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黄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

有关黄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名一个,分别写出故事题目,人物姓名,主要内容,人物主要事迹。讲诉黄河的现状。请大家帮帮忙,实在找不到,老师就是这样布置的,我看都看不懂

  黄河流域战争

  牧野古战场:在今河南省卫辉市北,商朝时是都城朝歌的近郊。商朝末年,周武王讨伐殷纣王时曾在这里誓师,一举攻入朝歌,迫使纣王自尽,结束了商朝600年的历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

  崤山古战场:在今河南省洛宁县西北。春秋争霸时期,本有联姻关系的秦晋两国,由于都想当霸主,一直明争暗斗。晋文公死后,由争夺郑国而矛盾公开,晋襄公在秦军的必经之路崤山埋伏下重兵,将有300辆战车的秦军全歼。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崤山之战。

  巨鹿古战场:在今河北省平乡县。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起义,被秦章邯大军打败,章邯接着又镇压了项梁率领的另一支起义军,然后攻打赵国,并占领了赵国首都邯郸。赵王退守巨鹿,向齐、燕、楚等国求援,楚王派出两路兵马,一路由刘邦率领直接进攻秦都咸阳;一路由宋义率领北上救赵。因宋义胆小,途中被次将项羽夺去兵权,项羽即率军直扑巨鹿,九战九捷,大破秦军,章邯向咸阳请求援兵,把持朝政的赵高为了篡夺国家大权,不仅不派救兵,反而向秦二世说章邯的坏话,章邯受责,进退两难,最后只好向项羽投降,巨鹿之战遂告结束。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起义推翻秦王朝统治的决定性一战,“逐鹿中原”这一著名成语即由此而来。

  昆阳古战场:在今河南省叶县。西汉末年,王莽夺汉室皇位,为巩固统治,公元23年,王莽派40万军队包围了由刘玄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占领的昆阳,农民起义军只有8 000多人,双方兵力十分悬殊。但起义军在太常偏将军刘秀的巧妙指挥下,打败了新王朝的军队,起义军光打扫战场就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

  官渡古战场:在今河南省中牟县东北。公元200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基本占据了中原,便开始与强敌袁绍较量。袁绍的10万大军从邺出发进攻许昌,曹操率1万多人进驻官渡迎敌,因双方力量悬殊,曹操采取避实就虚,声东击西的战术,两次小胜袁军。袁绍自恃兵多,率大军直逼官渡要与曹操决战,曹操坚守官渡,袁绍无法前进,两军相持半年之久。后曹操采纳袁绍的谋士的建议,率精兵5 000偷袭了袁绍的粮仓,袁绍气急败坏,要去偷袭曹操的大本营,结果受到早有准备的曹军的两面夹击。最后将袁绍的10万大军消灭得只剩800余人。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居士、板桥道人,江苏兴化县人,家境贫寒,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从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起,郑板桥任范县县令,历时五年,在任期内,政绩卓著,他刚直不阿,不逢迎官长,不巴结上司,办事公正,同情人民疾苦,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受到范县人民的敬重,至今范县一带仍有“郑板桥是清官,不图银子不爱钱”的民谣流传。

  范县地处边陲,地痞流氓、恶棍豪绅欺压百姓,横行乡里,前任地方官不敢招惹他们。这些家伙听说新到一位“梗顽不训”的县太爷就去“窥测”虚实,见郑板桥从街上走过,他们聚伙寻衅,故意将街旁卖粥老汉的粥罐撞破又诡称老汉被石头绊倒,冒犯了县太爷的尊严,要求治石头的罪,郑板桥设计把他们诱进公堂,大板重责,直打得他们受刑不过,纷给予掏钱求饶,郑板桥将坏人撵出去后,把钱人全部给了卖粥的老汉,以资抚慰。自此,范县一些流氓、恶霸气焰顿减,社会秩序安全许多。

  “喝道排衙懒不禁,芒鞋问俗入林深”,郑板桥身为县令却讨厌“喝道排衙”,而常常便服鞋问俗民间。他在《范县署中寄舍第墨弟书》中说:“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农夫上者种地百亩,其次七八十亩、其次五六十亩,绵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尤其是在灾荒年,他更是“不遑居居”,把百姓的疾苦挂在心上:“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据《范县县志及有关材料记载:每至表夏,黄河水暴涨,郑板桥常日夜巡堤,有时甚至和百姓共住芧庵,固堤防患。由于他勤政爱民,偏辟的范县“囹圄囚空者数次,”“绝苞直、无留牍。”出现了短期相对太平、繁荣的景象,人民也得到了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

  乾隆12年(公元1746年),阚板桥调署潍县令,乾隆十八年(公元753年),辞官归田,隐居扬州,以卖字画为生。

  郑板桥在政治上一生不得志但他在绘画、书法、诗文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他在画、书、诗三个方面都造诣很深,被称为“三绝”。“三绝”相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形成了其真气、真意、真趣的特色,他尤善画兰竹,苍劲萧爽、疏落有致,又工诗词,不拘体格,头之所致,挥毫而就,直抒肺腑,无论言情叙事,都娓娓动人,他的书法,融合隶楷行草为一体自称“六分半书”,随意挥洒,园润古秀,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颂师法。
  黄河的故事 华夏儿女缘何称炎黄子孙 大禹治水的故事
  鲤鱼跳龙门的传说 鸡鸣狗盗的典故 三门峡名称的由来
  愚公移山的传说
  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成灾。。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和黄河打交道。转眼过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冯夷很得意,又过黄河去一个小村庄找水仙花。这里的水不深,冯夷趟水过河,到了河中间,突然河水涨了。他一慌,脚下打滑,跌倒在黄河中,活活被淹死。
  冯夷死后,当了黄河水神,人称河伯。
  河伯按着玉帝的指点,一心要画个河图,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 查水情,画河图,是个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图画好,已年老体弱了。河伯看着河图,黄河哪里深,哪里浅;哪里好冲堤,哪里易决口;哪里该挖,哪里该堵;哪里能断水,哪里可排洪,画得一清二楚。只可叹自己没有气力去照图治理黄河了,很伤心。河伯想想,总有一天会有能人来治理黄河的,那时,把河图授给他,也算自己没有白操心。
  河伯从此就在黄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没有露面。不料,黄河连连涨水,屡屡泛滥。百姓们知道玉帝派河伯来治水,却不见他的面,都骂河伯不尽职尽责,不管百姓死活。
  后来,到了大禹出来治水的时候,
  大禹对河伯说:“我是大禹,特地来找你求教治理黄河的办法哩。” 河伯说:“我的心血和治河办法都在这张图上,现在授给你吧。”
  大禹展图一看,图上密密麻麻,圈圈点点,把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画得一清二楚。大禹高兴极啦。他要谢谢河伯,一抬头,河伯跃进黄河早没影了。
  大禹得了黄河水情图,日夜不停,根据图上的指点,终于治住了黄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3-13
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成灾。。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和黄河打交道。转眼过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冯夷很得意,又过黄河去一个小村庄找水仙花。这里的水不深,冯夷趟水过河,到了河中间,突然河水涨了。他一慌,脚下打滑,跌倒在黄河中,活活被淹死。
冯夷死后,当了黄河水神,人称河伯。
河伯按着玉帝的指点,一心要画个河图,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 查水情,画河图,是个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图画好,已年老体弱了。河伯看着河图,黄河哪里深,哪里浅;哪里好冲堤,哪里易决口;哪里该挖,哪里该堵;哪里能断水,哪里可排洪,画得一清二楚。只可叹自己没有气力去照图治理黄河了,很伤心。河伯想想,总有一天会有能人来治理黄河的,那时,把河图授给他,也算自己没有白操心。
河伯从此就在黄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没有露面。不料,黄河连连涨水,屡屡泛滥。百姓们知道玉帝派河伯来治水,却不见他的面,都骂河伯不尽职尽责,不管百姓死活。
后来,到了大禹出来治水的时候,
大禹对河伯说:“我是大禹,特地来找你求教治理黄河的办法哩。” 河伯说:“我的心血和治河办法都在这张图上,现在授给你吧。”
大禹展图一看,图上密密麻麻,圈圈点点,把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画得一清二楚。大禹高兴极啦。他要谢谢河伯,一抬头,河伯跃进黄河早没影了。
大禹得了黄河水情图,日夜不停,根据图上的指点,终于治住了黄河
第2个回答  2011-03-12
龙门位于壶口瀑布南面约65公里处,在晋陕峡谷的最南端。龙门之南,就是开阔平坦的关中平原。黄河之水从狭窄的龙门口突然进入宽阔的河床之中,河性发生很大变化。龙门的形成,是其
.鲤鱼跳龙门的传说
东面的龙门山和西面的梁山各伸出山脊,相互靠拢,形成一个只有100米宽的狭窄的口门,好像巨钳,束缚着河水,形成湍急的水流。每当洪水季节,由于峡口中的水位壅高,而出了峡谷后,河谷突然变宽,水位则骤然下降,于是在龙门形成明显的水位差,故有“龙门三跌水”之说。沿袭相传的“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就是指跳跃此处的跌水。该故事说的是小鲤鱼不畏险阻,纷纷跳跃这道通向成龙道路上的门关,能跃过去者,便能成龙。只有那些百折不挠的小鲤鱼,最终才能成龙。这个故事千百年来也激励着炎黄子孙顽强拼搏,奋斗不息。古代人们对龙门峡这种自然奇观的形成,感到不可思议,便想象为大禹所凿开的一条峡口,因而龙门又被称为“禹门口”。

.华夏儿女缘何称炎黄子孙
公元前2500年左右,黄河流域出现了轩辕氏黄帝这面大旗。于是,一朵朵绚丽的文明之花,便从黄帝这个人文始祖中先后开出。黄帝植谷,黄帝造车,黄帝捕鱼,黄帝制镜,黄帝纺纱……在中国文化的曙光里,处处留下了黄帝的剪影。

同时,中华民族的另一远古英雄也出现在这黄土高原上。他就是炎帝。史传他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作耒耜,教民农作,尝百草而治百病,所以又称为神农氏。在他率领下的原始部落,于黄土高原上的渭河流域,种植百谷百蔬,使这一带的黄土地成为我国原始农业的发源地。

后来,炎、黄二帝联合起来,在涿鹿大战中打败了蚩尤部落,而在孤泉大战中,黄帝又打败了炎帝。黄河流域经历了大裂变和大融合,炎、黄两族逐渐融合,也同化了其他一些民族部落,最后形成了以黄帝为黄同祖先的多民族的华夏族。据说,颛顼、帝喾、尧、舜、禹,这些充满灵光的中华民族的远古英雄,都是黄帝后裔。而进入阶段社会的夏、商、周三代的祖先,也都是黄帝子孙。他们自称为“华夏”,有时也单称“华”或“夏”,而把黄帝奉为始祖,又自称为“炎黄世胄”或“黄帝子孙”。凝重的黄土地上,因此而开掘出了一个农业中国。

于是,黄色成了中国的国色。中国的龙,多被绘以黄色。隋、唐以后皇帝穿的龙袍,以黄色制作;帝王宫廷的装饰,也最尚黄色。才接受百官的朝贺;宋太祖赵匡胤也是在黄河边上“黄袍加身”,才坐上皇帝龙椅的。

黄河、黄土、黄帝、黄帝子孙,正好是一组极有文化意义的象征。也由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们常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第3个回答  2011-03-13
大禹治水
第4个回答  2011-03-12
大禹治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