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指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09-23
人“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知天命”

孔老夫子的千古名言确实有道理!

一般而言, 人都是到了三十岁左右成家立业, 四十岁左右才知晓一些事理, 到了五十岁, 则进入一种“明天理、顺天意” 的境界。

查阅<现代汉语词典>: “天命指上天的意志, 也指上天主宰之下人的命运”。按以前“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观点, 人到了五十岁, 生命之树开始了倒计时。

这个年龄的人, 常常有一种“活得差不多了”或者“半截子入土”的感觉。

这个年龄的人, 一般不再想去开拓发展新的事业, 而只想把已经进行的工作完成一个好结尾 。开始对自己走过的路进行系统的反思和总结 。对人缘关系,则特别不想产生新的矛盾和误会, 而希望与别人修复以往的裂痕和瓜葛 。

到了这个年龄的人, 把死看得很淡, 对世间人事看得很透。知道每个人在历史和宇宙的时空, 不过是名匆匆过客。且不说没有来世和阴间, 就是有, 浩瀚人海, 也不能再碰到自己这一生所接触过的人 。

所以, 应该珍惜与人的友情, 应该与人为善、宽容待人 。应该认真设计五十岁后的自我。所以,五十而知天命的意思即是如此。
第2个回答  2013-09-23
皇邢二《疏》皆说,此章是孔子隐圣同凡,劝人勤学。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字,音义皆同「又」字。古文句法,十有五,就是十又五,语体就是十五。孔子说:「我十五岁即志于学。」《毛诗传》说:「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依此解释,「志」就是心之所之,也就是一心趣向之意。「志于学」,就是专心求学。《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在童年,即知求学。此处孔子自述十五岁志于学,皇邢二《疏》皆据《白虎通辟雍篇》解释,十五是成童之岁,心志坚明,故自十五始志于学。刘氏《正义》据《白虎通》说,十五岁是入大学之年,所学的是经术。刘氏又据《礼记大学篇》所说,始于致知格物,终于治国平天下,皆是大学所学的经术。
  「三十而立。」皇《疏》:「立,谓所学经业成立也。」刘氏《正义》:「立,谓学立。」自十五岁,志于学,至三十岁,所学已成立。也就是学有根柢,有力,非外力所能摇动。
  「四十而不惑。」孔安国注,「不惑」,就是不疑惑。程氏树德《论语集释》,引黄式三《论语后案》:「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于立之后者,何也。夫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立,守经也。不惑,达权也。」「不惑」,遇事可以行权,无可,无不可。「立」,则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不知权变之道。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如刘氏《正义》引《汉书董仲舒传对策》曰:「天令之谓命。」刘氏《正义》说:「知天命者,知己为天所命,非虚生也。盖夫子当衰周之时,贤圣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学之,知其有得,而自谦言无大过。则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与己之不负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于己,而受之于天,圣人所不敢辞也。」孔子学《易》,乃知天命。吾人虽闻天命,未必能知,须先信赖圣言,以求知之。
  「六十而耳顺。」郑康成注:「耳顺,闻其言,而知微旨也。」皇《疏》:「但闻其言,即解微旨,是所闻不逆于耳,故曰耳顺也。」皇《疏》又引李充说:「心与耳相从,故曰耳顺也。」顺字,《说文》:「理也,损页川。」段注以为,自人之头顶至脚踵,如河川流通,至为通顺。顺之而后,始见天理,始着条理。由此可知,「耳顺」就是耳的功能已经通顺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故能闻他人之言,即知他人的心意。此是耳闻无碍之境。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的从字,作顺从讲。「矩」是端正方形的工具,《说文》作巨,引申为法度之义。孔子至七十岁时,顺从心之所欲而不逾越法度。顺心而为,自然合法,也就是动念不离乎道。
  程氏树德《论语集释》,引明儒顾宪成《讲义》说:「这章书,是夫子一生年谱,亦是千古作圣妙诀。」顾氏以为,孔子自十五志于学,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六十耳顺,至七十从心,是证境。顾氏此说,大有道理。
第3个回答  2013-09-23
白话说就是,知道天安排自己的命运或者说成天的命令也行。
意思就是,自己知道自己这辈子能干啥了,知道自己以后那几十年的生命该干啥了。
第4个回答  2020-07-01
第5个回答  2013-09-23
中国古代哲学中把天当作神,天能致命于人,决定人类命运。“天命”说早在殷周时期已流行。从古器物发掘中所见到的甲骨卜辞,彝器铭文,说明了当时统治者自称“受命于天”,把自己的意志假托为上帝的命令,称之为“天命”,用来作为对人民进行统治和压迫的合理依据。
  在孔子的学说中,还保存有“天命”的观点。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中,天命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因果报应,他知道了。命里有的一定有,命里没有的别强求,乐天知命,一丝毫强求都没有,善因一定得善果,恶因一定得恶果。夫子到五十岁明白这个道理,一切通达了。以后宋明理学家把人性与道德意识也看作是“天”所给予的,为封建伦理秩序的永恒性制造了理论根据。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些唯物主义哲学家,例如战国荀子把“天”看成是自然的、物质的,在这样的前提下使用的“天命”概念,具有自然界的必然性的含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