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负米”的故事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子路从小家境贫寒,经常吃野菜度日,怕父母营养不够,他徒步百里之外买到米,之后再背着米赶回家里,奉养双亲。一年四季,不论寒风烈日,不辞辛劳。

后父母双双过世,他南下到楚国,楚王聘他当官,给他很优厚的待遇。一出门就有上百辆的马车跟随,每年给的俸禄非常多。所吃的饭菜很丰盛,但他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好而感到欢喜,反而时常因为父母的过世而感叹。

他是多么希望父母能在世和他一起生活,即使再负米百里之外奉养双亲,都永远不可能了。人们为了纪念子路,将子路负米这段堤防  改为“子路堤”,将子路堤旁边的堤上村,更名为子路堤村。后来人们就以“负米”表示求取俸禄钱财等以孝养父母。

扩展资料:

一、原文及译文

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

译文:

仲由,字子路。(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去世后,(他做了大官,)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现在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如愿以偿呢?”

二、子路简介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之野(今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仲村镇)人。“孔门十哲”之一、“二十四孝”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家祭祀。

仲由性情刚直,好勇尚武,曾陵暴过孔子,孔子对他启发诱导,设礼以教,子路接受孔子的劝导,请为弟子,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做孔子的侍卫。后做卫国大夫孔悝的蒲邑宰,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任内开挖沟渠,救穷济贫,政绩突出,辖域大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子路负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百里负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子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仲由是周朝春秋时候鲁国人,字子路。非常孝敬父母。他从小家境贫寒,非常节俭。经常吃一般的野菜,吃得很不好。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担心。

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他必须要走到很远很远的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里,奉养双亲。百里之外是非常远的路程,也许现在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两次。可是一年四季经常如此,就极其不易。然而仲由却甘之如饴。为了能让父母吃到米,不论寒风烈日,都不辞辛劳地跑到百里之外买米,再背回家。

冬天,冰天雪地,天气非常寒冷,仲由顶着鹅毛大雪,踏着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的往前走,脚被冻僵了。抱着米袋的双手实在冻得不行,便停下来,放在嘴边暖暖,然后继续赶路。

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浃背,仲由都不停下来歇息一会,只为了能早点回家给父母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宁愿淋湿自己也不让大雨淋到米袋;刮风就更不在话下。

如此的艰辛,持之以恒,实在是极其不容易。

后来仲由的父母双双过世,他南下到了楚国。楚王聘他当官,给他很优厚的待遇。一出门就有上百辆的马车跟随,每年给的俸禄非常多。所吃的饭菜很丰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断。过着富足的生活。

但他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好而感到欢喜,反而时常的感叹。因为他的父母已经不在了。他是多么希望父母能在世和他一起过好生活;可是父母已经不在了,即使他想再负米百里之外奉养双亲,都永远不可能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8-16
仲由是周朝春秋时候鲁国人,字子路。非常孝敬父母。他从小家境贫寒,非常节俭。经常吃一般的野菜,吃得很不好。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担心。
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他必须要走到很远很远的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里,奉养双亲。百里之外是非常远的路程,也许现在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两次。可是一年四季经常如此,就极其不易。然而仲由却甘之如饴。为了能让父母吃到米,不论寒风烈日,都不辞辛劳地跑到百里之外买米,再背回家。
冬天,冰天雪地,天气非常寒冷,仲由顶着鹅毛大雪,踏着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的往前走,脚被冻僵了。抱着米袋的双手实在冻得不行,便停下来,放在嘴边暖暖,然后继续赶路。
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浃背,仲由都不停下来歇息一会,只为了能早点回家给父母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宁愿淋湿自己也不让大雨淋到米袋;刮风就更不在话下。
如此的艰辛,持之以恒,实在是极其不容易。
后来仲由的父母双双过世,他南下到了楚国。楚王聘他当官,给他很优厚的待遇。一出门就有上百辆的马车跟随,每年给的俸禄非常多。所吃的饭菜很丰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断。过着富足的生活
第3个回答  2021-06-17
子路从小家境贫寒,经常吃野菜度日,怕父母营养不够,他徒步百里之外买到米,之后再背着米赶回家里,奉养双亲。一年四季,不论寒风烈日,不辞辛劳。
后父母双双过世,他南下到楚国,楚王聘他当官,给他很优厚的待遇。一出门就有上百辆的马车跟随,每年给的俸禄非常多。所吃的饭菜很丰盛,但他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好而感到欢喜,反而时常因为父母的过世而感叹。
他是多么希望父母能在世和他一起生活,即使再负米百里之外奉养双亲,都永远不可能了。人们为了纪念子路,将子路负米这段堤防 改为“子路堤”,将子路堤旁边的堤上村,更名为子路堤村。后来人们就以“负米”表示求取俸禄钱财等以孝养父母。

扩展资料:
一、原文及译文
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
译文:
仲由,字子路。(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去世后,(他做了大官,)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现在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如愿以偿呢?”
二、子路简介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之野(今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仲村镇)人。“孔门十哲”之一、“二十四孝”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家祭祀。
仲由性情刚直,好勇尚武,曾陵暴过孔子,孔子对他启发诱导,设礼以教,子路接受孔子的劝导,请为弟子,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做孔子的侍卫。后做卫国大夫孔悝的蒲邑宰,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任内开挖沟渠,救穷济贫,政绩突出,辖域大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子路负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百里负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子路
第4个回答  2020-10-08
子路叫仲由,字字路。鲁国人,孔门十哲之一,以政事见称,性伉直,好勇力,孔子周游列国时的保镖,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子路小时候,家里很穷,靠各种劳作维持生计,甚至常吃野菜充饥。子路非常孝顺,从小曾翻山越岭负米养亲。子路喜欢头戴鸡冠帽耍威风,佩带着公猪装饰的宝剑,彰显无敌。



孔子曾经骂子路: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孔子为啥要骂这么狠的话呢?这要从子路的性格说起。

子路是个“野人”,当然不是神农架野人那种。当时把居住在城外的人,都叫野人,也就是乡下人。子路五大三粗,好勇斗狠,《史记》中说他喜欢戴鸡冠一样的帽子,腰上挂着野猪獠牙的配饰,整天背着一把剑,吊儿郎当,一副古惑仔的样子。不知道有没有纹个身啥的,左青龙,右白虎,中间一个米老鼠,反正样子很吓人。孔子收了他之后,“恶言不闻于耳”,别人见了他,估计都害怕。



除了勇,子路还特别忠义,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他在政事上,很有一套,能力很强。在卫国找了份工作,给孔悝做邑宰。当时,卫国比较乱,老爹在外流亡,儿子在内做国君,逃亡在外的蒯聩是卫出公的老爹,这肯定不是长久之计。蒯聩的姐姐,也是孔悝的老母逼着他发动政变,驱逐出公,迎接舅舅蒯聩。很快,孔悝和蒯聩就达成了协议。



但这一切,子路都不清楚,只是知道他的雇主被人家劫持了,他只身一人杀回去救主。这时候,子路已经是60多岁的老人了。虽然很能打,但是毕竟体力不行了。最后,他知道自己肯定活不了了,就对蒯聩的人说,你们先等等,孔老师告诉我“君子死,冠不免”,我也不抵抗了,让我正正帽子。最终,他被砍为肉酱,史称“结缨遇难”。



当孔子听说卫国发生政变的时候,孔子就感慨,子路恐怕活不成了,他太了解这位徒弟了。过了几天,死讯传来,孔子哭诉“天祝予”,意为老天你这是要我命啊。他问子路是怎么死的,来人告诉他“醢矣”,也就是被剁成了肉酱,孔子干紧叫人把家里的肉酱全部倒掉,此后,再也没有吃过肉酱。



在某种意义上,子路之于孔子,有点类似李逵之于宋江,绝对的忠诚,子路之死对于孔子打击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