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胡适:试对母亲为人、教子的方式发表一点评论。

《我的母亲》胡适:试对母亲为人、教子的方式发表一点评论。

作者母亲为人方面,主要是仁慈温和,严父慈母,克己谦让,宽容善待,很有刚气;而在教子方面,主要表现为严格,有时过于严厉。这是由于旧社会的妇女把“相夫教子”作为“天职”和美德。而对于作者母亲来说,深感教子的责任更加重大。她所敬重的丈夫过早地去世,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全部落在自己身上,同时孩子是她精神生活的全部,也是她对未来生活的全部寄托,还有如何才能对得住她去世的丈夫,等等。正是这诸多原因,她容不得孩子有一点坏毛病,生怕他不争气。所以,她对孩子的教育格外深细而严格。德国著名教育家德里奇·福禄培尔曾经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可见,母亲对于孩子的教育责任是多么的重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2-28
  前些日子,minicat翻阅了李敖的《胡适评传》、周明之的《胡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选择》以及其他相关书籍,有些关于胡适成材之路的感想,总想写一些读后感,但眼高手低,不了了之。今晚咖啡喝大了,睡不着觉,便写以下东东。
  建议家长和教师翻阅关于胡适的相关书籍,尤其推荐《胡适评传》。细细思考,相信诸位的收获,不会比参加若干次用官话充斥形式的所谓研讨会少太多。

  有人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一个女人。若此话为真,那么,胡适先生背后的女人,应当是他的母亲冯顺弟。

  1889年,16岁的冯顺弟与48岁的胡传结婚,这是胡传第三次入洞房。冯顺弟比胡传长子小两岁。1891年,冯顺弟生胡适。在胡适仅3岁8个月零5天的时候,他的父亲胡传病故;从此,23岁的冯顺弟,以胡适一点骨血为生活希望,开始了终身守寡生活。冯顺弟与胡适共同生活了12年零6个月。在这段胡适的童年时光里,冯顺弟的言传身教和良苦用心的教育夯实了胡适的启蒙根基。

  一、言传身教培养胡适的好脾气和自尊心。

  冯顺弟从16岁开始做后母,守寡后又成了当家后母,这在那个并不宽裕的封建大家庭里,生活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智慧。胡适评价他母亲:冯顺弟气量大,性子好,待人仁慈温和,做了后娘后婆后更是事事留心,格外容忍,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冯顺弟这个农村半文盲妇女,虽然不能传授胡适救国救民的道德大意,但是她的言传身教,培养了冷眼旁观的胡适的好脾气和自尊心,使他学会了接人待物的和气和宽恕、体谅。这平和、稳重的人格使胡适受益终生。即使是在上海求学中那段最郁闷的年代,胡适也最终没有走向彻底的堕落。

  二、胡适早期的“代理启蒙教师”和“助教”,培养了胡适爱读书的好习惯。

  冯顺弟与胡传结婚后,胡传便每日在百忙之中教她读书,几年下来,识字近千。在胡适不满三岁时,父母便教胡适识字,而且字字讲解。父亲做“教师”,母亲做“助教”或“代理教师”——现学现教。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书香氛围,使得胡适愿意与书为伴,使得胡适在不到四岁进入私塾读书时,已经认得近一千字,并且感觉读书不累。在胡适读私塾的年代,不大觉得念书是苦事,不象同龄人普遍的顽皮厌学。

  三、重教尊师,一切以教育孩子为重。

  胡适从小对读书有兴趣,得益于冯顺弟的“红包制度”。
  那时的私塾,相当于现在的私立学校或家教,老师的收入直接来自于学生家长,而不是纳税人。一般小孩子的学费是两元,老师只教他们念死书,背死书,使得很多人成了全不懂得书中说的是什么的“赖学胚”。而冯顺弟在物资上尊师,学金优厚,第一年就送六块钱,以后每年增加,最后一年加到二十元。冯顺弟对于老师的要求,就是给胡适讲书,逐字逐句细细讲明白。这种教育上的优待,使胡适在知识上,大大丰富于同龄人,在九岁时,就能读懂《水浒传》,并且在读书中有了一点点怀疑的倾向。
  (minicat认为,安居方能乐业,教师物资上的丰盛,会使老师更安于教学,这才是真正的尊师重教。嘴皮子和画梅止渴都不能尊师重教。而真正的尊师重教,对于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是起决定作用的。我们的邻国日本,在战后重建时期,收入最高的职业群体是教师。minicat做为普通纳税人,愿意将自己贡献的税收更多地用于教师身上,而不是公务车上)
  冯顺弟并不富有,却处处位胡适的教育设想。她除了支付给老师超常规的学费外,对于小胡适的学习需要,也是尽量满足,从不吝啬。儿子喜欢一套书,她借贷位胡适购之。
  在胡适十二岁的时候,冯顺弟毅然决定胡适送到上海读书。她替胡适整理了行装,做高兴状,送胡适走上了求学之路,去寻找更大的光明。

  四、育子有方,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教育效果佳。
  胡适在《九年的家乡教育》中写到:……但这9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眼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跪罚,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这种教育方式,有一个大好处,就是可以保护、培养孩子的自尊心,使得孩子不在别人面前丢面子,又能更有效率地有错辄改。现在的小孩子犯了错误,21世纪的新家长又是怎么对待孩子的呢?不妨学习一下冯顺弟。
  minicat认为,对于胡适的人生,冯顺弟最大的败笔,就是过早地为温和的、有点虚弱的胡适订了一门子亲事。无论从哪个角度上看,胡适与夫人江东秀都不太合适。这使胡适在婚姻问题上,做了一个“保守主义者”。但这倒不一定就完全是不好的事情,胡适是其家族中比较长寿的一员,不知道是不是与这门亲事有关系。

  末尾,minicat用一句话为冯顺弟做墓志铭:此地埋葬的是胡适先生背后那位女人,胡适母亲,冯顺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3-06
作者母亲在为人方面,主要是克己谦让,宽容善待,和睦仁慈。而在教子方面,主要表现为严格,有时过于严厉。这是由于旧社会的妇女把“相夫教子”作为“天职”和美德的原因。而对于作者的母亲来说,教子的责任重大。他所敬重的丈夫过早的去世,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全部落在自己身上,同时孩子是她精神生活的,也是她未来生活的全部寄托,还有如何才能对得住她去世的丈夫,等等。正是这诸多原因,她容不得孩子有一点坏毛病,生怕他不争气。所以她对孩子的教育格外细致而严格。
第3个回答  2011-02-28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具体说来,写对我的管教,主要写了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在学习方面,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在做人方面,除了写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外,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写母亲对我的管教,表现了母亲对我既严格又慈祥,即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写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家之难,主要写了三件事:(1)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通过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2)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3)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
第4个回答  2011-02-28
作者母亲为人方面,主要是克己谦让,宽容善待,和睦仁慈;而在教子方面,主要表现为严格,有时过于严厉。这是由于旧社会的妇女把“相夫教子”作为“天职”和美德。而对于作者母亲来说,深感教子的责任更加重大。她所敬重的丈夫过早地去世,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全部落在自己身上,同时孩子是她精神生活的全部,也是她对未来生活的全部寄托,还有如何才能对得住她去世的丈夫,等等。正是这诸多原因,她容不得孩子有一点坏毛病,生怕他不争气。所以,她对孩子的教育格外深细而严格。

不是自创, = =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