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江的地理问题

1.长江中游为什么成为地上河?(详细原因)
2.长江沿岸湖泊面积为何缩小?这样导致的后果有哪些?详细

第一个问题 不是很了解 应该和黄河一样 是含沙量增大的原因吧 其次和中游的地形有关 长江中游地区 俗称九拐十八弯 泥沙不易被冲刷
第二个问题 我国大部分淡水湖都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湖泊面积减少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原因
1 大量围湖造田 占用了湖泊面积 长江含沙量增大 湖泊中的含沙量也必然增大 面积自然减少
至于危害则不言而喻 98年的大洪水就是例证 泄洪能力降低 遇到大洪水自然容易遭灾
下面是一些资料 希望对你有用
地球现有地形和地貌的形成是山-河-湖-海互动的结果,四者之间互动表现最活跃、周期最短的是在江湖之间,两者之间的能量流(水量、水位)、物质流(泥沙、污染物)、生物流和价值流日夜不停地交换,充分展现出江湖水系的生命特性。以淡水湖为例,我国淡水湖主要分布在长江和淮河中下游,其中有4个在长江,1个在淮河。这些湖泊主要是在构造断陷的基础上,由河流或河海冲淤而形成,或者是河流泥沙淤塞古河道的结果,都与长江有密切的关系,年交换水量达5 000多亿m3,对长江有“江涨湖蓄”的作用。每当洪水来临时,经过这些通江湖泊的吞吐调蓄,可削减干流洪峰,减少洪水量,使下游洪峰时间滞后,大为缓解洪水过大与长江中下游河槽泄洪能力不足的矛盾,对中下游平原的防洪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探讨历史上洞庭湖的演变与人类活动对江湖关系改变的影响;讨论通江的天然湖泊对调蓄洪水的优势和特点;再以洞庭湖和鄱阳湖为例,讨论两湖对长江中下游防洪的重要作用;并初步分析了三峡工程对两湖防洪作用的影响;最后,依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提出未来江湖管理方略的思路。
1 洞庭湖的历史演变
  挟带大量泥沙的洪水是江湖自然演变的主要原因,洪水不仅可以塑造河道,也可以在下游洼地形成湖泊和湿地。在2 000多年以前,长江洪水出川江以后进入巨大的湖泊湿地——云梦泽,当时面积超过7 300多km2,即现在的江汉平原范围。由于当时人们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能力建设防洪水库、堤防等工程,云梦泽起到调蓄洪水的作用。因当时人口不多,与洪水争地的矛盾并不突出,故洪涝灾害不明显。之后,长江洪水带来的大量泥沙,导致云梦泽逐渐淤积,湖泊变浅,给人们筑堤造田提供了条件,云梦泽逐渐变小,直至消亡。

  洪水是自然现象,必然要有出路。云梦泽变小,直致消亡的过程,正是洞庭湖由小变大的过程。2 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洞庭湖呈河网割切的平原地貌,只是岳阳西南的一个小湖,湘、资、沅、澧四水在洞庭平原上交汇分别流入长江,此时湖区位置较高,长江水难以入湖。三国时期以后洞庭湖区逐渐沉降扩展,云梦泽淤高和逐渐筑堤,景口、沧口两股长江水流汇合开始进入洞庭湖平原,湘、资、沅、澧四水入湖局面已奠定,长江在虎渡,调弦两口与湖相通,但其范围只是东洞庭湖地区。大约在公元1154年时,洞庭湖面积已经达到6 000km2。1524年,江北最后一个穴口——郝口被封堵,荆江大堤全面贯通。江北湖泊与长江分离,云梦泽的调蓄作用完全消亡。荆江大堤的贯通,造就了富饶的江汉平原,但同时也使长江洪水位进一步抬高,此时洪水才有机会进入地势较高的洞庭湖区,使其逐渐取代云梦泽,成为调蓄长江中游洪水的主要湖泊。明清时期,在洪水期其湖水范围约6 270km2,约为现在湖面的2.3倍,成为号称“八百里洞庭”的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泊,随后又开始淤积,面积有所减少。1852年和1870年洪水造成藕池、松滋溃口后,形成了虎渡、调弦、藕池、松滋四口分流入湖的局面,荆江分流的入湖水量陡增,对洞庭湖演变造成的直接影响是再次扩大。清末至民国初年,由于藕池、松滋两河流量大,输沙多,荆江入湖泥沙剧增,淤洲加速扩展,湖面大为缩减,湖面约为前一时期的90%左右。民国初年至建国30多年中,泥沙淤积更为迅速,高洲围垸较前尤盛,湖面相对缩减,约为清代中期湖面的72%。由于不断淤积和盲目围垦,洞庭湖明显分为东、西、南三部分。建国40多年中,根据江湖两利原则,有计划地对洞庭湖进行了治理,加固堤防,并垸合流,整理洪道,减少险工,同时兴建了一些新的蓄洪垦殖区,围垦了湖汊,开展了撇洪工程,改变了湖区的农业生产面貌,使湖面大为减少,天然湖泊面积约为清代中期湖面的44%。今洞庭湖已被分割成东洞庭湖。南洞庭湖、目平湖、七星湖和其它小湖泊。据统计,湖泊面积1949年为4 350km2,1977年缩小至2 740km2,1983年量测为2 691km2,已退居全国第2位。
 从云梦泽、洞庭湖与长江之间的演变来看,两湖在长江中游防洪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两湖的调蓄作用,长江中游不仅会遭受重大的洪灾,而且必然会引起长江的改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15
因为乱砍乱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