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江口之战后倭国改名日本,是什么原因?

如题所述

当时的日本和中国一样,并没有统一。所以最早朝贡西周的倭国,和后来寻求魏国帮助的倭国并不是同一个国家。相对于中国庞大的国土面积,倭国实在是太过于狭隘,对于中国人来说很难分清它们之间的区别,所以就干脆全部叫倭国了。值得一提的是,在南北朝时期的《梁书》中,有一篇关于《扶桑国传》的记载:其有文身国,在倭国东北七千余里……大汉国,在文身国东五千里……扶桑国者…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华夏对日本的认知是不一样的。在公元4世纪左右,日本关西地区出现了一个比较大的政权。先后统一了北九州和部分本州,随后进一步吞并整个日本。而这个国家在面对华夏中原的时候,便继承了倭国之名。

这一场大海战中,倭军坐享战船千艘,五万之众,防御的唐军舰船但是二百余艘,总数更刚过亿元。那为什么,在总数,舰船总数上面处在辗压的倭,百同盟军,竟然会在这一场战事中惨败呢。尽管倭军在总数上辗压唐军,可唐军不管单兵素养,或是战船的品质上面“反辗压”倭军。最先,大家看来两国之间的战士。这时的大唐,刚历经二十余年的贞观之治,北逐匈奴,西讨高昌,恰好是国势兴盛,甲兵日精之时。回过头看倭国,这时的倭国刚刚在广州中山大学兄皇太子(今后的天智天皇)的带领下实行“大化改新”,刚迈进“律法我国”的队伍,甲兵武器装备都仍在初始阶段,不过是由全国各地豪强纠合起的乌合之众,对上配备齐全又饱经阵型的唐军,当然是落到低处。

日本也终究知道了倭国这个两个字的含义。他们认为这两个字饱含屈辱,却又无可奈何。后来,到了中国隋朝时期,彼时隋炀帝执政。日本觉得自己又有机会了,便坐着船再一次来到了中国。这一次是派遣使团来的,人数颇多,然而没有任何意义。使团觐见了隋炀帝,并且提出想要把自己的国家的国名改为“日本”,希望皇帝陛下能够同意。隋炀帝一听顿时不乐意了,你一个弹丸之地竟然想以“日本”看起来这么高大上的名字自居,于是立刻驳回,并且不再理会倭国的使团。

公元6世纪,倭国开始大力吸收中国的先进技术、文化,从而使其政治,经济迅速发展,国力渐强。倭国国王逐对“倭”的称号感到不满,并自认为居于国之东,乃日出之处,便逐渐用“日”字代国名。据《隋书·倭国传》记载:公元607前倭国派遣小野妹子使隋,国书上写着:“日出出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由过去自称倭王改为称“日出处天子”。

公元645年(大化元年)日本孝德天皇即位,通过大化革新,完成了日本全境的统一,将国名正式定为日本国。

倭更名为日本。《新唐书·日本传》中有记载:咸亨元年(670年),倭国遣使入唐,此时倭国已“稍习夏言,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为名。”可见,日本得名与日出有关系,至少在公元670年已改用现在的国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