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谁?

如题所述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中文名: 杜甫
  别名: 杜陵野老,杜陵布衣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河南巩县(今巩义市)
  出生日期: 712年2月12日
  逝世日期: 770年
  职业: 诗人
  主要成就: 现实主义诗歌创作
  代表作品: 《杜工部集》
  字: 子美
  号: 少陵野老
  世称: 杜少陵,杜工部
  尊称: 诗圣
  流派: 唐代现实主义

  目录

  基本信息
  杜甫生平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杜甫死因一、病死说
  二、溺死
  三、自沉于水而死
  四、食物中毒而死
  五、消化不良而死
  个人影响
  杜甫思想
  三吏三别
  杜甫年谱玄宗时期(公元712——755年)
  肃宗时期(公元756——762年)
  代宗时期(公元763——770年)
  作品一览现存诗数
  代表作品
  代表名句
  诗歌风格沉郁顿挫
  兼容并蓄
  炼字对仗
  内容深远
  诗歌影响
  纪念建筑
  解读杜甫贫困交加的诗人
  穷困潦倒的原因
  文言文介绍《国学宝典——杜甫》
  贴吧相册 基本信息
  杜甫生平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杜甫死因 一、病死说
  二、溺死
  三、自沉于水而死
  四、食物中毒而死
  五、消化不良而死
  个人影响
  杜甫思想
  三吏三别
  杜甫年谱 玄宗时期(公元712——755年)
  肃宗时期(公元756——762年)
  代宗时期(公元763——770年)
  作品一览 现存诗数
  代表作品
  代表名句
  诗歌风格
  沉郁顿挫 兼容并蓄 炼字对仗 内容深远诗歌影响纪念建筑解读杜甫
  贫困交加的诗人 穷困潦倒的原因文言文介绍
  《国学宝典——杜甫》贴吧相册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1]?,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虽然杜甫在当朝不为世人所知,但经过后世的研究,他的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3]。 杜甫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安禄山与史思明)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经历了唐代的由盛到衰的过程。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工部。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曾祖父杜依艺曾任巩令一职。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官至膳部员外郎且有自己的自传。父亲杜闲有奉天令一职。青年时期,杜甫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3-11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中文名: 杜甫
别名: 杜陵野老,杜陵布衣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河南巩县(今巩义市)
出生日期: 712年2月12日
逝世日期: 770年
职业: 诗人
主要成就: 现实主义诗歌创作
代表作品: 《杜工部集》
字: 子美
号: 少陵野老
世称: 杜少陵,杜工部
尊称: 诗圣
流派: 唐代现实主义

本信息
杜甫生平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杜甫死因一、病死说
二、溺死
三、自沉于水而死
四、食物中毒而死
五、消化不良而死
个人影响
杜甫思想
三吏三别
杜甫年谱玄宗时期(公元712——755年)
肃宗时期(公元756——762年)
代宗时期(公元763——770年)
作品一览现存诗数
代表作品
代表名句
诗歌风格沉郁顿挫
兼容并蓄
炼字对仗
内容深远
诗歌影响
纪念建筑
解读杜甫贫困交加的诗人
穷困潦倒的原因
文言文介绍《国学宝典——杜甫》
贴吧相册 基本信息
杜甫生平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杜甫死因 一、病死说
二、溺死
三、自沉于水而死
四、食物中毒而死
五、消化不良而死
个人影响
杜甫思想
三吏三别
杜甫年谱 玄宗时期(公元712——755年)
肃宗时期(公元756——762年)
代宗时期(公元763——770年)
作品一览 现存诗数
代表作品
代表名句
诗歌风格
沉郁顿挫 兼容并蓄 炼字对仗 内容深远诗歌影响纪念建筑解读杜甫
贫困交加的诗人 穷困潦倒的原因文言文介绍
《国学宝典——杜甫》贴吧相册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1]?,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虽然杜甫在当朝不为世人所知,但经过后世的研究,他的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3]。 杜甫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安禄山与史思明)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经历了唐代的由盛到衰的过程。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工部。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
第2个回答  2011-03-11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1]?,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虽然杜甫在当朝不为世人所知,但经过后世的研究,他的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3]。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安禄山与史思明)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经历了唐代的由盛到衰的过程。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工部。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曾祖父杜依艺曾任巩令一职。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官至膳部员外郎且有自己的自传。父亲杜闲有奉天令一职。青年时期,杜甫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第3个回答  2011-03-11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第4个回答  2011-03-11
唐朝与李白齐名的“诗圣”,杜审言之孙,活动于唐玄宗时期,创作诗歌量巨大,所写诗歌的内容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号称“诗史”,政途失意后居于成都草堂,最终客死与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