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习俗简短介绍

如题所述

1、扫墓祭祖

清明节前后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2、踏青

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3、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

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

4、清明游乐

清明节除了上述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的习俗之外,还有大量纯属游乐的风习,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的喜爱,如延续至今的牵钩、放风筝和荡秋千等,也还有曾盛行一时,惟今已不复见的射柳和蹴鞠。

5、牵钩

"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两头分为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呐喊,热闹非常。

6、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4-03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多彩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挂纸
“挂纸”在台湾的习俗中称为“压墓纸”。挂纸时,先要将生长在祖先坟墓上的野草,用锄头或镰刀整理清除,在用小石头或砖块将墓纸压在坟上,表示这个坟是有后嗣的,否则很容易被人误以为是无主的孤坟,而受到破坏。墓纸分为白色、红色、黄色的古仔纸以及五色纸(红黄蓝白黑)两类,现在则多用五色纸,其用意是盖厝瓦或表示子孙已祭拜过。至于传统的客家人挂纸时比较慎重,先用锄头挖一块绿色的草皮,并把带来一迭滴有鸡血的黄纸,用草皮压在坟上,然后在坟地四周摆上十二张银纸,除了挂墓纸的目的外,还有血祭的象征。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宋代清明时节,京都人民踏青郊游,市集买卖的热闹情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拔河
拔河发明于春秋战国时代,当时叫做“牵钩”。主要使用的设备是一条粗麻绳,两头还分有许多小麻绳,在古代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视哪一方先把另一方拔过中线(代表河流)就算是胜利。拔河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质,最初是在军队中盛行,后来才流行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节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此以后,清明拔河遂成习俗。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05-28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多彩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挂纸
“挂纸”在台湾的习俗中称为“压墓纸”。挂纸时,先要将生长在祖先坟墓上的野草,用锄头或镰刀整理清除,在用小石头或砖块将墓纸压在坟上,表示这个坟是有后嗣的,否则很容易被人误以为是无主的孤坟,而受到破坏。墓纸分为白色、红色、黄色的古仔纸以及五色纸(红黄蓝白黑)两类,现在则多用五色纸,其用意是盖厝瓦或表示子孙已祭拜过。至于传统的客家人挂纸时比较慎重,先用锄头挖一块绿色的草皮,并把带来一迭滴有鸡血的黄纸,用草皮压在坟上,然后在坟地四周摆上十二张银纸,除了挂墓纸的目的外,还有血祭的象征。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宋代清明时节,京都人民踏青郊游,市集买卖的热闹情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拔河

拔河发明于春秋战国时代,当时叫做“牵钩”。主要使用的设备是一条粗麻绳,两头还分有许多小麻绳,在古代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视哪一方先把另一方拔过中线(代表河流)就算是胜利。拔河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质,最初是在军队中盛行,后来才流行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节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此以后,清明拔河遂成习俗。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2723842.html?si=4

第3个回答  2020-03-28
扫墓祭祖,清明前后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主败
第4个回答  2020-12-10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