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写一篇中秋节的习俗作文(400字以上)

如题所述

  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再过几天就到了我国的传统佳节:中秋节,按照常言说,圆月象征着团圆,中秋节应该是个大团圆的节日,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
  月圆人也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聚在一起享受那一份温馨的天伦之乐,有儿孙绕膝时老人幸福的笑容,也更有一份游子归来的那几行辛酸痛楚的泪水。所以中秋节也是被人们喻为最有人情味、最能让人们体会亲情团圆的幸福感受、也是一个最富有诗情画意的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吃月饼,曾经是我儿时的美梦,可是,到近些年,掰一小块月饼放嘴里咀嚼一会,也总是感觉这月饼的味道远没有小时候的香甜了。近些年学会了吟那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每年到了这天晚上,回家里,喝酒倒是成了大事,吃月饼却变成了小事一桩,甚至是根本就不知道这月饼的味道。
  跟朋友们在一起聊中秋节吃月饼的话题,大都说现在的月饼已经改变了它原来的作用。那时候,月饼是做为礼物送亲人,一家人团圆用的。现在许多买月饼的人已经改变了它的用途,记得小时候,价格上有超过 5元的就已经是不敢想了!现在随便到哪家大商场里,那里摆放的月饼,会让你的眼睛瞪大不少,原因很简单,其卖的价格,足亦让我们顿感囊中羞涩!又叹世事艰难!几千元一盒的,甚至还有上万元一盒的月饼,真不知道这月饼是让谁能买得起又吃得起!
  小时候,花一元多就可以买一斤月饼,那时的月饼品种不是很多,市面上见的大多是以什锦馅儿居多,里面夹的有核桃仁、花生仁和冰糖,吃进嘴里噶嘣脆响,也让你的牙齿等到了很好的锻炼,印象里,那时候的月饼一般都是很硬的,得使劲咬呢!其实,搁现在想想就明白了,因为那时候的月饼一般都是买的人多,节前吃的不多,因为,月饼是人们之间相互作为礼物送来传去的,等到了中秋节这天晚上,这一包包的月饼已经不知道经过几家人的手里,同时那一包包月饼已经融入了多少亲情暖意在里面了!
  近几年我吃过的月饼,也有许多种,里面的馅儿也是五花八门,有的填馅儿料名连听也没听说过,也很自然了,其价格也是不匪!这倒是形成了一个鲜明对比,中秋月饼的市场是愈来愈繁荣多样,而中秋节的月饼味道却愈来愈"淡"了呢。也是情理之中,那一盒上万元的月饼,我想,买得起的人有几个?他买走是回家自己吃吗?耳边又一句人们常说的:就象自己拿钱买茅台酒的那些人,喝它的人不是自己花钱买!
  现在的中秋节吃月饼,除了回家以后,在妈妈一再的劝言之下,才瓣下那么一小块咀嚼一会,曾经在记忆里的月饼味道已经是留在了遥远的梦中。到了市面上那些小商店里买几斤很便宜价格的月饼回到家里,让我们这些普通职工收入的家庭也可以去聊慰这个中秋节吧!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皎洁的明月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

  二:每逢佳节倍思亲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古人的一些唱吟月圆的诗词中,有许多写的是十五望月时的所感所慨。此刻,我想到了1983年在河北宣化市的那个中秋节夜晚,那天晚上的月亮真美!可是,我却在心底吟唱出来苏轼写的《中秋月》里的一句: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人的一生当中,有几次中秋节的夜晚与亲人在一起度过?那天晚上,我突然感叹自己就象是一片随风飘飞的叶子,独自一人在离开家乡千里之外的地方,与其说是在赏月圆,倒不如说是在恨月圆!我一个人站在空旷的广场,长长地喟叹着:明年中秋节的夜晚,我又会是在哪里?都说月是故乡明!那天晚上,我向着家乡的明月亮很严肃的敬礼!手还没放下,随之而来的已经是满眼泪水,月色朦胧,也朦胧了眼前这个世界!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深邃浩淼的夜空,星稀夜如昼,月光把大地上的一切都染上了一层皓洁的银白,我抬手擦了擦泪水,返身往宿舍的方向走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不敢再回首望月,因为我怕看见妈妈那双眼睛里流着的泪水让我心悲如恸!爸爸在前几天的来信中说:自从你给家里寄来的那张照片,你妈妈每天都要看着你的那张照片哭上几次,你也是,为啥不给家里寄一张你比较胖的照片呢?你妈哭的最大原因就是:我们的孩子现在瘦成这个样子了啊!
  每逢佳节倍思亲,羁旅他乡,离家在外的游子,最多感慨的就是思乡情。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抚今追古,此时此刻,我的心已经跟千年以前的古人有了相通相会,也更是对苏轼说的那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有了切切领悟!每逢佳节倍思亲,更堪忍在那本应团圆的日子里呢!
  亲人在我们身边的时候,请多一份珍惜吧!当我们远离亲人时,请多一些问候吧!打个电话给家里,报一声平安,跟妈妈说说话,一定记住:说你现在吃的很胖!千万别像我当年那样傻,一不小心把那张又黑又瘦的照片寄给了妈妈。
  别误会我是在教你说谎,有时候,对妈妈说句善意的谎言,也是一种孝心!最少咱们可以让妈妈为了我们少淌流一些慈母泪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3-22
中秋节的习俗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其它中秋节的习俗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 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 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再过几天就到了我国的传统佳节:中秋节,按照常言说,圆月象征着团圆,中秋节应该是个大团圆的节日,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
月圆人也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聚在一起享受那一份温馨的天伦之乐,有儿孙绕膝时老人幸福的笑容,也更有一份游子归来的那几行辛酸痛楚的泪水。所以中秋节也是被人们喻为最有人情味、最能让人们体会亲情团圆的幸福感受、也是一个最富有诗情画意的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吃月饼,曾经是我儿时的美梦,可是,到近些年,掰一小块月饼放嘴里咀嚼一会,也总是感觉这月饼的味道远没有小时候的香甜了。近些年学会了吟那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每年到了这天晚上,回家里,喝酒倒是成了大事,吃月饼却变成了小事一桩,甚至是根本就不知道这月饼的味道。
跟朋友们在一起聊中秋节吃月饼的话题,大都说现在的月饼已经改变了它原来的作用。那时候,月饼是做为礼物送亲人,一家人团圆用的。现在许多买月饼的人已经改变了它的用途,记得小时候,价格上有超过 5元的就已经是不敢想了!现在随便到哪家大商场里,那里摆放的月饼,会让你的眼睛瞪大不少,原因很简单,其卖的价格,足亦让我们顿感囊中羞涩!又叹世事艰难!几千元一盒的,甚至还有上万元一盒的月饼,真不知道这月饼是让谁能买得起又吃得起!
小时候,花一元多就可以买一斤月饼,那时的月饼品种不是很多,市面上见的大多是以什锦馅儿居多,里面夹的有核桃仁、花生仁和冰糖,吃进嘴里噶嘣脆响,也让你的牙齿等到了很好的锻炼,印象里,那时候的月饼一般都是很硬的,得使劲咬呢!其实,搁现在想想就明白了,因为那时候的月饼一般都是买的人多,节前吃的不多,因为,月饼是人们之间相互作为礼物送来传去的,等到了中秋节这天晚上,这一包包的月饼已经不知道经过几家人的手里,同时那一包包月饼已经融入了多少亲情暖意在里面了!
近几年我吃过的月饼,也有许多种,里面的馅儿也是五花八门,有的填馅儿料名连听也没听说过,也很自然了,其价格也是不匪!这倒是形成了一个鲜明对比,中秋月饼的市场是愈来愈繁荣多样,而中秋节的月饼味道却愈来愈"淡"了呢。也是情理之中,那一盒上万元的月饼,我想,买得起的人有几个?他买走是回家自己吃吗?耳边又一句人们常说的:就象自己拿钱买茅台酒的那些人,喝它的人不是自己花钱买!
现在的中秋节吃月饼,除了回家以后,在妈妈一再的劝言之下,才瓣下那么一小块咀嚼一会,曾经在记忆里的月饼味道已经是留在了遥远的梦中。到了市面上那些小商店里买几斤很便宜价格的月饼回到家里,让我们这些普通职工收入的家庭也可以去聊慰这个中秋节吧!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皎洁的明月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

二:每逢佳节倍思亲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古人的一些唱吟月圆的诗词中,有许多写的是十五望月时的所感所慨。此刻,我想到了1983年在河北宣化市的那个中秋节夜晚,那天晚上的月亮真美!可是,我却在心底吟唱出来苏轼写的《中秋月》里的一句: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人的一生当中,有几次中秋节的夜晚与亲人在一起度过?那天晚上,我突然感叹自己就象是一片随风飘飞的叶子,独自一人在离开家乡千里之外的地方,与其说是在赏月圆,倒不如说是在恨月圆!我一个人站在空旷的广场,长长地喟叹着:明年中秋节的夜晚,我又会是在哪里?都说月是故乡明!那天晚上,我向着家乡的明月亮很严肃的敬礼!手还没放下,随之而来的已经是满眼泪水,月色朦胧,也朦胧了眼前这个世界!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深邃浩淼的夜空,星稀夜如昼,月光把大地上的一切都染上了一层皓洁的银白,我抬手擦了擦泪水,返身往宿舍的方向走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不敢再回首望月,因为我怕看见妈妈那双眼睛里流着的泪水让我心悲如恸!爸爸在前几天的来信中说:自从你给家里寄来的那张照片,你妈妈每天都要看着你的那张照片哭上几次,你也是,为啥不给家里寄一张你比较胖的照片呢?你妈哭的最大原因就是:我们的孩子现在瘦成这个样子了啊!
每逢佳节倍思亲,羁旅他乡,离家在外的游子,最多感慨的就是思乡情。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抚今追古,此时此刻,我的心已经跟千年以前的古人有了相通相会,也更是对苏轼说的那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有了切切领悟!每逢佳节倍思亲,更堪忍在那本应团圆的日子里呢!
亲人在我们身边的时候,请多一份珍惜吧!当我们远离亲人时,请多一些问候吧!打个电话给家里,报一声平安,跟妈妈说说话,一定记住:说你现在吃的很胖!千万别像我当年那样傻,一不小心把那张又黑又瘦的照片寄给了妈妈。
别误会我是在教你说谎,有时候,对妈妈说句善意的谎言,也是一种孝心!最少咱们可以让妈妈为了我们少淌流一些慈母泪啊!
第2个回答  2011-03-13
中秋节的习俗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其它中秋节的习俗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 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 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第3个回答  2011-03-15
中秋作文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在这天,人们坐在月亮下赏月光、吃月饼。这不,趁着今天是中秋节,我们一家也开始赏月光、吃月饼了。
我们全家人围站在阳台上,把大团圆月饼分成几块,分着吃。这时,我望向了远处的月亮。虽然说“月到中秋分外美”,可今天的月亮似乎周身围绕这一股叫做“思念”的愁云。这时,我想起了远在他乡的好朋友----苗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描述了我此时的心情,不知她现在是否也在望着月亮,思念着远在他乡的我呢?只是月亮似乎读懂了我的心思,那股愁云已经消失了,仿佛在告诉我不要太悲伤。现在的月亮特别明亮,圆月像一只雪球高悬中天,皎洁的月光,像水似地泻向大地。几朵灰白色的、轻纱似的云陪伴在她的身旁,宛如仙女舞动纱巾翩翩起舞。月光洒满了我的衣服,温暖着我的心。我觉得太阳的温暖过于热烈奔放;星光又孤寂清冷了些;只有这温柔恬静的月光,才能这般地恰到好处。我的周围被月光照得雪亮。月光透过斑驳的树隙丝丝缕缕地挂下来,在地面上铺了一层碎银。月光照得树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婀娜多姿的柳树的稀疏的倩影,别提有多美了。
爸爸告诉我: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中秋那天,相传,如果你仔细看,就会发现那里面有黑色的影子,那就是广寒宫里的嫦娥、吴刚、玉兔和桂花树。
我凝神望着月儿,口里嚼着香甜的月饼,听爸爸讲着月亮的传说,我又想起家乡的好朋友,直到很晚很晚……
第4个回答  2011-03-20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 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