在他的带中发现一首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死时年仅四十七岁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