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如何实践:全程化的社会实践规划(1)

如题所述

  2000年,北京某高校制订实施了《××大学本科生社会实践实施方案》,把社会实践正式纳入教学计划,给予相应的必修学分和奖励学分,使本科生社会实践成为贯穿四年、覆盖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其中,大一年级的“社会认识实践”侧重于社会调查,其宗旨是“走向社会、接触实践、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大二年级的“社会工作实践”侧重于在实际工作岗位上了解社会,培养爱岗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其宗旨是“参与工作、体验社会、丰富阅历、锻炼能力”;大三年级的“社会生产实践”侧重于运用所学服务社会,其宗旨是“结合专业、学以致用、改造世界、提高素质”。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探索,该高校已经形成了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全员参与的“三年三类三层次”本科生社会实践体系。  案例分析  国内许多高校,都有着相同或类似的社会实践制度,把本来由学生自己发起、自主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以学分形式固定下来。经过了一年的大学生活,大一学生利用暑假,走出校园、走出家门,到社会基层去了解国情民情,在所思所想上会有全新的感悟;经过两年的知识积累,大二学生在暑假寻找一个工作岗位,从事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社会工作,在专业水平上会有新的提升;经过三年的积累和磨炼,大三学生已经完成了从“毛坯”到“半成品”,再到“成品”的转变,大学这个社会机器生产的产品能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检验过后,大学生还有一年的时间来查找不足、提升能力,准备迎接更为激烈和残酷的实践检验。换个角度思考,如果我们能够多一些宏观思考,主动地设计属于自己的社会实践规划,就一定能够变被动为主动,在激烈残酷的职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必须要有自己的社会实践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已经了解了社会实践在组织、发起、参与和活动主题等方面的灵活性和复杂性。国内大多数高校,普遍将某一阶段、某一主题的社会实践?动纳入必修课程,并对实践的时间、方式、成果等做出具体要求。而现实中,除了学校的“规定动作”以外,社会实践更多地表现为学生团体、学生个人的“自选动作”。事实和经验表明,“规定动作”由于形式内容和主题等规定严格,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有限,所以学生往往容易产生敷衍情绪,难以起到预期的效果。而大量“自选动作”的存在使得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短短四年的大学生活,在名目繁多、头绪杂乱的  以下是制订个人社会实践规划的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1)覆盖四年、贯穿全程。前面案例中某高校“三年三类三层次”递进式社会实践体系的优点在于,学校层面的规划涉及大一、大二、大三学生,贯穿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要过程。以此为启发,考虑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大学生在考虑自己的社会实践规划的时候,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结合学校社会实践的相关规定,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覆盖大学四年、贯穿成长过程的社会实践规划。  (2)区分阶段、重点突出。人们常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制订四年规划的意义在于能够宏观把握、整体推进、高屋建瓴,但缺点是一份计划不可能充分估计未来四年的全部变化,过于详细的实践计划在将来存在无法实现的风险。所以在着眼长远的同时,更应当理清重点、区分阶段,结合每一阶段的中心任务制订实践规划。例如,大一学年专业储备不足,学校教育侧重于通识教育和基础培养,大学生应当把社会实践的重点放在调查了解社情民意,接触生产生活一线上面。  (3)切合实际、主次分明。分清阶段、找准重点有助于提高实践规划的科学性,而一份切合自身实际的实践规划则有助于提升实践工作的实效性。在制定规划之前,首先出相应的取舍。  二、制订全程化的社会实践规划  大学生社会实践规划的制订与个人职业能力的培养密切相关,科学合理的社会实践规划要与自己的个性特点、专业学识、能力特长等方面紧密结合。在大学生活中,制订一份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规划,需要经历以下步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