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写《白杨礼赞》《---礼赞》结构 总分总 内容:景 形 神 崇敬赞美的情感运用象征的手法 欲扬先抑

抒情 托物寓意

课文—白杨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说:
“这不是伞,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了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3-09
枫叶礼赞不是语文读本上么?建议你写垂柳礼赞,容易写.
文章略…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枫叶礼赞
我爱枫叶,就是因为她红得深浓,红得妍丽。
多少年来,每每想到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自然而然地萦回于三秋景色。面对枫叶的不畏风霜侵凌,在萧瑟的秋林中,愈见其红,而且红得那么动人,就不能不使你心神向往。即使是春花竞盛、暑夏蒸腾的时令,一想到秋,也会首先想到枫叶,这绝不是偶然的。
在重阳节过后,在北京来说,到香山看枫叶,正是很好的时节。过去的诗人骚客,在这样的季节,骑一头小毛驴儿,慢慢地出了西直门,一步一颠直往西边走去。等到到了碧云寺一带,就渐入佳境。然后像喝了一杯花雕酒一样,被这鲜艳的色彩陶醉了,因而流连忘返。有时还会即景遣兴吟一首七绝,把她比做青春女儿的酡(tuó,喝了酒脸色发红)颜。这种意境,固然也不为过;但我却没有这样闲散的雅兴,我爱枫叶,没有别的,爽直一点来说,就是因为她红!
枫叶之可爱,还在于她异于其他,别的叶儿过秋枯落,而她偏偏在这时候红得鲜妍,就是由于她耐得住风霜交加。她能经得起秋之摧残,露出了无畏无惧的神采,正是战西风而不怯,经严霜而愈丽,就值得我们赞美她。
秋冬之交,正是吃萝卜的时候。街头夜晚,叫卖者常常喊着“萝卜赛梨”的清脆的声音,引诱你不得不去买一个尝尝,而且萝卜还有“红到心”的别号。可是它的内心是不是发红,还得等到剖开之后,经过检验才见分晓。这又哪里赶得上枫叶之红,她是那么鲜明,那么毫无掩盖地表现了自己的色彩,说她是敢于红,有气魄的红,也是应该的。
有人说:枫叶虽红,毕竟是到了萧杀的秋天,《董西厢》中有一警句:“君不见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以枫叶喻离别,把枫叶比作血,当然这是随人的心情而兴感的。但从我来看,说萧杀也好,比作血也好,都还是在于秋,而不在枫叶,相反的如果把枫叶之红比作血,那就是因为她的确抗得住萧杀之气啊!

枫叶也并不因为红而孤独,你看去香山看红叶的人那么多,而且东篱黄菊,山涧青松,以及竹的挺拔,梅的清香,或跟她同时,或继之而放,都是在耐寒冒冷中各具风貌。一想到枫叶,我也便联想到那些在各个岗位上克服困难而挺拔直立的劳动者们,我觉得用枫叶的性格来比喻我们这时代的英雄人物也是毫无愧色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