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的三要素模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0

不知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看到周围某个人吉他弹的特别溜,让你羡慕不已,兴致勃勃去买了一把,弹了两天,就成家里的装饰品了。这时可能会说,按弦太痛了,没有时间练习,或者打扰邻居……当然,也可能不是练吉他,去健身房健身?背单词?可能是任何你想做的事,但我猜,总有一件事,是你刚拿起来就放下了【偷笑】。

我自己总结了一个评判做事的模型,自认为利用这个模型帮我理清了很多问题,所以与你分享。

首先,我认为想要做成一件事,必须三要素: 动机、方法、持久 。接下来,我们详细来聊一聊。

简单来说,动机就是 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这是我们选择去做一件事的动力源,找到好的动机才具备把事情做成的可能。

动机又分成 主动动机、被动动机 两种。

主动动机中,最好的一种,就是 热爱

没有什么比你喜欢这件事更重要了,只有你喜欢它,你才会用心去做,用心去研究、去创造。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 游戏打的比学习要好。反过来说,如果你喜欢一件事都做不好,那你不喜欢的事就更做不好了。

看到这里,我想你会笑了,不过你确实要承认,想要“装B”确实就是我们做很多事的源动力,你觉得健身房里的人更多的是为了提高身体机能,还是为了拍照时能露出马甲线?【偷笑】不过这并无可厚非,“差”的动力也是动力,它可以让你开始去做某一件事,但一旦遇到阻力可能就坚持不下来了。

比如,你为了减肥去控制饮食,节食一个星期后走过某家甜品店,产生一种“好像我也没那么胖”的“妄想”,就放弃了。

以上两种都是主动的动机,接下来我们聊聊被动的动机。

被动动机也很好理解,就是被动的去做某一件事。那回归到生活里,就有很多种可能了。

首先一种就是 没得选,不得不做 。比如,我小时候就被我爸逼着看书,但那时的我非常讨厌看书,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全都看完了之后,却啥都不记得。这种动机存在着巨大的抵触心理,所以几乎不可能把事情做好。

年轻的时候,尤其是中二的年纪,最容易冲动,有时被别人看轻,强大的自尊心会鞭策自己做事,以证明自己可以。这种动机是可以把事情做到一定程度的,但缺乏持续的动力。比如,很多学生会为了证明自己而发奋读书、备战高考,但一旦高考结束,也就不再有继续去学习的动力,这时需要寻找新的动力源。

被动动机中,有一种是比较特殊的,就是崇高的使命感,比如鲁迅等一些大师,在他们的心中,自己喜欢什么不重要,国家需要什么才重要。国家需要什么,他们就去学什么。这种动机应该说是最崇高的,也往往更容易实现目标。不过尽管如此,我认为,这个动机还是不如自己喜欢更容易实现目标。

不过,虽然我这样划分,但实际上 每个人做事的动机可能是多种的 ,比如一个人做认真做某项工作,可能既因为生活压力但也同时有兴趣。

但我要强调的是, 动机可能是会变化的

以我自身学习软件来举例:

阶段一:我是学软件专业出身,但大学时非常不喜欢这个专业,所以学的很别扭,效果就不太好。这时我做学软件的动机就是“被逼着学”,而且有很强的抵触心理。
阶段二:但当我从事软件方面的工作之后,本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开始静下心来去学习软件。这时发现软件好像也没想象的那么讨厌。此时的动机虽然也是被动的,但已经过滤掉负面情绪,做事效果就好很多了。不过,因为缺乏兴趣,我很少会花晚上或周末的时间去学习技术。做事的目标,相对来说仅限于把问题解决。
阶段三:后来,在看了一些书籍以及得到App上学了些课程后,突然觉得软件好像还挺有意思的,这个时候就开始深入的去看一些技术相关的书籍,去体会软件及计算机思想。并且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收获越多,兴趣也越大,从而形成一种正向循环。而在遇到一些问题时,我通常会先把系统结构及运作流程在小白板上划出来,再逐一去排查问题,这样解决问题的思路更清晰,效率更高,自己成长的也更快。而此时的目标,则不仅要把问题解决,同时要深入理解问题的原因以及如何对系统进行改进。

不过,讲我的例子并非指我现在水平有多厉害,恰恰相反,我觉得自己还是一个小白。但从我的例子中,你应该能感受到, 做事的动机是可以变化的,或者换句更通俗的话说,兴趣是可以培养起来的

有时会有学弟学妹问我软件行业前景等职业规划方面的问题,我通常会先反问他们“你真的喜欢软件么?你有没有非常喜欢做的事?”因为我认为,只有找到兴趣,才能把事情做的更好。

谈完动机,我们再来聊聊 方法

曾经听到过一个例子,一个主管周末去公司拿份文件,看到一个新入职的员工很辛苦的加班做报表,他感到很欣慰,就去问那个员工在忙什么,员工说在做某项数据录入,已经做了几个小时,争取今天做好。主管当时就很尴尬,用excel自带的功能,花个20分钟就能搞定的工作,却要花那么多时间,甚至加班来做,是应该表扬他还是批评他呢?

“有时候我们拼命努力,只是因为懒得思考” ————某贴

其实, 我们经常会认为,只要努力,肯吃苦,就能获得成功。但实际上,做事的方法才是能不能做成事的核心,而且往往做事的方法比要做的事本身重要的多

这里我们可以聊聊瓦特的故事。

瓦特改良蒸汽机,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为所有行业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源,这是写在中学历史书中的内容。蒸汽机这种伟大的发明够重要了吧,但我要告诉你, 跟瓦特做事的方法相比,蒸汽机本身就显得不重要了。

在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前,从事科学和技术的是完全两拨人,而且相互之间交集很少。科学研究是牛顿等科学家做的事,而且那时候的科学研究,通常来源于科学家本人对于探索未知奥秘的兴趣,说白了就是吃饱了没事干研究研究哲学、科学,但不会带来太多收入。而做技术的人通常是工匠,而工匠做事的方法通常来自于经验,但对于原理并不了解。

但瓦特是经过系统的大学教育的,对于热力学等科学理论有深入的了解,所以他在修理一个蒸汽机时,先搞清了现有蒸汽机运行的原理,发现蒸汽在经过加热装置后经过了一次冷凝,而后又需加热才能工作,这其中就会流失大量的热能,基于此,他取消了中间的冷凝环节,按照科学理论,从系统上进行了优化,从而发明了“万用蒸汽机”。这 几乎可以算是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和技术的结合,而这项发明为瓦特带来了大量的财富,这也撬动了大量的科学家进入到技术制造及生产领域(比如爱迪生),从而为世界带来了那么多伟大的发明 。即使到了今天,在从事科技研究制造时也依然遵循着瓦特的基本方法,所以瓦特的做事方法是不是比瓦特要做的事本身重要多了?

自十七世纪之后,西方出现了牛顿等一大批伟大的科学家以及非凡的科学理论进步,而这些都要得益于笛卡尔对于“方法论”的总结,正是笛卡尔提出了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后的科学家都按照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研究,才会出现了这次科学技术的大爆炸,也因此,笛卡尔可以被称得上是开创科学时代的祖师爷之一。由此可见,科学的做事方法,对于结果有多么重要。

在清楚了方法的重要性了之后,我们再来聊一聊“方法中的方法”,那就是 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我认为 所有的能力归根到底都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方法包含5个步骤:

看到这,不知你会不会觉得第一条 意识到问题存在 和第二条 发现问题 好像没什么区别,但实际上区别很大。

你是否长期从事某一项工作,一直都是按照某个方法,所以从来不觉得有什么问题。比如前边提到的那个加班做报表的员工。

如果按照我的这个思路来看,那么这个员工会按照如下的思路来做事,

按照这样的方式,应该会很快解决这个问题。

在分解问题的案例中,我听到过最成功的莫过于埃隆马斯克的“火星移民计划”。

按照目前的技术,想要把一个人送上火星,成本大概是100亿美元,而他的目标则是降低到20万美元左右,这就意味着要把成本降低5万倍。如果直接奔着把成本降低5万倍去做,肯定是很难的,马斯克就把这个问题分解成了以下四个思路:

通过以上方法分解问题,有没有感觉不可能的任务好像可以实现了。

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思想,几乎所有问题都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解决,但落实到具体问题,具体场景使用的方法会非常不同,不过这无可厚非,只要能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好的方法。

同时,我们经常会使用一些工具去提升工作或学习的效率,但有时我们可能为了解决问题只用了该工具的很小一部分功能, 如果想要更加深度的提高效率,还需要去理解该工具的设计思路

比如,我一直都采用印象笔记来记录每日计划、工作记录以及一些随笔等等,不过记录多了之后,就存在很难快速找到某个笔记的问题。所以我一直都很诧异,为什么印象笔记没有做一个类似电脑文件夹那样的功能,可以创建多级目录,手动按照某种分类方式整理笔记(印象笔记最多支持到两级)。直到后来有一天,偶然看到了一篇讲述印象笔记使用指南,里边就提到为什么没有这样做。

按照多级目录进行分类整理,是一种物理化的文件整理思维,类似在图书馆找书,比如我想要找《纯粹理性批判》,就要按照 哲学区->古典哲学区->康德 这个顺序进行查找。但在计算机里,可以不遵循这样的顺序,可以直接搜索书名查找,或者直接搜索作者。而印象笔记就是基于这样的思路来设计的产品,它强调的强大的检索功能,让你可以通过关键字或贴标签的方式用很短的时间搜索到目标内容,而节省了你花大量的时间去整理文件的工作。

如果用传统的思想,去使用新的工具,使用效果会大打折扣。就像给一个没有见过枪支的人一把散弹枪,他只会当棒子使,可能还会抱怨不好拿。

因此, 方法不只是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一种不断迭代升级的思想,只有拥抱这种思想,才能更快的进步,并获得更强的竞争力

关于这一点其实不需要解释太多,在找到了动机,有了科学的方法之后,需要做的就是持久的坚持下去了,没有坚持,任何事情都是白扯。

动机、方法、持久, 对于做一件事来说,这三者缺一不可,同时三者之间有非常强的协同效应。

如果没有好的动机,靠毅力硬撑,是很难完成的。而且,没有人有绝对的毅力。把做一件事的兴趣提高,难度降低,才更容易坚持下去。

在发现这个模型后,不仅可以指导我自己应该如何做事,还可以对一些现有的事情进行分析。
比如,周围某个人取得不错的成绩后,我就会按这个模型去分析:

至于持久则不太需要考虑,因为没有哪件事的成功不需要持久坚持。

按照这个思路进行分析后,就更容易了解到他成功的路径,自己容易去学习。否则,单纯的说“你看###家的孩子多优秀,你要向他学习”就是一句空话,毫无可操作性。

同样,用这个模型也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能做成一件事:

经过这样的分析后,我想你肯定会有所判断。

有一点,非常需要强调,

成功是一件概率事件
成功是一件概率事件 !!
成功是一件概率事件 !!!

即使你做到了以上所有点:

可能也无法保证你获得成功。但这样做,你会提高成功的概率。

一百年多前,那场堵上中日两国国运的甲午大海战,回归到历史细节,你会发现,结局具有非常大的偶然性的,并不是日本战胜了 他们就做对了所有事,也不是清帝国战败了 就做错了所有事。只有以平和客观的态度去分析,才知道我们哪些地方做对了,哪些地方做错了,只有这样才有改进的可能。

而我们 对于失败,也要有一种宽容的态度,平和的接受失败,去冷静客观的分析原因,下次才有更大的概率把事情做对

此模型是我在工作和学习中抽象总结出来,可能还很不成熟,也需要不断改进。 进步是人类永恒的命题,也因此文明才显得更有魅力

写下此文,一方面想与你分享我的一些心得,如果你觉得有用,不妨试试,如果你觉得有漏洞或建议,那我太乐意倾听您的建议了。最后,再次感谢您看完我唠唠叨叨的5000多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