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文言文图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1

1. 【10首孔子的文言文,快,快,快,快,】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以"子曰"开头写几句文言文

子曰引用的是孔夫子说的话,哪能随便写呢,以下是《论语》中的原文: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3. 论语 十二章原文 图片都可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自然规律,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孔子说:“从温习学过的知识里进而能够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孔子说:“只知道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到头来等于白学;只知道思考却不去学习,则就变得有害了.”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4. 论语 十二章原文 图片都可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自然规律,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孔子说:“从温习学过的知识里进而能够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知道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到头来等于白学;只知道思考却不去学习,则就变得有害了.”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5. 孔子的文言文

那就是《论语》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卷一 为政第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 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哀公问曰:“何为 *** 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 *** 服;举枉错诸直, *** 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6. 文言文《吴子

1、吴起儒服以兵机见魏文侯。

文侯曰:“寡人不好军旅之事。”起曰:“臣以见占隐,以往察来,主君何言与心违。

今君四时使斩离皮革,掩以朱漆,画以丹青,烁以犀象。冬日衣之则不温,夏日衣之则不凉。

为长戟二丈四尺,短戟一丈二尺。革车奄户,缦轮笼毂,观之于目则不丽,乘之以田则不轻,不识主君安用此也?若以备进战退守,而不求能用者,譬犹伏鸡之搏狸,乳犬之犯虎,虽有斗心,随之死矣。

昔承桑氏之君,修德废武,以灭其国。有扈氏之君,恃众好勇,以丧其社稷。

明主鉴兹,必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故当敌而不进,无逮于义矣;僵尸而哀之,无逮于仁矣。”

于是文侯身自布席,夫人捧觞,醮吴起于庙,立为大将,守西河。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

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译文】吴起穿着儒生的服装,以兵法进见魏文侯。

文侯说:“我不爱好军事。”吴起说:“我从表面现象推测您的意图,从您过去的言行观察您将来的抱负,您为什么要言不由衷呢?现在您一年到头杀兽剥皮,在皮革上涂以红漆,给以色彩,烫上犀牛和大象的图案。

[若用来做衣服,]冬天穿着不暖和,夏天穿着不凉快。制造的长戟达二丈四尺,短戟达一丈二尺。

用皮革把重车护起来,车轮车毂也加以覆盖,这看在眼里并不华丽,坐去打猎也不轻便,不知您要这些东西做什么?如果说您准备用来作战,却又不去寻求会使用它们的人。这就好象孵雏的母鸡去和野猫搏斗,吃奶的小狗去进犯老底,虽有战斗的决心,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死亡。

从前承桑氏的国君,只许文德,废驰武备,因而亡国。有扈氏的国君仗着兵多,恃勇好战,[不修文德,]也丧失了国家。

贤明的君主有鉴于此,必须对内修明文德,对外做好战备。所以,面对敌人而不敢进战,这说不上是义;看着阵亡将士的尸体而悲伤,这说不上是仁。”

于是文侯亲自设席,夫人捧酒,宴请吴起于祖庙,任命他为大将,主持西河防务。后来,吴起与各诸侯国大战七十六次,全胜六十四次,其余十二次也来分胜负。

魏国向四面扩张领土达千里,都是吴起的功绩!2、吴子曰:“昔之图国家者,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有四不和: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陈;不和于陈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

是以有道之主,将用其民,先和而造大事。不敢信其私谋,必告于祖庙,启于元龟,参之天时,吉乃后举。

民知君之爱其命,惜其死,若此之至,而与之临战,则士以尽死为荣,退生为辱矣。”【译文】吴起说:“从前谋求治好国家的君主,必先教育‘百姓’,亲近。

‘万民’。在四种不协调的情况下,不宜行动:国内意志不统一,不可以出兵;军队内部不团结,不可以上阵;临战阵势不整齐,不可以进战,战十行动不协调,不可能取得胜利。

因此,英明的君主,准备用他的民众去作战的时候,必先搞好团结然后才进行战争。虽然如此,他还不敢自信其谋划的正确,必须祭告祖庙,占卜凶吉,参看天时,得到吉兆然后行动。

让民众知道国君爱护他们的生命,怜惜他们的死亡,做到这样周到的地步,然后再率领他们去打仗,他们就会以尽力效死为光荣,以后退偷生为耻辱了。”3、吴子曰:“夫道者,所以反本复始。

义者,所以行事立功。谋者,所以违害就利。

要者,所以保业守成。若行不合道,举不合义,而处大居贵,患必及之。

是以圣人绥之以道,理之以义,动之以礼,抚之以仁。此四德者,修之则兴,废之则衰,故成汤讨桀而夏民喜悦,周武伐纣而殷人不非。

举顺天人,故能然灾。”【译文】吴子说:“‘道’是用来恢复人们善良的天性的,‘义’是用来建功立业的。

‘谋’是用来趋利避害的。‘要’是用来巩固、保全事业成果的。

如果行为不合于‘道’,举动不合于‘义’,而掌握大权,分居要职,必定祸患无穷。所以,‘圣人’用‘道’来安抚天下,用‘义’来治理国家,用‘礼’来动员民众,用‘仁’来抚慰民众。

这四项美德发扬起来国家就兴盛,废弃了国家就衰亡。所以,商汤讨伐夏桀夏民很高兴,周武王讨伐殷纣殷人却不反对。

这是由于他们进行的战争,顺手天理,合乎人情,所以才能这样。”4、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

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然战胜易,守胜难。

故曰,天下战国,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是以数胜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

【译文】关于说:“凡治理国家和军队,必须用礼来教育人们,用义来勉励人们,使人们鼓起勇气。人们有了勇气,力量强大就能出战,力量弱小也能竖守。

然而取得胜利比较容易,巩固胜利却很困难。所以说,天下从事战争的国家,五战五胜的,会招来祸患;四战四胜的,会国力疲弊;三战三胜的,可以称霸;二战二胜的,可以称王;一战一胜的,可以成就帝业。

因此,靠多次战争的胜利而取得天下的少,由此而亡国的却很多。”5、吴子曰;“凡兵之所起者有五:一曰争名,二曰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

其名又有五:一曰义兵,二曰强兵,三曰刚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禁暴乱曰义,恃众以伐曰强,因怒兴师曰刚,弃礼。

7. 文言文 “图”一词多义

动词义:

1、会意字。从囗从啚。囗(wéi)表示范围。啚(bǐ),“鄙”的本字,表示艰难。合起来表示规划一件事需慎重考虑,相当不容易。本义:谋划;反复考虑。

图,画计难也。——《说文》

是究是图。——《诗·小雅·常棣》。传:“谋也。”

君与臣图事。——《仪礼·聘礼》

君不图与。——《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而天下可图也。——《战国策·秦策》

2、图谋;谋取。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左传·僖公三十年》

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唐·韩愈《原毁》

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

不可图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与图大事。——《资治通鉴》

图报复也。——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以图将来。——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3、筹划;设法对付。

无使滋蔓,蔓难图也。——《左传·隐公元年》

4、绘画。

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角。——《汉书·苏武传》

5、摹拟。

命铸铜以图其像。——《水经注》

6、预料;料想到。多用于否定。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

不图子自归。——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名词义:

1、所画的图画。

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史记·留侯世家》

然不得列于名臣之图。——《汉书·苏武传》

2、地图。

有司案图。——《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系辞上》

灿若图绣。——《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普法交战图。——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山水之图。——蔡元培《图画》

3、版图。有所有权与管辖权的领土;行使主权的领土。

州图领同谷,驿道出流沙。——唐·杜甫《秦州杂诗》

4、意图;意愿。

帝子留遗恨,曹公屈壮图。——唐·杜甫《过南岳入洞庭湖》

5、塔,即“浮图”的简称。

南峰北岭,多结禅栖之士;东岩西谷,又是刹灵之图。——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6、明清时地方区划名。

改乡为都,改里为图。——顾炎武《日知录》引《萧山县志》

7、书籍。如图典:图书和经典。图史:图书和史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