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写古诗?

如题所述

改写古诗叫剥皮诗。
我曾经此类的文字,如下:
趣诗中有类诗很特别,它是把前人的诗进行剥皮、去骨,改头换面成为自己的一首新诗,这类就是剥皮诗。它是指以前人的诗做基础,运用删节、增添、颠倒、调整或仿拟的手法,改动诗中的句或字,旧瓶装新酒,赋予新的内容,使之产生鲜明的对比,寓庄于谐、嬉笑怒骂、诙谐幽默。它一般都是为了幽默讽刺抑或另有所寓,借古讽今,妙趣横生,以便达到发泄或鞭挞的目的。剥皮诗虽然为戏作,但好的剥皮诗往往有另有一番意境,并不比原诗逊色,有的意境甚至高于原诗。它属于杂体诗的系列。
剥皮诗不但引起了一些诗词爱好者的喜欢,而且一些写诗大家也十分喜欢。从古至今写剥皮诗多的人及剥皮诗都数不胜数。它们或喜怒笑骂,或针砭时弊,或直抒胸意,或借寓指它,手法多变,妙趣横生,在令人捧腹之余又给人以沉思。剥皮诗根据写作手法不同可以分为增、减、改字、颠倒或调整字及仿拟等几种。根据其意境又可以分为按原诗之意境及与逆原诗意境而反之等两种。
一、增添字类的剥皮方法
这类剥皮诗是指在原诗的基础上运用添字手法使之成为一首新诗。做这类诗最拿手是张怀庆。据语本唐刘肃<<大唐新语>>中<<谐谑>>记载“有枣强令张怀庆,好偷名士文章,人为之谚曰:‘生吞张昌龄,活剥郭正一’”,这就是成语‘生吞活剥’的来历。他剽窃诗人李义府的《杂曲歌辞堂堂》就采用的是增字的方法。李义府原诗是这样的:“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怜回雪影,好取洛川归。懒正鸳鸯被,羞褰玳瑁床。春风别有意,密处也寻香。”张见其诗不错,便在头四句每句前各加两个字,改装成一首七绝冒充自己的作品:“生情镂月成歌扇,出意裁云作舞衣。照镜自怜廻雪影,时来好取洛川归。”
这首诗改的很巧妙,手法也很高,真可谓是剽窃他人文章的高手。
上面举的例子是通过添字手法剥皮后的新诗与原诗意境相同的,再举一个增添字后与原诗意义截然相反的举子:
汪精卫早年因刺杀摄政王戴沣而被捕曾作诗一首:“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惜少年头。”后来汪精卫卖国求荣,投降了日本人,做了日本人的走狗。陈剑魂先生就在报上发表一首《改汪精卫诗》的剥皮诗:“当时慷慨歌燕市,曾愿从容作楚囚。恨未引刀成一快,终惭不负少年头。”这首反意的剥皮诗彻底的剥去了汪的虚伪的表面,使之丑态毕露,堪称剥皮诗的佳作,剥皮诗中的精品。
二、减删字类的剥皮方法
这类剥皮诗是指在原诗的基础运用减一字或几个以上的字对原诗进行删减,从而使其成为新的一首诗或词。减字的剥皮诗也分为几种写法。
A)减字的位置相同,字数相同。
这种剥皮诗往往原诗为七言诗,通过删减字后变成五言的与原诗意义相同或相反的新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摇指杏花村”。这是唐著名诗人的杜牧的〈清明〉一诗。后人曾把每句的头两字减掉,变成了一首五言诗:“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摇指杏花村。”
唐宣宗年间魏扶考中进士当了主考官,曾在考馆的墙上题诗一首,表明自己要当个正派考官:“梧桐叶落满庭阴,缫闭朱门试院深。曾是昔日辛苦地,不将今日负前心。” 可他的实际行为并没有像诗中说的那样,而是谁行贿他优先录取谁。于是有位士子将其诗的每句前面两个字去掉,剥成一首反意的剥皮诗:“叶落满庭阴,朱门试院深。昔日辛苦地,今日负前心”。可谓一针见血,剥其皮见其骨。

B)减字的位置不同,字数却相同。
仍以杜牧的那乎〈清明〉为例,后人曾把每一句最后一个字“纷”、第二句的第五个字“欲”、第三句的最后一个字“有”,第四句的第六个字“花”去掉,使之成为一首六言诗:“清明时节雨纷,路上行人断魂。借问酒家何处,牧童摇指杏村。”还是这首千古佳作,有人把第一句的最后两个字去掉,第二句到第四句中的头两个字去掉,变成了一首五言诗:“清明时节雨,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摇指杏花村”,这首不仅把头句的韵改没了而且综观剥皮后的诗已经出律了。
C)通过减字将原诗改为其它形式的文学作品。
名人的轶事总是很多的,尤其是古人的。古人喜欢才子佳人,为此有关他们的传说真是层出不穷。明朝的才子解缙,少时就十分聪明。一次雨后,还是幼年的他不慎在泥泞的路上摔了一个跟斗,村中的群童看到后,都哈哈大笑起来。解缙爬起来,便随口吟了一首打油诗:“春雨贵如油,下到地里头。跌倒解学士,笑倒一群牛”,令群童们哭笑不得。青年后他的才气更是闻名遐耳,响誉当朝,天下粉丝众多,竟连当今的永乐皇帝也成为了他的粉丝。一次,有人把一把扇子贡献给永乐,永乐十分喜欢,便让人把解缙请来,让解缙根据扇面的山水画题字写诗。解缙不愧当朝名士、大才子,打眼一看扇面就知道与唐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意境相同,于是不加思索,一挥而就:“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在检查时才发现,由于一时疏忽,竟然把第一句的“间”字漏掉了。这时旁边的一个大臣也发现了他的这一失误,马上启奏永乐说解缙‘本来没有才学,却装成有才学的样子,欺骗万岁’,永乐看后也觉得解缙犯了‘欺君之罪’,心说:原来是徒有虚名,枉我做你的粉丝这么年,于是要把解缙治以死罪。名人就是名人,才子就是才子,在危急时刻面不改色心不跳,他看着扇面的字忽然计由心来(古代人写文章时是没有标点的,靠自己或读者断句),他大笑起来,笑得旁边的大臣一个个全发了毛,笑得永乐更加怒火冲天,便问道:“你都死到临头了,还能笑的出来”。解缙说道:“万岁请息怒,我大笑并不是害怕,而是笑哪些不学无术的人,除了向万岁进馋言外,其它的什么也不懂。我写的并不是王之涣的诗,而是根据这首诗意别外填的一首词。凉州词是七绝,必须减掉一个字才变成词。”说到这里,解缙便当场断句吟了出来:“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永乐一听真的是一首词,而且还是一首相当不错的词,不由得高兴了起来,夸他有学问,才思敏捷并当场奖赏了解缙皇马褂一件。

三、改字类剥皮方法
不改变原诗的字数,只是对原诗中的某些字进行改动,使其成为一首新诗。这是写剥皮诗最常用的一种剥皮手法。这种手法使用的好,意境豁然而出,妙趣横生。改字类的剥皮诗分为改字不改韵角字、改字也改韵字、改字又改韵等几种情况。
A)改字不改韵角字
南宋朝廷被投降派把持,君臣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迁都临安(今杭州)后,仍花天酒地,醉生梦死,诗人林升愤懑不已,写了一首《题临安邸》,抒发自己爱国伤世之情:“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到了元朝的时候,有位诗人目睹统治者把杭州搞的乌烟瘴气,十分气愤,便把林升原诗改了几个字,写成了一首剥皮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一时休。马桶熏得游人臭,直把杭州作满洲”,他直抒胸臆,加以讽刺。
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的那首家喻户晓的七绝《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鬃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的是怀乡、恋乡之情,后世游子排遣思乡之情时颇多吟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内某公司用20万美元的高价从香港买回设备,却发现原来竟是国产的产品。著名画家华君武针对此事作了一副漫画予以讽刺并剥《回乡偶书》一首提与其上,诗云:“少小出口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经理相见知相识,笑说客从香港来。”真是幽默风趣、图文并茂,传为一时之盛。
有人改崔护《题都城南庄》反映惧内的剥皮诗,颇为有趣,特录来同大家共赏:“去年今日此房中,人面喜烛相映红。笑颜不知何处去,河东狮子吼罡风。”,这首真是让人捧腹。

B)改字亦改其韵角字
再拿林升这首《题临安邸》为例。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抗不利,迁都重庆,来到此地后达官贵人们不但不思抗日救国,而且还吃喝玩乐,每日佳人美酒不断,有人便改其诗:“山外青山楼外楼,嘉陵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渝州作石头”。针砭时弊,讽刺绝妙之极。而看到最后一句的原韵角字“州”改成了“头”字。
有一个人貂皮帽子被小偷偷跑了,只得将袄套在头取暖。他的一个朋友改崔颢的《黄鹤楼》诗同他开玩笑,很有意思。“贼人已偷帽套去,此地空余帽套头。帖套一去不复返,此头千载空悠悠。寒眸历历悲燕市,短鬓凄凄似楚囚。九十春光何日至?胸包权戴使人愁。”
唐代的崔护写过一首《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来有个县的前任县令执法铁面无私,人称“铁面”;后任县令恰恰相反,人称“糟团”。于是一读书人在前任离开一年之际,在县署门上题诗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铁面糟团两不同。铁面不知何处去,糟团日日醉春风”。
这样的剥皮诗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C)改字又改韵的
曹植《七步诗》脍炙人口。郭沫若“反其意而剥皮”,作了一首《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 将原诗的贬义翻了个儿,变为褒意。人们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翻案剥皮诗”。可以看出这首剥皮后的诗与原韵是不同的,原韵是“急”韵,而改后变成了“灰”,不仅如此,还增添了两句。同样是这首七步诗到了鲁迅的手中又是别一种剥皮方法。鲁迅在《华盖集--咬文嚼字》中,为揭露当时国立北京女师大校长杨荫榆等一帮学阀摧残迫害青年,戕害教育的卑劣行经,也剥了一次的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中泣。我烬你熟了,正好办酒席!”诗中抒发了强烈的抗议和愤慨,嬉笑怒骂,刺贪刺虐,令人拍案叫绝。
还有一首崔护的《题都城南庄》的剥皮诗:“ 去年今日此门过,人面麻花相对搓。人面不知何处去,麻花依旧下油锅。”这首是因有位文人到一个桥头斋铺买麻花吃,不期然看上了铺里搓麻花的姑娘。一年后那位文人再来斋铺买麻花,却发现那位姑娘已离开了这里,芳踪杳杳。可以看出这首,与其它的不太相同,虽然是剥皮诗,但其剥法已不完全改字那么了简单了,他用的是仿似手法进行剥皮的。

四、颠倒原诗句顺序的剥皮方法。
这类的剥皮诗运用的很巧妙。通过颠倒原诗句的顺序,一反诗的原意。宋代诗人莫子山有一次游寺庙,想起一首唐诗人李涉的那首《登山》绝句:“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可他在与寺庙主持僧的交谈中发现主持僧庸俗浅薄,不学无术,与昏醉者无异。临别时主持僧还让他作诗留念。莫子山便写诗如下:“又得浮生半日闲,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终日昏昏醉梦间。”原诗一字未动,只把首句与未进行调换位置,把将原诗那种抒发忙中偷闲,好不容易在春尽是游寺庙的闲情意趣变成了讽刺这个不学无术的、庸僧的诗,堪称绝妙,无论是其意境还是其手法,在剥皮诗中都是独树一帜。

五、仿拟类的剥皮方法
作家夏衍1974年受“四人帮”迫害,身陷囹圄,狱中写有一首剥皮诗《狱中吟》:“闻道人须整,而今尽整人。有人皆可整,不整不成人。人自由他整,人还是我人。试看整人者,人亦整其人”。这首诗从清代《剃头歌》脱胎而来:“闻道头须剃,而今尽剃头,有头皆可剃,不剃不成头。头自由他剃,头还是我头。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此诗读来,比原诗更为深刻,昭示人们要知道爱整人的人没几个逃得脱被整的下场!
“中秋冷冷又清清,明远楼台夜气横。借问家乡在何处?高升遥指北京城。”这是清肛满族人绍昌写的诗。尽管诗中很难见到前人的句子,但寻其踪迹就可以看出它是剥唐诗人杜牧的《清明》诗的一首剥皮诗。
这类诗从字面难找到与所剥皮原诗相同的,甚至没有一句同原诗一样句子,但从其中格式是有迹可寻的。往往是借其所剥皮的形式或其意或其格式而写。这就如同衣服与人的关系一亲,无论衣服如何变,人还是那个人。象今人剥刘禹锡《陋室铭》就属于这类。大漠也曾剥过他的《陋室铭》。

六、不改变字数变成其它类的文学作品
名诗词的流传是很广的,普及率也很高的,影响力也超级一流的,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好比杜牧的《清明》。前文中已经介绍过这首诗的几首剥皮诗了,这里还要接着介绍。清末翰林赵熙在不改动原诗的任何一个字、任何一个句子,只是将标点符号进行改动,就变了一首词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剥皮诗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通过对的改动给原诗赋予了新的思想内容及内涵。大漠觉得剥皮诗对新学写诗的朋友们有很大的帮助,在熟读这些古人诗句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所要写的内容,对原诗进行改动,在改动中逐渐掌握其写诗的要领、手法及意境。剥皮诗虽然很好,但并要一味乱改,一味的胡改就不是剥皮了,而时下流行那个词叫乱搞了。愿剥皮诗这朵诗苑里的奇葩逐渐光大。

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f9103301000bmh.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3-13
改写古诗,找首自己觉得特别有共鸣的诗,这样改写起来会比较好吧,重要的是自己的感觉和表达。。。稍作修改,就成了符合你自身的经历和感情的诗了。。。感觉最重要,嘿嘿。。。
第2个回答  2011-03-07
如果你向改写一首好一点的话,就把古诗比较重要的一些词语改成好一点的词语,按照自己向修改的风格修改,用一些恰当的词语补充!
入伙时向糟蹋古诗的话,就千万不要啊!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03-06
改写?如果是化用的话全凭个人能力了,恶搞的话还是不要糟蹋古诗了
第4个回答  2019-07-10
加上人物,时间等,名词前加上具体的形容词,虚构一些相关联的故事,把过程描述得更详细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