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家乡的清水岩 急急急 要记得写听别人讲清水岩的由来!作文:家乡的清水岩 急急急

如题所述

  1.
  我的家乡泉州,地处祖国东南沿海地区。她依山临海,山清水秀,物产富饶,十分可爱。家乡那层峦叠嶂的戴云山,驰名中外的洛阳桥,风景秀丽的牛姆林……我都喜欢,但我更爱家乡那迷人的清水岩。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我和挚友们满怀喜悦之情前往仰慕已久的清水岩。
  “哦,终于到了”,挚友们不约而同地高呼着。一来到山门,我就扑向十月的清晨。深深地呼吸着甜润的空气,耳朵晨索绕着被誉为“御前清曲”的南音。随即,我们闻声而去。
  登上台阶,我们就来到足友亭。站于亭中,俯视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城镇繁荣景象,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一豪言壮语啊!迎着习习微风,我们尽情地欣赏美景。啊!多么惬意啊!
  离开足友亭,我们就来到“吉祥如意池”。池中饲养着一只只活泼有趣的鱼儿,它们时而诒然不动,时而俶尔远逝,似乎在与游者相乐。“吉祥如意池”虽比不上新疆的“天池”,但它却别具韵味。
  再往前走几步,我们就来到大雄宝殿了。大雄宝殿基本为木质结构,它主要由十来根粗长的石柱支撑,极具闽南建筑风格,看起来气势恢弘。楼阁内供奉着三世佛、观音菩萨、唐僧以及十八罗汉。这些佛像除了观音和唐僧以外的全都是木雕佛像。瞧!那伏虎罗汉骑着吊睛白额虎,悠然自在;降龙罗汉骑着一条口吐海水的大青龙,真是栩栩如生呀!大雄宝殿附近还有一棵珍稀的无花果树和一棵苍翠挺拔的樟树,它们犹如威风凛凛的勇士一般共同守着清水岩。
  告别大雄宝殿,我们就来到清水岩寺。清水岩寺历史悠久,始建于唐朝年间,宋庆年间,僧人永佑重修,明朝期间,再次重修,并易名为清水岩。民国元年重修。寺院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前墙为黄色,墙壁上写着“南无阿弥陀佛”六个醒目的大字。前有门廊,两侧有护厝,岩门廊墙上嵌有民国时期的洪濑名士张应星撰写的《复修清水岩碑记》。古门两旁还有净因行者撰写的对联:“清风本来面,水月现在身。”清水岩寺附近还有“莲花池”和“净心池”。“莲花池”上方不家一座屹然耸立的“东林历代祖塔”。随着人流,我进入了一扇古香古色的大门,一股浓郁的香火味弥漫着整个庙宇,袅袅清烟像一条灰色的带子环绕着清水岩寺。烟雾缭绕中,大大小小的神像端坐着,一脸神圣,接受着人们的顶礼膜拜。香鼎两旁有两棵郁郁葱葱的古树。这无疑给清水岩寺带来几分绿意与生机。随即,我就进入祖师殿,殿内供奉着清水祖师、观音菩萨等佛像,殿内两壁上的壁画色彩斑斓,惟妙惟肖。祖师殿内佛香缭绕,我跪下双手合十,默默祷告着,望着神圣的清水祖师,我许了一个心愿……
  后行至寺后的“虾目泉”。刘仲春捐建的“香井流芳”俗称龙虾泉,因有龙虾须故有龙虾出海之美誉。龙虾泉泉水为清水岩寺的僧人提供方便,因此它不愧为“生命之泉”。其泉水甘醇甜美,以至于游客们陆陆续续地去取虾目泉泉水来解渴。因而我也迫不及待地装了几瓶哟。哇,一喝进肚子里,整个人心旷神怡、容光焕发,好不痛快!
  最终,我们踏上了回家之路。途中,我蓦然回首那落日余晖下的如诗如画般的清水岩,心中感到十分不舍,但我在心底里暗暗地说:等着我,我还会再来的!
  我爱故乡,更爱故乡的清水岩!让我为您赞美,为您讴歌吧!

  2.
  安溪有个清水岩,我们南安也有个清水岩。若说安溪清水岩是大家闺秀,那我们南安清水岩也算得上小家碧玉。不信,就去瞧瞧!
  如果想徜徉于自然之间,步行上山,自然是最好不过的。且不说你能享受到的自然之趣,途中挥洒的汗水足以把你身上的世俗之气洗去。山中的树青葱可爱,没有校园里,马路边的树的标兵式呆板,尽情生长,随风起舞,沿江有拘束,没有羞涩,放荡不羁。可别以为挥汗过后,前面就是一条康庄大道。前面是一条迷宫似的一米多宽的小路,旁边是树,旁边的旁边还是树,仰着头望,天空似乎也变得狭长。踩在由枯枝落叶和小草铺成的毯子上,发出噌噌的声音,林子深处不时传来几声鸟鸣,增加了几分诡异。
  走出迷宫,豁然开朗,传来悦耳的南音,清水岩到了。你立马就能感受到一种古朴的气息。闻声而去,你看到的是一座基本为木质结构的大殿,几根石柱上刻着盘龙,栩栩如生。殿里供奉着木刻的十八罗汉、观音,比起金塑像,别有一番韵味。这十八罗汉中有的端庄大方,有的抓耳挠腮,有的开怀大笑,姿态各异。殿旁有支演奏队,很有特色。无论是主唱,还是弹琵琶、吹箫的,一举一动都很自然,十分娴熟。
  大殿后面还有座殿。殿虽小了点,可这才是主殿,供奉着清水祖师。主殿内,香火鼎盛,许多人顶礼膜拜,你立马就能感受到佛文化的感染力量。不自觉地点起香,拜起佛来了。墙上的壁画,色彩用得恰到好处,给人以和谐,舒适的感觉。参观完整个主殿,你会发现它很像北京的四合院,呈四字形。院中还种了些花草,增加了几分诗意!
  主殿后的正中央,有两眼泉,名曰:龙虾泉。饮上一口,你立马就能感受到一股爽到心里的清凉。据说泉水还有去热降火除眼疾的功效哩!泉后小山上的树的根裸露在上表,垂下来,与龙虾泉联系起来,还真像龙须。
  近年来,在各界人士的帮助下,清水岩变得更美丽。尤其是在这样的一个古香古色的地方,摆放了一些《二十四孝图》像,增加了清水岩的文化内涵。透过这些石像我们似乎真实地看到古人孝亲的故事,唤起我们对父母的爱。
  能说的当然不止这些,顶上风光无限好,需要你自己去体验,感受不同于安溪清水岩的美,若能吃上一碗斋面,那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完美旅程。

  3.
  “今天天气好晴朗,处处好风光,好风光呀……”这天天公作美,我们决定去爬山,观光旅游“清水岩寺”。你可别以为是安溪清水岩寺,那是我故乡的清水岩寺——南安洪濑清水岩寺。也许它没有安溪清水岩寺那么响的知名度,但南安洪濑清水岩寺也绝不逊色!
  一曲优雅的南音,荡漾于古寺之上。南音是我们闽南的特色,也是我们清水岩寺的一大特色。视线投到庙旁,一些乐师就在那里忙着拉二胡,弹琵琶,吹箫……看,他们忙得不亦乐乎。如若是在安溪清水岩寺,也许你只能听到一支“独特”的《大悲咒》吧!
  透过动听的乐曲,踏入了寺庙,刚踏进去忽然一种神圣之感洋溢心头。里面安静极了;整洁极了;优雅极了。环看四周,淡黄色的墙,金灿灿的佛,鲜红色的桌子,五彩缤纷,但却不给人以一种杂乱之感。抬头注视大佛,那是观音菩萨,身旁还有另外一些佛像。无意间我发现:那儿还有一个门。我走向前去“清水岩”三字首先映入眼帘,原来另有乾坤呀!莫不是“不训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怀着好奇的心理,我向寺内走去,首先出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大香炉,香火旺盛。绕过炉来到正堂。一股潺潺流水声钻入耳膜,我闻声望去,原来是一股圣泉在此逗留。寺内的佛为清水祖师,其它的东西在此我就不多说了。
  出了寺,便来到了殿后的香井流芳即虾目泉穴。寺庙安溪自然是有的,然而这虾目泉穴又如何能说呢?两只看似泉口的虾目,一块形似三角石的龙虾鼻,还有恰似虾须的树根,凑成了这独特的风景。
  如果你早来这儿几年,也许见的只会有一座寺庙,然而现在已是今非昔比了,一座座错落的小亭子,一群群活蹦乱跳的鱼儿,一个个讲叙着感人故事的二十四孝石雕像……那才是此时呈现在你眼前的南安洪濑清水岩。高大的山门;直插云霄的阶梯;优美的南音;充满活力的放生池……一幕一幕令人眼花缭乱。
  清水岩寺位于半山上,来到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南音,观光到古庙,还可以强身健体,最重要的是可以登上辉达远景亭,了望整个故乡——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大楼,故乡的烦恼,全都显现在眼前,俯首望去:青山绿水,高楼大厦,好一幅繁荣的景象图。此时,整个人都豁然开朗了许多,也许只有在这一秒我们才能感受到故乡的可爱之处!
  游览过后,踏向山间的小路,回首一顾:它真美!太阳公公正在玉枕山的顶头,放射着温和的光……

  4.
  啊!清水岩,我来了!
  清磐流音风答响,水池印象月呈辉。
  再也不是文字间无边的畅想,再也不是凭空与别人思想的共鸣,仿佛圆了记忆中一个遥远而触不可及的梦。
  眼前,清水岩屹立于玉枕山上。一座古刹庸懒地躺在绿树的怀抱中,分享青山绿水的惬意,这似乎是梦寐以求的欢畅,这一点点难得的大自然赋予人的愉悦,便全在清水岩带来的已平静的呼吸中。
  我再也无法抑制心中的欢畅,疾步奔向清水岩的怀抱。趋步而入这古刹,高大的清水祖师神圣、崇高。庙宇中,香火旺盛,香客们神色虔诚,顶礼膜拜。壁上,历代文人骚客们的遗墨随处可见,都是赞颂仙人功德的文字,望着一座座神圣雕像,读着一行行颇具神韵的诗文,我也有些飘飘欲仙了。
  忽然,耳畔里传来阵阵优雅的南音,舒缓高雅、清新。似乎清水祖师也陶醉于这迷人的南音中,不禁咧开笑脸,普施甘露。听,水声缠缠绵绵,应声而趋,只见众人围坐于清泉旁。轻轻掬起清水,清清的,甜甜的感觉由手流遍全身,泌透心脾。深深地吮吸一口新鲜的空气饮上一口清泉,只觉遍体生凉,心旷神怡。庙里老人告诉我们:“唐朝时,众僧在寺后湿土中寻见清泉,清泉水既清甜又清热降火,许多的香客喜欢细细享用,祈佑健康、平安。
  出古庙,往前走,小池塘里流动着蓬勃的生命。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再往前是四个精美的亭子,亭子上流动的水墨线条勾勒出一幅幅优美的壁画,令人赏心悦目。不知不觉已陶醉于这流动的水墨中幻想邀上几位文人墨客,挥毫铺墨好不惬意!
  放眼望去,眼帘倒映着洪濑美景,远处的河逶迤地伸向远方,四面群山呼应,不禁被眼前这居高临下的开阔的胸襟感染,与它的心跳共鸣,你便会变得乐观,变得豁达,你的心会迫不及待地挣脱牢笼自由去飞……这时候,忽然觉得先前看到的景色都不足道,惟有眼前才是真正的壮美。
  忽然,我陷入沉思:人间美景数不胜数,在寻访美景的路上,我们常被眼前的景色觉醒岂不知前面还有更美,更好的景观。如果停住不前就不会寻到最美的风景,我们就应永不满足,不断走下去。一个人追求一个梦想,不也如寻访最美的景色一样,必须在人生路上不断探索,不断追求吗?

  5.

  南安洪濑清水岩,位于洪濑集新村玉枕山龙虾目泉穴,因地处洪濑东部,故视其为洪濑的一颗“东方明珠”。清水岩始建唐朝年间,几经风雨,留下许多名人咏诵,有蔡灿若的“清磐流音风答响,水池印象月生辉”,有净因行者的“清风本来面,水月现在身”等众多妙对绝联。但要说景,却又不是这两句可以道尽的。
  若说清水岩雕刻最成功的当数24孝图了。设计师们依据各地园林的标本别出心裁,匠师们独运近心,设计出的雕像当然是实兼丁长处,避虚丁短处。在各种浮雕中尤以石座前方各品种的树的雕刻最为突出,有紫罗杉,有松树,还有许许多多不知名的品种。雕刻的这些品种,粗细匀称,大小不一,且直接省略了虚浮的装饰。
  立体雕像更是千姿百态,但是它们在不同之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看到人物形象与主要情节的“孝”为相联系。如东汉末年的陆绩,外出作客,席间吃金桔,想起饥饿的老母,因而怀桔遗亲。匠师们先绘制了一个五六岁的儿童后,还有“单衣顺母”,“为亲负米”,“鹿乳奉亲”等一些雕刻作品充分展现了“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主题思想,这样雕成的像就不仅是技术而是艺术展现的风彩。
  清水岩上都有池子和亭宇。池子和亭宇的分布都按照古代建筑形式的安排,左边有一个,右边也有一个,前面有几个,后面也有几个,这样就完全构全成一幅图案画。池子和池子间连接的地方隐蔽,池间的鱼儿似乎很难发现洞穴,只得一个个寻游池底。“有山有水好人家”,水有了,那山呢?山是寺庙右边的一个小山坡,悠闲的情致加上那几块写有“佛心”的石头当然是拍照的好去处。山坡旁边是坐落阶台两侧的亭宇,在亭宇正前方是城镇浓缩成的一幅水墨画。游览者千辛万苦登上台阶后,不免会在亭子上发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在这里,最显著的木式建筑当然是前面的祖师庙了。整个庙轩敝、大方,设计者和匠师们完全采用古典的建筑风格。门前的穴根柱子是木式雕龙的图案,屋脊是利用木材架成的支架,门是木的,窗户是木的,就连佛也是木的,几乎融入一个木的世界。寺宇内的两侧分别罗列18罗汉,如果源头的降龙、伏虎两位罗汉,一个是手托龙,面色凶恶;一个是随带虎,面色慈静,口中喃喃自语。后者兼有长眉,捻花指,罗汉腿双双出击;还有手捧青书伴青灯的罗汉,面色专注。有托珠的,有托塔的,还有挺肚子的,但不管卧着的,站着的,还是坐着的,他们都足以用“憨”来形容。
  后面寺庙的建筑形式又和前面的不同。祖师庙采用木式形式,而清水岩则以石块为基础,两者各有洞天。清水岩寺院面阔5间,进深2间,前有门廊,两侧连着护厝。正中央是祀奉清水祖师,不同意菩萨,左右两侧分别供奉着诸圣诸佛,这里也是最让人感到肃穆的地方。两边的小门洞,分别是通向各护厝的洞口。两边的护厝窄小,布置文雅,简单。左边的护厝摆放着瓷制的众多菩萨,右边的护厝则有南极老翁同观音菩萨一起坐镇,但是却又不同于左边的护厝,这里既是佛家圣地,也参杂了一些儒家学风。如墙上挂着的名人文士的书法手记。当然,清水岩后还有著名的“香井流芳”(俗称虾目泉)这里就不再多提了。

  6.

  迈着轻盈的步伐,唱着婉转的山歌,穿过郁郁葱葱的树林,和着山的“欢笑”。我们来到了清山秀水,充满着诗情画意的清水岩。
  看,太阳正吻着清水岩的脸,四周散发着古朴的气息,而俊俏的树,美丽的花也趁此时给她添加了一抹鲜艳的色彩。她的绚丽多姿,吸引着我们的眼球,于是我贪婪地吮吸着这风景如画的气息。
  环顾四周,或许最醒目的是那英姿勃发的树了。那儿有热带雨林中的“国宝”,孪胞无花果树。透过阳光,隐约中我看到了它在风中的妩媚,在它身上也寄托了清水岩的“美”。榕树也是这儿的佼佼者。它仿佛就是在风中笑着迎接我们的主人,不仅焕发着热情也体现了甜美。当然眼前这一幅优美的自然风景画,是无法用笔墨描绘的。
  来到台阶前,眼睛被耀眼的“笑”唤住了。走近一看,原来是那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呀。我不由自主地也朝他一笑,或许我们的笔都是在说这儿的美吧!再往上则见到了两座亭子,站在亭前,整个洪濑镇的风景尽收眼底。穿过小亭,在前面遇到了吉祥如意井,水虽浑浊却也甚美。
  进入寺庙,各尊佛像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为整个寺庙增添了不少光彩。从后门来到了又一禅寺,这里香客络绎不绝,香烟袅袅,别是一番幽雅。在那儿驻足领略了一番那儿的清静气息,也默默的感受了清水岩又一独特的美。
  紧接着朝小道走去,在那儿我知晓了“孝,孝,孝”二十四尊石雕有模有样,耐人寻味,我想这或许也是清水岩的独特吧。又走至晖莲观景亭,在上面确实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味道。
  在林中的小道漫步,心中依然存着清水岩的美,有无限的遐想,无限的赞叹。或许是因为如此,才会有黄滔的精神五言律诗;或许是因为如此,才会有康朗的《游玉枕山东林寺》;或许是因为如此,才会有蔡灿的:“清磐流音风答响,水池印象月呈辉”吧!不管文人骚客留下多少精彩的诗词,也不如你我他身临其境所享受到的美感吧!或许我会因此更爱我的家乡洪濑东部的这座历史悠久的寺庙,将我的爱持续在此。
  回首凝望,她的神与美在我心间荡着荡着……

  7.
  清水岩名声远播,因此,我和同学们慕名而来,一看究竟。
  小路延绵不断,弯弯曲曲,你走在小路上,根本看不见前面的路,给人一种难以言说的神秘感和幽深感。小路两旁树木茂盛得让人难以见天日。细听,泉水声、鸟叫声、脚步声、树木沙沙声相互交错成一支十分优美、动听的“山间民歌”。
  走了半小时多,我们终于又“重见天日”了,展示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绝妙的山水画。清水岩寺近在咫尺,只见清水岩寺被群山环抱,仿佛母亲怀中的婴儿。突然一阵风吹来,顿时,树木随风摇摆,呈现出色彩深浅不同的一幅绝妙的油画,它以温柔的双手抚摸着清水岩寺,使它茁壮成长。唐朝年间,人们选择了这个地主,建造了清水岩寺,供奉清廉严明的清水祖师。现在,清水岩寺又将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这必将是一则哄动四方的“新闻”。
  走着走着,我来到了清水岩寺的主殿,里面供奉着清水岩师和观音菩萨。相传,清水祖师清廉严明,积德行善,并一心为老百姓着想,因而成为当里乃至现在闽南人的膜拜对象。殿后有一股泉水——虾目泉,这一秀水,无疑点缀了美丽的清水岩寺,使它更具有活力。
  在清水岩寺的西南侧,肃立着关于“二十四孝”的雕像。看着这一个个感人泪下的故事,我有很大的启发:“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孝敬长辈,还谈得上生活、工作、学习等事吗?显然不能。因为他连这一基本最最基本的道德都不懂,他如何懂得其他的道德呢?”这还真应了那句古话:“百善孝为先。”
  这清水岩寺这一带,处处有树,无论是主殿旁,还是“二十四孝”雕像后等,处处皆有树的陪衬。
  有山、有树、有寺,这就是清水岩寺。

  8.

  那是星期日的早上,我们师生一起到清水岩参观。到了那里,处处美景尽收眼底,因为我们是由山的南边翻过来的。走了很长的一段路,虽然很累,但当看到清水岩这里的一切,心也就坦然放松了下来。初看起来,仿佛一幅巨画呈现在我们面前。
  首先,我们步入殿中,看到的是一尊尊祥和的大佛,神韵中带着慈祥,此时,如同来到“天”间仙境,尊尊大佛雕刻得栩栩如生,给人以美好的享受。从大殿的后门出来,抬头望向房檐顶上,所看到的是采用绝无仅有的精湛的雕刻方式所雕刻成的瓷砖图案。随后,我们来到了香火缭绕的另一座寺庙内。同学们来了便把自己带来的东西放在供桌上,然后开始烧香拜佛,这让我极为惊讶又好笑,不过这也是非常正常的。随后,我也跟着点了三柱香,诚心地拜着。
  接着,我们就到处参观。我发现这里的亭子非常的多,不过个个是别具一格。我走到其中的一座亭子便坐了下来,看到旁边有两棵高而粗壮的大树。这两棵大树原来是各木古树——樟树,有近百年的树龄,它是国家二级保护树种之一。这两棵香樟是孪生的吧!一直生长在这,非常有趣。我又到净心池、如意池、吉祥池等参观,里面的鱼儿似游似静的。 我们又看到传说中的龙虾眼(又名虾目泉)。的确是非常特别。
  总之,清水岩的任一个景点都是非常独特的,值得每个人都到那里参观游览。

  9.
  跨越千年的古刹都是相似的,然而深山的水各有各的韵味。韵味是最难说清楚的,韵味是难于记忆又常挥之不去的。于是我常常喜欢穿过林荫小道,涉过崎岖陡崖到清水岩去品一杯清水,细细体味;听一曲梵音,静静感悟。
  水的味道是世间最说不清的味道,清水岩的水韵更是别具一格的。不必说它的清纯,氤氲;也不必说它的闲逸、散淡;更不必说它的偏僻与幽远。谁都懂水的味道,清风懂,娇阳懂,连山中静默着的松林都懂。鸟儿用欢歌奏出对水的理解,鱼儿用雀跃道出对水的诠释。
  水是来自虾目泉。它在寺院后的深山中,四周是茂密的松林,云雾在山间浮动,阳光洒透这片山林。林荫下清风撩过我的耳际,秋日的阳光温情地洒在我的脸颊上。刹那间,望见那一眼,不,是两眼泉水,我不由得惊奇地叫了一声。
  它没有大江的豪放,也没有小溪的潺潺,有的只是汩汩,甘守着一份宁静与独处。
  传说,几千年以前,两只龙虾在山中修炼得道成仙,继而从两眼泉水中一跃而出,飞向东海。又因这两眼泉水外形酷似龙虾眼,后人便命名为“虾目泉”。
  最可爱的是泉水中的一条小泥鳅鱼,混身光滑油亮,圆鼓鼓的小脑袋在石壁上探寻着什么,一条小尾巴随着石缝中荡开的涟漪有节奏的舞动着,好不惹人喜欢。
  虾目泉的水不似别的泉水那样一个劲儿往上冒,哗众取宠。它细水长流,它不喜暄嚣,它只愿守护一颗灵动的心。在深山中,它如庄子“心如澄澈秋水,行若不系之舟”的闲散,又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放不羁。难得的是有这样一片深山广林,一座千年古刹,要不,水何如与山共眠,与月共舞。
  难忘清水岩的水啊!
  9.

  洪濑清水岩,位于集新村境内,山依玉枕、水绕虎溪,诚天成之佛地,别有洞天。戊子大雪日,余谐吾父、邻友同游。是日也,阳光烂漫,秋高气爽,一路上风光旖旎,车沿公路盘旋而上,千回百转,方入景区,似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山下新构两牌坊,白石雕成,雄伟壮观!停车罢,沿两侧小道直上,曲径通幽,即至山门,但见正中有一古佛——弥勒佛,抱膝而坐,神态安祥,笑口大开,耳畔仿佛云霄之外就能听到佛祖爽朗的笑声,透彻心扉。正所谓“笑一笑,十年少”吗!恰巧,亦或是偶然,此刻佛祖背后,阳光普照,甚是明媚,仿佛有万丈光芒射出,照亮一切,净化心灵。
  佛语云:心诚则灵,难道不是吗?此情此景,心中顿时一片明净,惶然大悟。佛之笑,笑人生百态,佛之光明——普渡众生。其实,渡人更是渡已,试问人生又何尝不是呢?人生似苦海,掌舵的人是谁呢?是自己,自己的舵操之在已,关键在于自身如何掌握好人生的每一步,纵使前方狂风暴雨、波涛汹涌,我们也无所畏惧,正如高乐基笔下的海燕高喊出“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如毛泽东的诗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我们只要心底一片光明,怀有春暧花开的期待,乐观、积极、英勇、无畏、坚强、不懈,一切曲折坎坷,艰难险阻将烟消云散,不复存在, 我们也必将长风破浪,开辟出新的疆域。笑看人生,摆渡自己,驶向人生成功的彼岸。
  参悟真谛,如沐春风雨后的花香,如浴火重生的凤凰,得到一种生的欢喜,使我对后面的游览更加充满期待。

  清水岩由来:
  清水岩始建于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为清水祖师所创建。祖师原名陈普足, 从小落发为僧,修身、圆寂于清水岩,称为普足禅师。后人为了纪念他建宇之功, 谥称为清水祖师。清水岩宇几经圮废,几经修复、重建、改造,规模渐大。至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清水岩的僧尼,相传多达七八十八人,颇为兴盛,宇区的风景也更加宜人。 从逢菜鹤前大桥始步,沿石径拾级而上,约5里即到清水岩。 途中有“半岭亭 ”、“袈裟石”、“丹臼”、“石船”、“石鸡”、“石狗”等。周围奇岩怪石、 苍松翠柏林列。 同此再攀登,即到“护累宫”。这里杉木擎天,森荫夹道,别有天地。继续漫步而进,顷刻便到“觉亭”。此亭原名“来憩亭”,今已废,仅存石柱两根。但梓树森荫,景物醉人,确为游人小憩佳地。“觉亭”一侧,有一株擎天老樟树,树身粗壮,可七人合抱;最奇物的是树干劲直,树叶朝北,号称“枝枝向北”。 民间传说把它与岳飞的英雄事迹联系起来,说是岳飞当年搞击金兵,精忠报国,竟惨遭秦桧的杀害,其英雄事迹和悲惨遭遇连这株老樟树也深受感动,因而“枝枝向北”。 离树不远还有座“三忠庙”是供祀岳飞的,游人多于此题诗寄情。 沿石径而行,有“出水石”;再折返东行有“罗汉松”、“石面盆”、“清珠帘”等胜景。“清珠帘”在一桥旁的峭壁上,逢春石缝迸出水滴,滴滴如珠。

  怎么样,够了吗?

  不够你可以去http://www.najyw.net/tougao/go.asp?id=24989看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3-17
清水岩的由来:

清水岩成为宗教圣地及旅游胜地,缘于宋代名僧普足的驻锡。普足,俗姓陈,名昭应,宋景佑四年(1037年)出生于永春县小岵乡。自幼出家于大云院,学有所成后结庵于永春高泰山,后从师永春大静山明松禅师,苦读佛典三年,悟得佛学真缔。遵从明松禅师“多行善事”,“以利物济世”的教诲,普足返回高泰山庵院后,致力于施医济药,普救贫病,并募缘修建大小桥梁数十座,以利往来。后来,普足移庵麻章,百姓尊称为“麻章上人”。

每逢旱灾,普足均自告奋勇为民祈雨。史载,宋元丰六年(1083年),蓬莱一带大旱无雨,田地龟裂,庄稼枯干,百姓心急如焚,恭请永春县麻章的名僧普足前来设坛祈雨,顿时天上乌云翻滚,雷鸣电闪,随即普降甘霖。百姓感念麻章上人道行高超,解民疾难,极力敦请他驻锡张岩山。麻章上人亦慕张岩山是一个风景幽雅清静,宜于修身养性的好去处,便应允卓锡。当地百姓有感麻章上人之恩,遂云集张岩山,“辟除菑翳,剪拂顽石,成屋数架”,选址筑寺。因这里岩石壁立,泉水清洌,故称之为“清水岩”,麻章上人亦被尊称为“清水祖师”。

清水祖师驻锡清水岩后,广施医药,治病救人。附近百姓生活遇到困难,祖师均乐意相助,医术行建州、剑州、汀州、漳州等地,百姓蒙受其恩。18年间,先后三次改建、扩建岩寺,四乡五里的村民亦纷纷捐献钱物,兴建寺院,使清水岩寺初具规模。此外,祖师还把主要精力用于修桥造路,先后募集巨资建造了涌泉桥、谷口桥、汰口桥等,方便行旅来往。建造洋中亭,便民义诊施药。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五月十三日,清水祖师仙逝,享年65岁。众人运石筑塔于岩后,安葬祖师,并雕刻沉香木神像,奉祀于殿中。不少乡村建造庙宇,自清水岩分炉奉祀。

清水祖师在世时是北宋时期的名僧,圆寂后被奉为神明,还“显灵”为民治病、驱除蝗虫,助民抵御盗贼,名声大振。《清水岩志》称:“每逢病疫”,“求师法除”;又称“凡人有疾病,时有雨阳,及盗贼之忧,随祷随应。”南宋时,因乡人四次向朝廷请封,故清水祖师先后于宋隆兴二年(1164年)、淳熙十一年(1184年)、嘉泰元年(1201年)、嘉定三年(1210年)被宋廷累封为“昭应广惠慈济善利大师”,从而成为闽南百姓心目中代天行雨的神灵。

元代,朝廷和地方官府对清水祖师亦大加推崇。明清时期,清水祖师的香火遍及八闽大地,影响极大。文献记载:“自宋以来,历任郡守司牧,祷雨祈祥,靡不辄应,庙食于今八百余年矣。自上游延、建、汀、沼,以及下游福、兴、漳、泉,晋殿而分香火者,不胜记数。”在闽北和浙南一带,有许多山岩,如霞宝岩、珠帘洞、岫岩、青狮岩、土地公岩、天心岩、天井岩等,都供奉清水祖师香火,故谚语云:“有岩就有祖师公”。

清水岩自建以来,历经修建。清水祖师圆寂后,住持僧惠清四处募缘,于宋宝庆三年(1227年)改建殿堂、大藏楼、复阁等,寺院的规模愈见宏大。景炎二年(1277年),清水岩寺宇遭兵乱而破坏。翌年,僧一果住持清水岩,筹划重建岩宇,百姓踊跃集资,先后营建了殿阁和茶寮。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僧一果圆寂,其弟子崇远等承师遗志,续修寺宇,到元延佑四年(1317年),工程告竣。《清水岩志》对这次重建岩宇作如下纪录:“大小山门、门楼、官廨、仓宇、浴室、后架、邮亭,未盖者盖之;雕饰像相,漆绘灰土,未完者完之;甚以内外更张,开宗明目,有所利益,毕力成之。”至此奠定了清水岩“帝”字形结构和99间的宏大规模。

明清时期,清水岩宇又多次修建。规模较大的修建有三次:一是在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泉州开元寺僧正隆率徒众住持清水岩,用了24年的时间修建岩宇。万历十八年(1590年)僧正隆归西后,其弟子日恩、日盈相继住持清水岩,继续修建岩宇,知县廖同春捐巨资修建觉亭、铺设觉路,使清水岩寺院再添异彩。二是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僧钟荣与监生柯大梁、刘飘芳等人四处募捐,于翌年修葺了觉亭、昊天口、中阶和左右阶、上下殿、东西楼、大悲阁等。三是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住持僧智慧募巨资,重修岩宇,闽南百姓踊跃捐款捐物,添砖加瓦,凡大殿、释迦楼、昊天口、东西楼、观音楼等建筑均进行全面重修,使岩宇面貌焕然一新。

新中国成立后,清水岩寺得到有效的管理和保护。在海内外乡亲的大力支持下,先后进行了20多次的维修。特别是1978年以来,先后在风景区内重建海会院、觉亭、洋中亭,整修觉路,新建清水山门、望云亭、瞰龙亭、休息长廊、祈雨台等一大批新景点,配套建设宋代古街、停车场、清水山庄、景区公路等设施。1998年起,清水岩管委会又筹巨资按古文献记载的整体布局、建筑风格对岩寺进行全面的整修,翻修屋盖,雕梁画栋,饰金上漆。岩殿仍呈“帝”字形,既保留古代遗存的原貌,又有发展、创新。

清水岩寺是国内惟一的“帝”字形结构岩寺。殿宇共分三层。第一层为昊天口,从岩庭正中登石阶至外廊,上又虚设一层附在岩壁,后檐及中间各减柱四根,成为廊道。第二层为祖师殿,面宽三间,进深三间,补间铺作两垛,雀替精雕龙凤,当心间如意斗拱,穹窿藻井,余如平拱天花。殿前有两根辉绿石凿刻的翔龙蟠柱,雕工精细,条纹流畅。第三层为释迦楼,俗称“顶殿”,石檐当心间设木龛,崇奉释迦佛。主殿两侧依次毗建楼阁亭榭,大庭左侧为檀樾祠,右侧为观音阁;上右侧为芳名厅、客舍,上左侧为斋房、食堂等,层叠勾连,巍峨壮观。岩殿外观朱墙碧瓦,下檐翘角,富丽堂皇。殿前壁上,金龟戏水、飞鸟翱翔、垂柳丝飘、月照荷塘等一幅幅浮雕石刻,别出心裁,栩栩如生;殿内翔龙蟠柱,呼之欲出;梁柱彩绘斗拱,光彩夺目。整座殿堂造型既古朴典雅,美仑美奂,又气势磅礴。蓬莱祖殿巧妙地融人工建筑与自然岩壑于一体,无论是建筑布局,或建筑风格,或雕刻艺术、装饰工艺等,均颇具特色。祖殿外有清水法门、觉亭、三忠庙、护界宫等楼阁亭榭,与寺院联缀,形成一个众星拱月的建筑群。

现清水岩寺中镌有诸多古联。有明进士、著名书法家张瑞图题的“莺花随世界;楼阁依山巅”。有清进士唐桂生题的“泉石无双地;梦觉第一关”;“早识名标海上;谁知景在人间”;“八字纶音貤宋室;一泓清水肇桃源”。有长乐进士柯德华题的“蓬岛何人参正果;东楼此日洒芳沙”;“灵昭裂竹妖魔伏;望重清溪德泽长”;“千年雨化犹今,问裂竹乔松,当日曾沾法水?六老风流如昨,蹑丹崖翠壁,此山真是蓬莱”。有清举人凌翰题的“无是无非花自笑;即空即色棒当头”;“法龙衔雨归残照;野鹤穿花出晓云”等。此外,寺中还悬挂和珍藏了许多古人及当代名人题赠的珍贵匾额。

清水岩有众多的文物古迹。据《清水岩志》记载,现存的文物古迹共66处。分别为:宋代29处,元代1处,明代8处,清代5处,近代新展现的23处。另有16处已湮没。其中仅碑刻共有20多处,涉及宋、元、明、清各代,书体有篆、隶、楷、行等,以楷、行为最多。在这些文物中,以宋代“岩图”碑刻最为珍贵。1985年,清水岩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水岩是享誉海内外的游览胜地。从蓬莱镇鹤前大桥起步,抬头往上看,清水岩象匹雄狮,披着娇媚的绿装,在振鬟长嘶,腾欢跳跃,撤蹄疾驰。沿着曲折盘绕的石级古道拾级而上,路旁奇花异草争奇斗艳,芳香扑鼻;沿途“袈裟石”、“丹臼”、“药砧”、“仙脚迹石”、“小鬼弄金狮”、“石船”、“石蒸笼”等奇岩怪石,形神逼肖,引人入胜。山回路转,自停车场登上朝圣台阶,右侧为“出米石”,左上侧为海会院。沿路前行,经清水山庄、宋代古街,过三忠庙,即可观到“枝枝朝北树”、觉亭。沿觉路前行,“纶音坛”、“六老同游碑”、“岩图碑”、“罗汉松”、“方鉴塘”、“护碑亭”、“裂竹”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令人目不暇接。入法门,诣岩宇,伫立殿前楼廊上,层峦叠翠,田园如画;近览,奇峰壁立,岩石嶙峋;回眸,寺院宏丽,楼阁层叠,金碧辉煌。风景优美宜人的清水岩,加上历代流传的关于清水祖师的种种神奇传说,每年吸引海内外60万游客前来进香朝拜,观光旅游。2002年,清水岩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名胜风景区。

参考资料:http://www.qsmount.cn/list/2/id/3/

第2个回答  2011-03-18
你好强哦,怎么我以前就没有想到呢
第3个回答  2011-03-15
阿撒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